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银川动态
银川:从一座城到“都市圈”
2018-11-13 07:08:45   
2018-11-13 07:08:45    来源:宁夏日报

<p>  银川街景</p>

银川街景

<p>  互联网+医疗</p>

互联网+医疗

<p>  花卉产业</p>

花卉产业

<p>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宁夏赛段</p><p>  本报通讯员</p><p>  霍晓刚 摄</p>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宁夏赛段 通讯员 霍晓刚 摄

<p>  石墨烯生产车间</p>

石墨烯生产车间

<p>  共享智能制造工厂</p><p>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银川市委宣传部提供)</p>

共享智能制造工厂(除署名外,图片均由银川市委宣传部提供)

  前 言

  改革开放40年来,银川正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经济发展呈现总量扩大、速度加快、实力增强,稳居全区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地位。地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0.8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803.26亿元,增长2146倍。2017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24.50亿元,比1978年增长308.5倍,年均增长16.6%。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银川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为改革强动力,为发展续新篇。作为银川都市圈建设中的“龙头”,银川市走在前、作表率,在推动“三市一基地”携手共进、融合发展中,让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实现共建共享,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圈”有了认同,对“群”有了向往。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银川都市圈建设,发挥银川首府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银川、石嘴山、吴忠和宁东一体化发展”。

  一年多来,从探索建立优质学校发展联盟和医疗特色专科联盟,到都市圈内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到60%,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达80%;

  从实现宁夏北部260余万城市居民喝上黄河水的西线供水工程,到加快实施黄河河岸和道路两侧绿化美化工程,推动建设贯穿都市圈全境的生态走廊;

  从银川至大武口客运班线票价下调、班次增加,公交同城化迈出重要一步,到银川至青铜峡快速通道基本建成……

  银川都市圈正以越来越清晰的路径,为辐射范围内的群众带来越来越舒适快捷的生活。

  从一个城市到群的意识、圈的格局

  “银川要发挥优势、先行一步,把龙头舞起来,带动周边市县动起来,实现从一座城市向一个城市群转变。”银川市发改委主任何建勃表示,这是对银川提高政治站位的要求,也是首府责任、首府标准、首府担当的具体表现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一个城市到建立群的意识、圈的格局,必须“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银川市一位主要领导表示,在此过程中,银川要以大视野、大胸怀、高姿态,消除“此消彼长”的思想顾虑,打破“画地为牢”的行政壁垒,与石嘴山、吴忠、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携手共进、融合发展,进而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打造范围更大、动力更强的“发动机”和“稳压器”。

  今年9月,银川市召开了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通过了《中共银川市委员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银川都市圈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不仅成立了银川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随后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都市圈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区域性金融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功能定位及重点任务分工,制定了《银川都市圈建设银川市三年行动计划》,谋划了120个3年滚动发展重点项目。制定了银川都市圈建设2018年工作计划,确定了45项重点任务,68个重点项目,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完成时限,全面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为夯实明年发展基础,银川配合自治区谋划了都市圈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乌银高速银川至河东机场段、贺兰山东麓生态廊道建设等跨区域重大项目11个,其中涉及银川5个,投资142亿元。

  机制创新和政策配套,成为都市圈建设的“加速器”。银川市协助自治区制定的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户籍、人才、科技、教育、医疗、葡萄酒产业等11个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首先破解了一体化发展的机制障碍。

  一个个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铁、路、空、水、网等项目工程不断释放出向内生长、向外扩张的力量,为都市圈“舒筋健骨”,打通“奇经八脉”。

  未来,都市圈将加快银西、包银高铁建设,拓展、加密银川航线航班,推动5G网络试点建设,早日形成与关中城市群、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铁、路、空、网便捷通道,构筑外通外联的大通道,推动都市圈“全域开放”。

  针对“三市一地”产业同质化竞争的实际,银川以优势主导产业增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引进实施了玉汉尧石墨烯、银河大尺寸半导体硅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两园三区”为重点,优化整合5个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建设苏银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

  坚持有舍有得。一方面,银川市坚定主导产业定力,打通石墨烯、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在推进协作、优势互补上做文章,加强装备制造、现代纺织、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的分工协作,逐步将原料生产、初加工等配套产业向“两市一地”转移,把产业连成串、接成链、拓成群。

  依托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建立“研发设计在银川、转化生产在周边”的创新模式,助力都市圈产业转型升级。

  从“首都带首府”到两市一地的“涟漪效应”

  内连内通的微循环,为城市群发展带来新气象。

  吴忠市主动对接银川政务大数据服务平台,借助银川“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吴忠城市数据运营中心建成投运。

  银川采用“首都带首府”的模式,深入推进与北师大等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推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银川一中等9所学校与吴忠市中小学建立合作体,使优质教育资源同城化发展。

  组建医联体、医共体12个,吴忠市人民医院与宁夏人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合作共建专科联盟,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问诊。同时,加快都市圈社保“一卡通”,实现了社保、农业补贴等十余项惠民资金一卡发放。借力银川人才聚集优势,实现了银吴两地人才库共享,大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在吴忠“落地生根”、就业创业。

  借助银川大数据基地,石嘴山积极融入银川国际网络通道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建设,开始启动大数据和5G网络建设;探索构建都市圈一体化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与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融合。参照银川智慧社区的“标配”,石嘴山10个智慧社区开建。

  今年,都市圈“东热西送”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用,银川城市建成区供热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并网、应拆尽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3%,1-9月全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8.3%。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在100%,黑臭水体整治通过环保部验收,黄河银川段水质实现“Ⅱ类进Ⅱ类出”;贺兰山及白芨滩人类活动点位清理工作完成,造林9.94万亩。截至10月底,吴忠市区优良天数为217天,优良率达86%以上,PM10、PM2.5分别为75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8%和15.8%。

  银川、石嘴山、吴忠、宁东协同发展,集众力推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和黄河母亲河保护,一举告别了过去环保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久治不愈的顽疾,未来将实现都市圈内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统筹一体化治理。

  变化,每天都在悄然发生;未来,美好生活值得期许。

  今后,银川市将围绕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与“两市一地”建立优质学校发展联盟、医疗特色专科联盟,把银川的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医范围向“两市一地”拓展延伸。开展跨区域文化服务,共同打造黄河金岸度假旅游、贺兰山东麓文化休闲旅游带。推进社保关系转接、登记服务一体化,实现优质服务共建共享,释放更多民生红利。

  同时,将联手“两市一地”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和综合执法体系,加快推进以黄河、典农河、贺兰山东麓为依托的都市圈生态廊道建设,共同守护好“父亲山”“母亲河”。(记者 徐佳敏)

  微观点

  “成长中的烦恼”需共开良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从大城市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发达地区“抱团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银川都市圈就这样应运而生。

  都市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抓手,也是城市群发展必须历经的阶段。事非经过不知难。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银川都市圈亦如此,其中充满着烦恼和困惑。

  “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好长草”的大都市圈发展模式,让人们看到了“融”的必要和未来发展的前景,1+1>2的“涟漪效应”将让“圈内人”共享发展成果。

  银川带动是第一步,未来,更要与“两市一地”融为一体、协同发展,并在空间上形成更紧密、更精细的圈层结构,要创新机制,配套政策,破解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智慧城市的成果推广应用在都市圈建设中,用开放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优化服务、系统管理,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大数据手段来兼顾各方利益与诉求,最终推动都市圈建设共建共享,释放更多民生红利。(余之渔)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