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河水流过我家乡,我是唱花儿的花儿呦!我的花儿唱红火石寨的山尖尖……”在中卫六小的一场校园文艺汇演中,年轻女教师马小花动情演唱的花儿,勾起了崔锦霞老师的移民情结。“小花是我曾在移民区教过的一个学生。”
崔锦霞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至今已有30个年头,一半的教学时光是在中卫的南山台、北沙窝度过。她见证了宁夏城乡教育一路花开,更见证了民族团结“石榴花开”。
“学校所在地大多数都是西海固移民过来的孩子。”崔锦霞说:“十几年过去,有两个女孩子成了我的同事。唱花儿的马小花正是其中之一。”
多年前崔锦霞给马小花带过音乐课,并发现了小花的天赋。“一次全乡文艺汇演,我让她在舞蹈《花儿与少年》中担任领唱。梦想的种子就在那一刻发芽,那时她就想象我一样,当一个音乐老师。”崔锦霞回忆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基地。
去年,中卫市委统战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故事有奖征文活动,崔锦霞思绪良多,写下了《唱着花儿的花儿》。
“活动共征集作品196篇,每一篇来稿都是一个反映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故事。”中卫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向更多人分享这些温暖故事,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种下石榴树,开出团结花。中卫市按照自治区“555”创建思路,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八进”工作,着力打造“十个一”宣传教育载体,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书写了一篇篇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故事,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各族青少年手拉手、心贴心。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卫市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惠民“三大工程”,开展“五个认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宣传教育2000余场次,持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力,增进各民族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沙坡头区开展“大漠诗集”全民诗词挑战赛、中宁县农民合唱团编排《宁夏人最念党的恩》、海原县开展“推广普通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赛,使“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扎根各族群众心中。
同时,创新实施以“守护黄河根脉”为主题的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延续中华历史文脉推进工程,精心创作了《故事中卫》等“守护黄河根脉”丛书,推出《歌声里的民心》《三个女红军》等精品力作,拍摄《一把馓子》等“石榴籽故事”微电影,编排《金沙情缘》《黄河谣》等民族文艺节目,从文史遗存、非遗技艺、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多角度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
村镇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欢度中秋活动
中卫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截至目前,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12个,自治区级130个。沙坡头区黄河花园社区“63688石榴籽铸魂工程”和中卫九小“93596育苗建设项目”得到国家民委肯定。
同时,依托乡村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所)等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村(社区)73个,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广泛组织开展农民丰收节、枸杞采摘节、苹果大赛等群众活动和“社区文化节”“社区粽子节”等联谊活动,让各族群众玩在一起、乐在一起、亲如一家,不断提升基层阵地的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
此外,深入实施“三项计划”。打造中卫三中孟长有烈士广场、中卫九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长廊,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800余次,让各族青少年手拉手、心贴心、交朋友。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与福建漳浦职业技术等三所技术学校,建立协作关系,互派老师60多名,组织867人次赴福建企业交流学习,续写新时代“山海情”。扎实推进沙坡头景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项目,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播撒在每一位在景区游玩的游客心间。
“我们将不断擦亮民族工作品牌,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强大力量,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卫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日报记者 房名名/文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