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24小时
隆德:日出六盘耀新绿
2018-11-02 11:37:01   
2018-11-02 11:37:01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红日出六盘,苍茫林海间。

  站在六盘山上极目远眺,浓绿掩新翠的山城隆德在渝河映衬下魅力绽放。

  绿色,是隆德的底色,也是隆德持之以恒守护的颜色。城乡发展齐头并进,生态“绿岛”翠意盎然,千年古城游客如云,隆德以一日千里的巨变向你诉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探索经济与生态双赢路径,不断增强城乡群众获得感。天蓝、水清、地绿、景美成为了隆德乡村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

  该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规划先行与分类实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整村推进与重点贫困户扶持相结合、美丽村庄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项目建设与后续管理相结合”的“六个结合”原则,以“四化一改,美丽村庄”为载体,积极探索“生态+民俗+旅游”的新路子,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

  隆德县委、县政府突出生态文化旅游县城特色定位,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了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村废弃物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实施方案》等,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效能目标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合力攻坚的良好工作机制。

  以镇村体系规划布局为依托,按照“1+5+X”城乡发展格局,隆德完善了以县城为核心,辐射带动5个中心镇,建设一批美丽村庄的总体思路,编制了隆德县空间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等,严格按规划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争取通过2-3年的集中整治,改善所有行政村人居环境,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步入新时代,隆德坚持以产为纲、以农为本、以旅为魂绘就全域美丽乡村蓝图,更为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更为普及的环保意识正让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效逐步彰显。

  建设洁净整齐新农村

  隆德在村容整治上花大力气,河流保护、厕所改建、垃圾处理等稳步推进,村庄净化,环境美化

  联财镇恒光村村民吕俊义逢人就夸孙子小浩文懂事了。

  “你别看他还没有架子车高,今年起,都是他拉着架子车陪我去垃圾堆放点。”看着孙子将车里垃圾倒入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并把车子和堆放点附近打扫得干干净净,吕俊义心疼,更欣慰。

  恒光村地处甘肃静宁县和宁夏隆德县的交界处,渝河在村子境内的流域长3.7公里左右。“这两年,隆德县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治理渝河,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恒光村支书高军元说,“恒光人要护恒光的水,要管恒光的事”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走进温堡乡新庄村的居民家的洗手间中,抽水马桶、浴霸等“标配”一应俱全,洗手间还安置了储物架,和城里楼房的洗手间没有什么两样。温堡乡与各村签订农村改厕责任书,严把质量关,按照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标准建设,先从示范点村进行改造。新建的农村卫生厕所防渗防漏、密封性强,有效保护村中土壤、水源不受污染。

  村庄净化,环境美化,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近年来,隆德县为乡镇配置垃圾箱2300个,垃圾清运车13辆,收集车42辆。购买公益性村镇保洁岗位300多个,保洁人员全部从建档立卡户中抽选,有力保障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正常运转。

  以“两处理、两改造”为契机,该县投资2238万元,在温堡、神林等5个乡镇修建污水处理站,在3个村建设村级污水处理站;实施农村改厕3621户,为促进生态文明、和谐人居的新农村奠定基础。

  打造绿水青山靓名片

  绿色发展让乡村旧貌换新颜,依托绿水青山,隆德正不断丰富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内涵

  一场新雨,沙塘镇张树村在雾气氤氲中忽隐忽现,排排新修的青瓦白房似乎裹在云彩里,润如珠玉。

  村民张虎四下张望,一切都干净得像被洗了一遍。这还是那个当年“下雨滚泥窝”的张树村吗?

  建于1976年的土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修排水渠,它的末梢延伸至全村人家,连成网络。院子里不积水了,村里的抽水泵派不上用场,光荣退休。再不见黄土掩映的断壁残垣,再不见坑坑洼洼的泥塘水坑。便民桥从硬化巷道上跨过,雨后水泥路亮得能照出桥形、人影。景观苗木围成绿色通道。雨季一到,绿色四处蔓延,将村里村外点缀得生机盎然。

