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民生在线
24枚特奥金牌背后的故事
2018-12-16 08:16:58   
2018-12-16 08:16:58    来源:宁夏日报


<p>  特奥队员正在训练投篮。</p>

特奥队员正在训练投篮。

  清晨6时30分,14岁的王晨洋第一个起床。用杯子盛水——拿好牙刷——挤出牙膏,可不一会,衣襟满是牙膏。头天晚上还熟练掌握的弯腰刷牙,王晨洋又忘了。

  “昨晚刚教的,今天又错了。”同宿舍的谢清云弯下腰比划着正确的刷牙动作,尽管发音不是特别清晰,但王晨洋显然“心领神会”,他笑着点点头。

  在银川特教中心,像王晨洋一样的学生有251名,他们不同程度存在智力残疾,相同点是记得慢忘得快。

  “孩子们来自四面八方,有走路不稳的、有时常嘴角流涎的、有口齿不清的、有四肢不听使唤的,看着就让人揪心。”特奥班体育教练强海龙说。

  “父母不在身边,20个不能回家住宿的学生,和我之间就是‘父子’关系,他们总得有人照顾吧。”强海龙说,好在每个宿舍都有康复程度较好的学生,两个年龄大的帮着照看一个年龄小的,否则老师根本忙不过来。

  强海龙是学校里的“多面手”,身兼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教练员。他说,孩子们训练时的那股韧劲非常感人,“我们从未想过他们要成才。通过体育锻炼,让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常人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13岁的王语然,来自盐池高沙窝,刚到学校时的情景,特奥班主任窦利伟历历在目。“每天哭着喊着要回家,闹腾了近半年,经常躲在角落里,每次都是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儿找。”直到2017年年底,在全国特奥足球锦标赛夺冠后,这个平日里最“闹腾”的小姑娘一下子“懂事”了、安静了。

  窦利伟笑着说:“坐了一回飞机,又拿了金牌回来,整个人都变了。”

  在特教中心工作16年的窦利伟坚信,对这些智力残疾孩子,要从身体机能的恢复着手,以竞技体育特长培养为突破点,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心。

  “由于入校时间不一、残疾程度不同,有的学生七八岁开始田径训练,有的则十五六岁才开始。为了保证训练效果,教练和孩子们寒暑假、周末坚持训练,从不间断。”强海龙说,学校以田径为基础,选拔校内10%左右的残疾程度轻、身体素质好、协调性好的孩子成为田径训练队后备人选,再从田径队选拔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特奥队员。

  在窦利伟看来,寻找基础好的运动员好比捉迷藏。“孩子都残疾了,这辈子也就完了,还当啥运动员?”这是窦利伟招生时总能听到的话。

  家长的不认可、不理解成为学校招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可每次遇见“好苗子”,窦利伟总不愿轻易放手。“有的家长明确表态不支持,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登门拜访,去得多了,家长也烦了。”谈到招生的情况,窦利伟很无奈,“每次去残疾人家里做工作,好比捉迷藏,我们都是趁下雨、下雪或者晚上才去,只有这时才能保证家里有人。”

  正是“十年如一日”的久久为功,让特教中心的特奥队员取得不菲的成绩。今年以来,该中心37名特奥队员代表宁夏残疾人先后参加全国特奥足球锦标赛、香港东亚区特奥滚球赛等大型赛事,先后斩获24枚金牌(冠军)。“孩子们有智力缺陷,训练过程往往很艰难,一个投篮的技术细节,有时需要成百上千遍才能教会,能夺冠太不容易了。”强海龙说。

  目前,银川特教中心正积极备战2019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新落成的室内训练馆和田径场给了特奥队员们更多的信心。“10年前,两亩地、一栋楼、半个篮球场,就是学校所有的训练设施,孩子训练定点投篮,就在墙上用粉笔画个圈当篮筐。如今条件好了,理所当然要取得更好的成绩。”窦利伟说。(记者 王 刚 文/图)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李文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