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共产党员雷锋命名的“雷锋精神”总能在人们心中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他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了历久弥新的思想道德丰碑。
早春三月,又到学雷锋纪念日。耳畔响起那首熟悉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是宁夏各地常态化学雷锋的重要举措。多年来,一支又一支志愿者服务团队不忘初心、传承接力,谱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今天,让我们把目光对准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践行雷锋精神的志愿者们,听一听他们的奉献之歌——
一束微光,让爱的力量一呼百应
开学前两天,中宁县大战场乡唐圈村李文军爱心小院里举行了一场“结业仪式”。为期9天的“快乐寒假、相约微光”支教活动圆满结束,支教的几个志愿者为孩子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这是筑梦微光志愿者团队第二次来到唐圈村,与志愿者团队的哥哥姐姐更加熟络让这次离别格外难舍难分,“村里好几个娃娃都哭了,跟我们拥抱了一次又一次。”
“结业仪式”举行的那天,中宁县城附近的太阳城养老服务中心里,“筑梦微光”另外一支志愿者小分队也在行动。他们与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开了个新春联欢会,年轻人跳兔子舞、扭秧歌,老人们唱秦腔、朗诵诗词,现场笑声阵阵、掌声不断。
支教、敬老只是筑梦微光团队公益活动的两个剪影。最初12个人的爱心小分队到数万人参与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从只能筹集1000元善款到对接善款和物资总价值超过220余万元,自2012年创建以来,7年时间,微光团队深入社会福利机构、困难学生家庭、突发灾害地区、外来务工子女集中小学、老旧社区、老年公寓、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足迹踏遍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筑梦微光的点点微光汇聚成公益助人的浩瀚星河。
从太阳城养老服务中心返回后,第一次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林巧玉说:“人生中很多次第一次,出发之前我还有一些忐忑和担心,不知去了之后如何与老人相处,但当我真正见到那些爷爷奶奶后,却没有一丝陌生,感觉很亲切,尤其当我站在舞台唱歌跳舞时,看到爷爷奶奶的笑容,真的特别开心。”很多志愿者与林巧玉一样,从“人生第一次”走向“助人无数次”。
针对身边特困人群,微光团队发起“微爱万里行”倡议,先后为阳沟小学、身患白血病的乡村教师俞奎、吴忠烧伤母子和雅安地震等30余个群体和个人筹集善款70余万元。为了在学校师生中弘扬和传播“雷锋精神”,微光团队还发起了以“服务师生 保护环境”为主旨的“常态3.5大家做雷锋”活动,组织各个学校的微光志愿者在校内外长期开展各类环境保护、卫生清洁、学生互助、文明倡导等活动。
爱的力量一呼百应。目前,微光志愿者从宁夏大学发展到区内外多所高校、中学,已在宁夏各个高校和市县成立分队85支, 招募志愿者超过2.7万人,累计开展活动7000余次,参与志愿者人次超过17.5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间近31万小时,累积帮扶人群超过32万人次,为社会各界弱势人群募集善款和物资价值超过220余万元。
曾经有人问,“你们这样的公益活动能坚持到几时?”筑梦微光总领队杨小明说,“我们会一直坚持到最后,就像太阳一样升起落下再升起,永远没有止尽。公益事业不是简单的搞活动,更不是高调作秀,也不是悲壮的苦行,而是在有限的人生时间轴上,更大限度地拓展生命的宽度。”(黎离)
一盘“饺子”,暖了多少新年
不久前,忙碌了一天的宁夏义工联合会义工朱静浑身累得散架,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脑海里不断闪现着近两个月的一幕幕。
“早出晚归不言累,贫困人家做核查;雷锋饺子送温暖,国泰民安吉祥年!”几分钟后,她在朋友圈发了首小诗,以此纪念今年“雷锋饺子计划”圆满结束。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2年,宁夏义工联合会成立仅一年。一位义工走访困难群众家后,发出感慨:“有的人过年时连顿热乎乎的饺子都吃不起。”
义工们萌发了在春节前为困难群众送年货的想法。说干就干,从收集人员名单到发动社会各界捐助,从购置物品到安排运输车辆,仅两个月时间,义工们累计为全区150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生态移民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及社区特困户的群众每户送去一份含有米面油的年货。
“将爱心年货送给群众,这样的理念与雷锋精神不谋而合。”2013年,他们将送年货行动正式命名为“雷锋饺子计划”。
拾遗补缺,雪中送炭。8年来,身着印有雷锋头像马甲的义工们,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将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和爱心,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金星村单亲妈妈于香莲独自拉扯孩子,还要赡养年迈的公公,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义工们不仅为于香莲送去年货,还与她拉家常,鼓励她坚强生活。
常年卧床的中卫市沙坡头区居民吴兰芳拉着义工的手,舍不得他们走,因为义工的到来,吴兰芳的小院里晾满了他们清洗的被褥、床单……
截至目前,宁夏义工联合会带动爱心企业、组织及个人捐赠善款857.58万元,为全区4.8万户困难家庭送去春节慰问品和精神祝福,惠及20余万人。