  在隆德,旧貌换新颜的不只是张树村。

  陈靳乡清凉村被林区环绕,离隆德县城只有7公里,境内又有“隆德八景”之一的清凉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2015年,村干部动员杨洪博等10名村民带头采取自愿入股、合作经营的方式成立了隆德第一家发展休闲农业的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隆德清凉山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们在荒坡种植色素菊、薰衣草、油菜花,打造色彩斑斓的生态乡村游目的地“清凉世界”,带动群众发展生态养殖、农家餐饮、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于一体的林下经济。

  “今年年初,合作社为106户村民分红。”隆德扶贫办工作人员说,隆德坚守生态价值观,今年更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着力培育打造“全域、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生态文化游新业态。

  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隆德结合固原市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四个一”试验示范园建设,以“四旁”绿化(村旁、水旁、路旁、宅旁)为重点,采取政府补贴、农户种树的模式,共种植树木150万株,绿化面积2000亩,完成生态修复造林13万亩,种植多年生牧草3万亩,发展林下药材4万亩,苗木花卉1.5万亩,核桃等经果林1万亩。

  促进农村旧貌换新颜

  盏盏民心灯照亮好生活,乡村有了太阳能路灯,给乡村生活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吃完晚饭,家住隆德县观庄乡红堡村的杨锡、杨峰、陈正义坐在杨锡家小卖部的门口聊天。

  偶有村民经过小卖部门前的大什公路,一盏盏相隔50米左右的太阳能感应led路灯随着来者脚步应声点亮,在夜空里渐次“绽放”。

  人距离灯七八米时,灯就着了。杨峰感叹,“以前夜里出门全靠月亮,云遮月时只能借着手电、手机照亮一隅,不敢走远路。”

  “可不是嘛。”陈正义搭话道,天一黑大家都不出门,村子一到晚上就没了生机。今年,红堡村在人群聚居主要巷道和公共区域安装了太阳能感应led路灯,村民晚上出门都有路灯指路,心里安慰。

  路灯给村子带来了活力,杨锡有深刻感受:“以前晚上来我小卖部里的人不多,现在我小卖部里晚上来买东西的人不少。”

  观庄乡红堡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国义近来每晚都从村东头溜达到村西头。及时维护路灯,是他的义务工作。

  “2017年8月,红堡村新的文化广场建成,广场上有各式公共健身器材。但因没有灯光,广场晚上利用率不高。”杨国义说,文化广场是村中文化活动的核心区域,是红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提高广场利用率,对村中文化发展相当重要。经驻村第一书记协调沟通,5月中旬,村里的帮扶单位先期运来4盏五米左右高的灯分别安在广场东西南北四个角。

  “工地晚上七八点收工,回来后吃饭的吃饭,喂牛的喂牛,忙完了叫上伙计一起拍拍篮球。”打球中场休息时,村民杨玉林笑着说,广场上有了灯,晚上的文体活动没间断过。

  盏盏民心灯照亮致富路。整合各类资金1.4亿元,建设联合村、前庄村等21个美丽村庄,新建村级文化广场5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420盏,硬化道路21公里,实现了环境良好的村庄面貌。

  倡导文明和谐新民风

  农民讲习所熙熙攘攘,农村有了学习惠民政策和实用技能的好阵地,践行移风易俗已经成为常态

  这两天,隆德县农牧科技讲习队队员席不暇暖,来往于各乡镇各村的农民讲习所之间。他们有的就今年隆德县种养殖业各项扶持政策进行宣讲,有的以“科技培训,助推脱贫”为主题传授肉牛养殖技术、拱棚辣椒栽培技术……到了周末,队员们没有休息,对于各村反馈的信息进行梳理,以便再次授课时有的放矢,让培训农民学通弄懂。

  结合“农民培训教育年”活动,隆德县在全县99个行政村、10个社区建立了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这里不但成为了村规民约、一约四会的宣讲场所,还有步骤地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宣讲教育和惠民政策、实用技能等培训,引导农民“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一批批民风建设模范户和新乡贤们相继走进讲习所,将自己生产生活中克服困难、奋力发展,继承嘉言善行、践行移风易俗的故事分享给乡亲们:

