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2019.3.22第十六期
2019-03-22 07:34:23   
2019-03-22 07:34:23    来源:宁夏日报

9.jpg

  岁月里的守望者

  编者按:

  一个国家的发展强盛,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

  一个社会的稳定幸福,离不开各行各业人们的奉献。

  在我们周围,有着岗位不同、年龄各异的人,他们用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诠释着对国、对家的爱,也用自己的职业故事,书写着对梦想的坚守与执着。

  本期的五位主人公虽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身上关于“守望”的故事,同样感人。

  三十年的坚守,只为不错过任何一个生命——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倾尽全力

  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彦香的办公室里,不足15平方米的地方被一张简易床、一套桌椅和两个文件柜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而这些物件也简单勾勒出了她的临床工作日常。

  在银川市乃至全国,所有人对新生儿科工作的评价几乎都绕不过一个字:忙!这与患者的特殊性有关。新生儿科负责救治的,是出生28天以内的婴儿,由于处在出生后抵抗力最低、身体条件最弱的时期,新生儿救治存在病情变化快、治疗过程复杂等特征,每一次救治都考验着医生的医术和心理素质,很多人因无法坚持而放弃,新生儿科医生的流动非常频繁。

  “医生的天职就是为病患解除痛苦,救一个孩子,也许就是在挽救一个甚至是几个家庭。”从医多年,陈彦香依然记得当初选择从医的初心。

  陈彦香出生于中宁县一个普通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三人。有一年,三个孩子同时生病,父母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换取救治孩子们的机会,这件事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个世界上,病患是大多数,医生却只是少数。多一个人当医生,就多一份救治病人的希望。”这个感悟在陈彦香的心里生了根,高考那年,她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1989年,大学毕业的陈彦香回到家乡,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上班。在救治孩子的过程中,她渐渐把目光投向了新生儿科领域。“刚出生的孩子最脆弱,也最难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医者父母心,想要救人的心无形中推着陈彦香渐渐走向新生儿科领域。

  中国新生儿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国内一线大城市逐步设立了新生儿科。地处西北的宁夏直到迈入2000年,在相关领域仍未有大的发展。2002年,在单位的支持下,陈彦香去上海进修新生儿专业,并于一年后回到医院,着手建立了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这也是全宁夏首家新生儿科。

  在克服和解决了缺乏专业人员、设备、技术等诸多困难后,新生儿科各项工作渐渐走上正轨,并实现了大发展。16年来,从3张病床起步的新生儿科已发展到如今60张床位、各项设备配置完备,拥有全区最好医疗条件和技术团队的规模。

  医疗事业发展从没有坦途。在常年临床工作中,陈彦香总能遇到新生儿患者因路途遥远,耽误最佳治疗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看着一个个原本充满希望的生命遭遇损伤,陈彦香的心里难过也无奈。能不能建立一种抢救模式,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呢?思虑良久,陈彦香决定实施新生儿转运救治。

  转运,是指由配备专业抢救人员和器材的车辆,对危重症新生儿进行抢救,既避免了长途路上由于家长护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又能及时提供对症治疗,大大提高了新生儿抢救成功率。

  2015年4月28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转运治疗模式正式试运行,救治了第一例危重症新生儿,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陈彦香和她的团队转运的新生儿已超过1600例,为许多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安慰。

  随着新生儿转运救治模式的不断发展,如今,全区已有两家医院拥有转运救治专业团队,救治新生儿人数逐年增多。

  医疗事业的进步,需要依靠整体医疗人员技能的提升才能实现。为提高全区新生儿救治水平,陈彦香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全区基层医院进行免费业务培训,帮助基层医疗单位提高新生儿救治业务水平。2013年至今,她的脚步踏遍了全区19家市县级医院,并帮助8家县级医院建立新生儿科、建立完善相关医疗体系。

  学科进步,人才先行。陈彦香深知,要实现宁夏新生儿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技术过硬、医德出众的专业医生作支撑。这些年,陈彦香努力组建了一支专业新生儿救治团队,并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提升理论实践水平,为全区新生儿事业培养了一批重要人才。

