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市县风采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石嘴山移民安置工作交上“民生答卷”
2020-10-21 15:57:17   
2020-10-21 15:57:17    来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十月的石嘴山,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美景如画。

  走进大武口区星海镇,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和红崖子乡红翔新村、红瑞村,惠农区海燕村,记者看到,这里日益完善的学校、卫生院、农贸市场、便民超市等服务设施让移民生活更便捷,文化大舞台让移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良好的人居环境、平安乡村和社区建设让移民生活更舒心……从移民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们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给贫困群众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天地宽,正在走向幸福的新生活。

  创新安置方式,确保“搬得出”

  时光指针拨回到37年前,自那时起,一批又一批怀揣着脱贫志向的移民群众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陆续搬出大山。近年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实施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创新安置方式,以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劳务移民城镇安置、插花移民分散安置的方式,安置生态移民4925户24098人、劳务移民5996户23563人、插花移民1619户9527人。

  “老家住的地方没有一条平整的路,赶上下雨人都出不了门,种粮食更是种一葫芦打一瓢,婆姨也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日子过得别提有多困难了。”大武口区73岁的石守忠老人一边翻看着有些泛黄的老照片,一边讲述过去的故事,他说,“来到这里,婆姨的工作问题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变好了,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

  1983年,考虑到山区老家交通不便、气候干旱等多种因素,石守忠带着妻儿从隆德移民搬迁到石嘴山隆湖经济开发区。

  为确保移民“搬得出”,我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置”原则,建成红翔新村、红瑞村、庙庙湖村、海燕村4个生态移民村,配套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

  “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时常会饿肚子,那时候觉得每天能吃饱饭就是最大地幸福。”回忆童年的生活,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51岁的移民怡东辉印象最深的就是贫穷。

  2012年,怡东辉一家从固原隆德县搬迁至大武口区沐恩新居小区,最初通过跑运输让自家过上了好日子,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为劳务经纪人,带领大家通过外出务工实现增收致富,在此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城市区和工业园区周边,我市集中规划建设沐恩新居、银河苑等移民安置点6个,建设楼房5996套,重点以企业用工就业和劳务输出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此外,石嘴山市依托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收储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的闲置房屋和耕地,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组团式”方式,在平罗县11个乡镇插花安置移民,营造与本地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大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嘴山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坚决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任务。全市共有易地搬迁移民12540户57188人,目前,红翔新村、红瑞村及庙庙湖村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925户153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795元提高到2019年的7900元,年均增长11.2%。

  加强基层治理,确保“稳得住”

  在庙庙湖村肉牛养殖园内,养殖户们每天都精心打扫圈舍、添草添料,看着一头头肉牛相继出栏,仿佛看到了好日子在向他们招手;在万亩沙漠瓜菜产业园区里,打杈、授粉、疏果,辛苦几个月迎来了西红柿的大丰收,一想到红彤彤的西红柿从大棚运出去的场景,种植户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无不得益于我加强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形成的共谋发展、共同致富新局面。

  为了确保移民“稳得住”,石嘴山市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深入实施村级党组织“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在庙庙湖等移民村创新设立“大党委”,配齐配强移民村(居)“两委”班子和第一书记,派驻驻村工作队4个20人,成立12个特色产业功能型党小组,打造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村党支部从实际出发,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先后在各类企业建立了联合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了支部引领群众富裕、产业兴旺的目标。”庙庙湖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李树青说。

  除了强化党建引领外,石嘴山市还通过提升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村居治理等一系列举措确保移民“稳得住”。

  健全教育卫生服务设施,移民安置区新建小学4所、幼儿园6所,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加强控辍保学,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在100%。新建卫生院、卫生室7个,全部配备医务人员,实现移民就近就学就医。建设文化大舞台,开展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广场电影等活动,引导移民主动融入当地生活。全面落实全民参保、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区,全市共建设移民安置房10921套。大力实施饮水安全改造工程,4个移民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实施移民安置区绿化亮化、道路硬化、环境卫生整治、厕所革命等工程,实现通路、通水、通信、通电视、通客车的目标,配套建设农贸市场、移民创业街和便民超市,方便移民生产生活需要。

  统筹推进乡村、社区、校园、宗教、企业、社团六大治理。建设“一站式”民生服务中心,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建立法律服务中心、调解委员会和民情接待中心,及时解决移民诉求。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红翔新村、红瑞村被国家民委分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绿树成荫的校园,办在家门口的卫生院,文化大舞台上精彩的演出……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稳稳地托起移民的幸福生活。

  发展扶贫产业,确保“能致富”

  在宁夏新丝陆服饰有限公司,分活、领活、记账……身为组长的王付女应对自如。因为喜欢缝纫,服装厂招人的时候,王付女第一时间报了名,勤劳能干的她第二年就当上了组长。说起现在的工作,王付女的话匣子打开了,她说:“现在是每月有收入,挺稳定的,中午还能回家照顾孩子,非常方便。”

  为了解决移民的就业,石嘴山市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在移民村(社区)建设扶贫车间18个,引进新丝陆制衣、润龙包装、恒达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15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在移民村(社区)成立劳务中介机构23个,培育劳务经纪人177人,每年实现劳务输出8000余人。建设河东优质奶源基地,带动移民就近就业2000余人。建设红瑞村、红翔新村、庙庙湖村、新民社区4个自主创业园,吸纳752人入园创业。围绕市场用工需求,加强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40期,培训建档立卡劳动力7673人次,全市移民就业人数达到1.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

  “之前的小番茄和辣椒收完又跟着种了一茬菜,只有功夫下到了才能见到好收成。”孙彦荣说。为了提高种植收入,他和妻子王绿瑞每天都勤快地奔波在位于平罗县姚伏镇曙光村的大棚和高荣村的家之间。

  2014年,孙彦荣一家七口从固原市西吉县移民搬迁至姚伏镇高荣村,几个孩子都在上学,身为家里顶梁柱的他身上的担子不轻,一直依靠外出打零工养家糊口。2018年曙光村一座座新建的蔬菜大棚让他看到了希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承包了一座大棚,从西红柿、豆角再到辣椒,孙彦荣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蔬菜种植技术。今年,他在原有那座1.8亩大棚的基础上,又承包了一座1.8亩的大棚,相比过去外出打零工,孙彦荣觉得像现在这样种地更有劲头。

  高效种养业,是石嘴山市大力发展的又一扶贫产业。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培育扶贫示范村2个、扶贫龙头企业5家、扶贫合作社14家、致富带头人174名。开发耕地5.3万亩,扶持贫困村种植沙漠瓜菜2.4万亩、牧草1.5万亩、制种1000亩,建设日光温室2360亩,发展食用菌种植338棚。建设集中养殖园区24个,带动养殖2502户,今年1至9月份,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6300头、2.1万只。通过发展种养业,带动移民人均年增收174.9元。

  山再高,有决心就不怕;路再险,有办法就无惧。有党的好政策、有敢于担当的干部、有充满渴望的群众,石嘴山儿女必定能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记者 董湘漪)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