在这场爱心传递的接力赛中,共计4.2万人次的义工、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加入“雷锋饺子计划”,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家住泾源县大湾乡牛营村的义工韩军是“雷锋饺子计划”的受助者。患有小儿麻痹症的韩军从小与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多次受到义工帮助后,韩军决定加入爱心团队,用微薄之力,与大家一同传递爱心。
为确保受助者信息真实有效,义工们需要对初选的对象逐个走访,了解详细信息。“走访时间紧、任务重且工作量大,最忙时一名义工每天要走访30多户家庭。尽管工作辛苦,但我们必须认真核实,不能辜负捐赠企业和个人的支持。”宁夏义工联合会负责人说。(记者 姜璐 文/图)
2月25日,宁夏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为山区女童洗手。
一串驼铃,点亮孤残儿童的世界
“希望我们接纳自己、接纳家人、接纳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几天前,宁夏驼铃公益中心负责人邢成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状态。
这条状态下有一句小军的回复:从刚开始的内向到现在的外向,如果不是你,我现在干每一件事不会那么有勇气和自信,感谢命运和缘分遇到你。
“这个回复让我很感动,从2012年走进福利院至今,这里的孩子们给我太多惊喜。”邢成说。
邢成与小军相识于2012年。2011年,邢成组织成立宁夏驼铃文化艺术传播中心,从事儿童音乐教育。“我们2011年计划在福利院成立一支孤残儿童乐队,员工温婷和邢成是朋友,在她的牵线搭桥下,邢成来到了福利院。”时任福利院特教部主任陈瑛说。
“在福利院,怜悯是多余的,看着孩子们对架子鼓、贝斯有强烈的探索欲,我也信心满满。”邢成亲历亲为,五个福利院的孩子组成了梦铃乐队,邢成带着福利院的孩子们敲响第一个鼓点。
从那时起,每周六邢成都和乐队成员到福利院带着孩子们开展打击乐教学。同年7月,通过宣传号召,驼铃文艺中心志愿者服务团队进驻宁夏儿童福利院,开展吉他、贝斯、键盘、声乐等多个课程的教学活动。
2012年9月,辅导宁夏儿童福利院盲童组合郭宝、司马宁平参加中央电视台“非常6+1寻找中国最美声音宁夏赛区选拔比赛”,一举进入决赛并被选入节目选手库。
“乐队的孩子们对音乐有独到的认识,有的还特别有天赋,节奏、旋律感、对音乐的理解都让我出乎意料。”邢成说。
在梦铃乐队的带动下,每次排练还会吸引福利院其他对音乐有兴趣的孩子,乐队成员也从接受者慢慢成为音乐的传播者,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让音乐影响着更多的孩子。
邢成认为,音乐是生活的“养料”,孩子们通过在乐队收获了心理上巨大的力量感,自己也收获了金钱无法衡量的成就感,这种力量也一直鼓励着自己在志愿服务的路上继续走下去。这几年,邢成策划并发起了“荒漠中的蓝色音符”孤残儿童音乐梦想计划项目和“用关爱唤醒”大型原创禁毒主题舞台剧巡演项目,先后4次参加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荣获两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一次公益创业赛银奖和一次全国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奖。(文中小军、小平均为化名)(记者 张贺)
“妈妈”的心,浓缩多少大爱深情
——海原义工联合会和宁夏昊善社工团队情暖困境儿童
3月1日下午,海原县义工联合会会长周世芳收到一条短信:“周妈妈,你好吗?我很想你。我最近很好,你要注意身体,记得有空来看我。”看着简短的信息,周世芳心里满是温暖。
发短信的是一名7岁的女孩,叫何小红,是海原县七营镇马莲村的一名孤儿。何小红出生在单亲家庭,从小被父亲遗弃。4岁那年,母亲改嫁,从此便和年迈贫困的姥姥相依为命。
2016年初,家住海原县七营镇的周世芳得知邻村有一个孤苦的小女孩,在核实情况后,她联系海原义工联合会对孩子进行帮助。苦费了一番心思,周世芳带着给孩子买的生活用品赶到小红姥姥家,眼前的光景让她至今记忆深刻:祖孙俩住年久失修的危房里,屋内只有最基本的陈设,家具旧得不能再旧。何小红黑黑瘦瘦,身上穿着好心人送来的并不合身的衣服,看人的眼光疏离冷漠。
“孩子的姥姥长年患病,也没有经济来源,祖孙俩的生活全靠社会救济,日子过得很困难,我们要想办法帮帮她们。”从那以后,周世芳和爱心人士想方设法为孩子筹集物质,改善祖孙俩的生活。
两年过去,周世芳的努力从未间断。逢年过节,何小红家总能收到新书包、新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但遗憾的是,孩子的态度一如当初,对任何人的关心也显得毫不在意。
“由于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除了对姥姥亲厚,何小红与任何人都无法很好相处,甚至经常欺负同学、抢夺别人的东西。”在深入了解何小红的情况后,周世芳的心情沉重起来。孩子已经上小学,怎样才能让她敞开心扉,愉快生活?
2018年初,在宁夏昊善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发起的“回家路.寻他处”公益项目的支持指导下,周世芳决定从“陪伴”的角度关爱孩子们。她和同事抽时间到学校陪何小红读书、做游戏,像妈妈一样关爱何小红。慢慢的,孩子看周世芳的眼神变的柔软温暖,对她的态度也亲切起来。
孩子心里的灯被点亮,从此世界不再一样。何小红用惊人的改变回馈着周世芳和同事的关爱:认真学习,关爱他人,每次询问何小红的表现,老师都对她赞不绝口。
如今,像何小红一样在“周妈妈”们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的孩子越来越多。“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幸运的是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自2014年加入海原县义工联合会至今,周世芳见证者这个公益团队,从不足10人发展到今天近600人,为生活困难的孤残儿童和孤寡老人带去温暖和关怀。
春节前夕,周世芳接到了何小红的电话:“周妈妈,谢谢你和好心的叔叔阿姨,我一定好好读书、好好听话,长大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帮助别人,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记者 马越)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