  ——虽然2013年后不再担任陈靳乡新兴村村干部,村民柳应春依然以“公心、信心、恒心”要求自己,多次建议村两委班子严选低保户,避免“富人吃低保”现象。整村推进时,新兴小学搬迁,柳应春挨家挨户说服私占土地农户归还,并提议村集体在学校原址上新建15间廉租房,用来供养五保户、打造村文化中心。廉租房建成,柳应春还将自家的秦腔乐器带到村文化中心,让村民免费使用。

  ——“楼长”吕国军负责红崖社区一至九号楼、708户县内劳务移民的物业服务。社区里有17户空巢老人,吕国军组织13名同事定时定点入户走访,为老人打扫卫生、购买日用品。吕国军加入社区“红白喜事服务队”后,说服主家杜绝彩礼攀比、将红白喜事简办,成了他的另一项工作。

  搬进宽敞明亮新民居

  危房改造正在进行,隆德县计划全面消除土坯房,贫困户住进了设备齐全的安全住房

  新瓦,砖墙,沙塘镇锦屏村贫困户汪学让的新居亮堂堂。

  搬了三次家,他终于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坯房,圆了“活在平川里的梦”。

  汪家世代住在锦屏村东南部的土山上,山大沟深,一条羊肠土路是山上27户人家之间的唯一联系。赶上雨季,松软的黄土犹如一锅浆糊,将山里的村民粘在家里,寸步难行。

  “那时候,山上不通水、电,只能靠天吃饭,逢着灾年,春撒一斛秋收一斗。”汪学让说,1994年那年连着一个月的阴雨,“山上的路不通,山下的粮全完,全家喝了半月的面糊糊。”

  如今的光阴大不一样了。新的院子铺好了,自来水用上了,电也接上了,一切都方便。县上还培训肉牛养殖技术,补助相关费用,汪学让更有致富底气。

  在隆德县的安排部署下,沙塘镇精心选址,统建砖木结构住房,按照“小点靠大村”的模式,将原电杆岭、大食沟等村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的移民遗留户,统一安置在锦华村、十八里村两处移民安置点。

  前几次移民,电杆岭村村民相继搬出了大山。一开始,村民杨建中觉得故土难离,当移民的亲戚朋友越来越多谈及走出山沟的诸多好处后,他也下决心搬了出来。

  以“建档立卡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四类重点对象为精准改造对象,以“应改全改、全面消除土坯房”为目标,隆德县全年计划完成危房改造6010户,目前,已经开工建设7021户,竣工6341户,实现户户都有安全住房。

  走出产业融合致富路

  “生态+民俗+旅游”的“三加”路径,盘活了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力脱贫富民

  什么是“三加”路径?

  隆德的回答是,“生态+民俗+旅游”,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优势,主动融入大六盘生态文化旅游圈。

  在温堡乡新庄村种植百合的王侃就是“三加”路径的受益者。因为隆庄公路离种植温棚不到百米,交通便利,王侃的花卉零批业务逐年做大,客户越来越多。

  2015年以来,隆德县大力支持发展休闲农业,打通隆庄、隆张两条贯穿全县南北的公路“大动脉”,串联沿线旅游景点、产业基地。王侃在种植花卉的同时经营农家乐采摘大棚,在山上种树、散养土鸡,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而对有着多年表演马社火经验的陈靳乡新和村村民李小荣来说,怎么也没想过自己可能成为微电影的女主角。去年10月,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头一次在隆德县举办,隆德“中国美丽乡村”微电影拍摄基地在新和村挂牌。

  “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传统文化是隆德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力脱贫富民的最大资源。”隆德县委宣传部部长宋亚俊说。隆德县借助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的号召力成立隆德“中国美丽乡村”微电影拍摄基地,就是要让喜闻乐见、带着乡愁的凡人故事、乡村故事承载大文化的产业,提升隆德乃至宁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以旅游环线建设为依托,隆德着力打造沿线乡村旅游特色村、农家乐及生态餐厅。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建成并投入运营农家乐36家,生态餐厅5家。

  将陈靳乡新和等9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隆德建成运营老巷子民俗文化村和神林山庄自驾游营地等一批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吃、住、游、购、娱旅游基础服务架构雏形初显。

  乡村蝶变,绿意盎然。一幅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产村融合隆德画卷,正在全面铺设。(农民日报记者 张国凤)

【编辑】:杨兆莲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