>>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24小时
把科技“装”进农民的兜里
2018-07-25 11:59:28   
2018-07-25 11:59:28    来源:中卫日报

  近日,在位于沙坡头区东园镇八字渠村的中卫市长丰家庭农场水稻田里,一棵棵水稻秧苗泛着嫩绿。“这些都是蟹田稻。”沙坡头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高新华边忙乎,边与记者攀谈起来。

  今年57岁的高新华,1986年从宁夏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原中卫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此,高新华便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结下“姻缘”。32年来,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用技术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了农民信任的贴心人。

  “蟹田稻,顾名思义,就是在稻田里放养蟹苗来进行除草、杀虫、灭菌,这样就避免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生产出来的大米天然健康。”高新华解释说。

  正值盛夏,田间温度很高,高新华的额头冒出了丝丝细汗,他没有丝毫停歇,仔细观察着水稻生长情况,对农场经理陈素茸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陈素茸在旁边不住地点头。

  长期的风吹日晒,陈素茸的皮肤有些泛红,但这丝毫掩饰不住创业带给她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交谈中,陈素茸告诉记者,她是沙坡头区常乐镇倪滩村人,以前一家人种着几亩田,经营着一个日光温室大棚,日子过得并不宽裕。2010年,她和家人来到东园镇,流转了600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

  “2002年我种植蔬菜大棚,那时候对农业种植技术一窍不通,不知道如何预防病虫害,收入也上不去。来这种植水稻后,高新华经常带着沙坡头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给我进行技术指导,我的种植规模也发展到了现在的3000多亩,收入翻番了,日子越过越好了。”陈素茸说着生活的变化,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

  高新华笑着说:“可别小看她,她的家庭农场不仅面积不断扩大,种植种类也从单一的水稻扩增至玉米、大豆、西红柿以及各种新特瓜果蔬菜。去年,她又引种菊花和玫瑰,搞起了农家乐,走上了现代观光农业的路子,农场的发展也为周边农户带来了就业机会。”

  32年来,高新华的足迹遍布沙坡头区各个乡(镇),哪个村有多少蔬菜大棚,分布在哪里,主要种植什么,产量如何……他如数家珍。

  崔建宏是沙坡头区东园镇的种苗种植户,他告诉记者,15年前,他在外面打工,那时候大棚设施简陋,病虫害多,种苗成活率低。现在,大棚配备了卷帘机,配套设备越来越好,加上农业技术培训,种苗的质量更好了,农户的效益也更高了。

  长期的基层实践,让高新华收获了不少。他带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推广膜下软管、微滴灌、二氧化碳气肥等技术13项,推广蔬菜新品种23个,使日光温棚均增效20%以上,并主持完成了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15种蔬菜产品的无公害认证,为灌区农民年均创收33.6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沙坡头区三大作物的种植水平,高新华组织实施了优质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全面落实了适时早播、药剂浸种、稀播壮秧等关键技术,扩大了高产优质新品种种植,粮食年均增收8.4亿公斤。

  每当看到瓜地里和大棚里忙碌的农户和丰收的瓜果蔬菜,高新华就非常高兴。通过技术帮扶,把科技“装”进农民的兜里,这正是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的梦想和人生价值体现。农技推广是高新华的事业,农民种田他操心,他要不遗余力地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只有依靠科技才能让农民从根子上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40年,沙坡头区的农民们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帮助下,生活一年比一年幸福,这种幸福,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更重要的是,有“真金白银”般的获得感。(全媒体记者 杨雪 任浩)

【编辑】:杨兆莲
【责任编辑】:李金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