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与文物的深情“对话”
2019-03-22 06:59:04   
2019-03-22 06:59:04    来源:宁夏日报

  “宁夏博物馆门前有个大磨盘,是贺兰县一个村子捐赠给我们的,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乡村曾经的生活图景。”宁夏博物馆文物征集部主任杨秀山感慨,这些年随着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关注和支持显著提升。

  “近十年变化尤其大,每年都有普通百姓或者文化名家向宁夏博物馆捐赠文物或展品,极大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杨秀山说。

  上世纪70年代,一件西汉时期的文物从彭阳县农民家中走进宁夏博物馆的展柜,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杨秀山津津乐道。

  当时宁夏博物馆老馆长钟侃在彭阳征集文物时,被一农户家坠在灯绳上的精美铜羊所吸引,铜羊身上的金线格外夺目,初步鉴定属于汉朝时期的文物。几经辗转,博物馆工作人员将这尊西汉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征集回馆,后经专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错金银铜羊是当时贵族居家的实用工艺品席镇,魏晋以前古人一直席地而坐,为了防止蒲竹编织的席子滑动和卷角便发明了席镇。战国时,席镇已经非常流行。制作精美的席镇多出自汉代,席镇多以鹿羊虎熊等动物造型居多,体现了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杨秀山介绍。如今这件文物陈列在宁夏博物馆。

  征集文物的过程中常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2011年一位收藏家向宁夏博物馆捐赠了两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分别是一件鼎和一件簋。但捐赠人特别告知馆方不要公开自己的身份,只希望这两件珍贵文物让更多的参观者看到,了解到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

  “有时也有普通市民拿着家里的老物件来馆捐赠,有很多不算文物,但是我们很受感动,说明博物馆正在走进越来越多人生活中。”杨秀山说。

  在博物馆工作30多年,杨秀山不但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深深沉醉,也见证了宁夏博物馆从古香古色的承天寺塔的院落搬入具备现代化设施的新馆,从年均参观人数三四万到五六十万的可喜变化,从以前每年仅能举办几个陈列展到如今多达三四十个馆内陈列和馆外交流展览。

  “博物馆某种程度上是国家发展的‘晴雨表’,在经济的充分保障下,博物馆才能够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杨秀山说。近年来,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宁夏博物馆征集到西夏及游牧民族文物2000多件,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民俗文物1000余件,使馆藏文物的品质得到有力提升。

  未来,他希望更多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观众通过博物馆这个窗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者 张贺)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瞿学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