  从业30年,陈彦香为了抢救孩子经常守在病房,办公室几乎成了她的第二个家。由于工作繁重,这些年,陈彦香很少休息,经常超负荷工作。“我也有觉得太累的时候,可是一想到还有孩子等着我去救治,全身仿佛又有了力量。”陈彦香说,把孩子治好,是她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幸福的事。(记者 马 越 实习生 李佳宝)

<p>  陈彦香在病房救治新生儿。            (图片由陈彦香本人提供)</p>

  陈彦香在病房救治新生儿。(图片由陈彦香本人提供)

  一曲秦腔 唱尽心中热爱

  春节后至今,国家一级演员、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副总经理侯艳仍然忙个不停,一边安排“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活动,一边和剧院同事反复排练、反复打磨每一个舞台动作,这周末,他们就要飞往北京,到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王贵和李香香》。“《王贵和李香香》我们已经演了近40场,但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出,和我们平时下乡演出完全不同,每段剧情,每个动作,都要和专业合唱团合拍、融为一体,这是《王贵和李香香》首次进京,我们必须做到精益求精,让《王贵和李香香》在首都一炮打响!”侯艳说。

  出身梨园世家的侯艳,酷爱秦腔艺术,迄今已有33年艺龄。侯艳深知,任何艺术离开了人民,就如无根之木,无水之鱼,失去生存的意义。为满足山区群众的需要,宁夏秦腔剧团开展了“文化下乡”和“百乡千场”宣传慰问演出活动。剧团的足迹遍布全区所有乡镇,而作为剧团主要演员的侯艳,一年中大半时间是在乡下度过的。演出所选择的地点大多是一些偏远、条件艰苦的农村,她和剧团的演员们十几个人围着一盆菜吃,十几个人挤在农家屋里睡通铺。

  有一次,剧团在海原县兴仁镇演出。晚上8时演出刚开始,就刮起了沙尘暴,霎时间,舞台上下笼罩在昏暗之中,站在台上的侯艳和演员们,没有躲避而是坚持演了下去。台下近千名观众也没有一人起身离开。沙尘暴过后,侯艳和演员们嘴里灌满了沙子,脸上的油彩和沙尘混成了泥巴,台下的观众也一个个成了“兵马俑”。侯艳感动地说:“大风会噎得演员唱不出声,却不会让看戏的观众合上开心的嘴。”

  “总书记说,艺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这正是我们秦腔剧院多年来不懈追求和努力的目标!”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一番话,让侯艳备受鼓舞。她说,秦腔本就是从泥土中成长起来的国粹艺术,在时光流逝中一度被人们认为过时了,近年来,宁夏秦腔剧院与时俱进,从老百姓生活中吸取养分,把基层群众最熟悉的生活通过艺术化加工搬上戏曲舞台,创作具有时代感和现代化气息的新剧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80后、90后甚至00后观众的喜爱。

  “我们特别感动的是,这几年,秦腔爱好者中有了越来越多的低龄粉丝,许多80后家长还打听着让孩子来学秦腔艺术,学习国粹。”侯艳说,去年,宁夏秦腔剧院共演出510场,其中一部分就是让秦腔进校园,针对幼儿园、小学、大学的学子们,以不同形式、不同特色来展现秦腔艺术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秦腔、爱上国粹。今年,宁夏秦腔剧院打算开展150场秦腔进校园活动,同时在银川组织开展“天天有戏看”活动,让更多市民和青少年领略秦腔艺术的风采。

  “总书记讲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热爱秦腔、热爱国粹艺术,就是文化自信,我们要让秦腔艺术散发新的魅力,扎根人民心中。”侯艳说。(记者 尚陵彬)

<p>  侯艳。</p><p>  (图片由侯艳本人提供)</p>

  侯艳。(图片由侯艳本人提供)

  相关链接:

  始终坚守 只为群众最需要的时刻 

  当“归乡情”遇上“追梦心” 

  与文物的深情“对话”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瞿学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