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像草木一样扎根于贺兰山
——家庭相册里的护林“连载”故事
2019-09-02 06:55:23   
2019-09-02 06:55:23    来源:宁夏日报

  核心提示

  一座山,一片林,祖孙几代,接力管护。

  几张不同年代的家庭老照片,牵出岁月里不曾褪色的护林故事。

  8月中旬,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旗口森林防火站。正午大风凛冽。一开口,言语仿佛会被风吹散。

  58岁的老护林员李国兵,在半山腰的防火站院内,望山出神。流动的寂静中,似林海,如浪涛,也是一种讲述。他忽然轻叹,又像自言自语,风声中竟听得真切,落进山间,写入叶脉:

  “嗯,青春都献给贺兰山了,几代人的青春。”

  李国兵家庭,四代人的命运,都像这里的草木一样,扎根于贺兰山。

  一家几代人,皆为护林人,这在贺兰山上并不稀奇。这份职业如同“传家宝”,将一个家庭的精神“基因”,在山林间传承。


一家四代 初心不改

  翻开家庭相册第一页,故事从黑白照片说起。

  李国兵对爷爷李进源的了解,多来自父亲转述。宁夏回族自治区刚成立不久,李进源加入了当时的护林队。

  “调查林地资源时,爷爷就扛着仪器到处走。过去全凭两条腿跑,东西都靠人背肩扛。”李国兵说。

  再翻一页,是李国兵父子的合影。

  在李国兵心里埋下种子的,是跟随父亲李凤山工作的记忆。1962年,父亲进入当时的林管所工作,在拜寺口双塔附近区域护林防火。

  这片区域是父亲要守好的阵地,也是李国兵儿时的天然课堂。

  “你看,这是云杉。这是岩羊,那是马鹿。”父亲带着他一一辨识。这里和城里的生活截然不同——天地开阔,植物清香,还有不经意冒出的动物。这一切,像是向李国兵发出邀请。

  1980年,作为家里第三代护林员,李国兵进入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这条路他走过很多遍,又好像才开始。

  不再跟在父亲身后,而是并肩共事。一段时间里,他和父亲一起上山,成了护林队中的“父子兵”。1993年,父亲退休。

  工作站的土坯房变成砖房。新添置了收音机,后来还有了黑白电视机。

  相册也有了彩色照片。这一页上,年轻时的李国兵身穿制服,意气风发,背景是雄浑山峦。

  不乏一些惊险时刻。李国兵回忆,“大概是1982年,一次随民兵拉练上山,在大水沟附近,1000多人被洪水围困了4个小时。”多亏救援队伍及时赶到,李国兵也加入了救援,用麻绳帮助大家脱困。

  还有斗智斗勇的时刻。“盗猎者往往会先踩点。第一天,我先观察脚印,再用树枝把脚印划掉。此后,如果脚印再接连出现在同样位置,就要提高警惕。”李国兵曾在马莲口附近,截获过盗猎者。

  李国兵陪着贺兰山,经历过许多重要时刻。

  “过去全是羊,羊群过去,草就秃了。”2000年,各护林组配备了摩托车。也是这一年,山上再看不到羊群的踪迹。“畜牧业退出贺兰山后,植被恢复,小气候也变好了。”李国兵说。

  2015年,护林队伍配备执法记录仪。2017年,马莲口等站点装上视频监控。

  2017年,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打响,人类活动开始退出贺兰山。

  李国兵指着周围几处植被说,这里过去都是“农家乐”。整治启动后,他负责劝退农家乐,大多数人都配合。“你看,现在草又长起来了,多好。”

  关注林情、火情、疫情,是李国兵的日常工作。有时每天往返几十公里,“可能见到的动物比人还多。”他还会揣点玉米,给岩羊改善一下伙食。“它们一见我就围上来。”

  儿子李鹏还小的时候,李国兵也带着他上山,就像当年父亲带着自己一样。儿子11岁时就曾对他说,爸爸,我以后也来上班,山上好玩。

  相册下一页,祖孙三代人的合影,其乐融融。

  说话间,今年30岁的李鹏,穿着工作服赶到防火站。父子俩工作地点离得不远,但平时因工作关系才能见上一面。

  李鹏说:“我从小在这里玩,对山有感情。”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对他说,爷爷也守贺兰山,爸爸也守了,长大了你也回到这里继续守好不好?

  2008年,这个心愿达成,李鹏成为家里第四代护林员。

  巡山有交通工具,工作站的环境更好,林草科技化配置也越来越丰富。

  李鹏说:“每个孩子心里,父亲都是英雄。小时候,总惦记着看看父亲工作的环境。”爷爷也曾带着他上山,总说这个沟里有啥,那个沟该怎么走。现在,当他再走过那些山沟,如昨日重现。

  最近,李鹏白天对游客宣传防火知识,晚上对非法进入保护区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我们后辈,就是想接过祖辈手里的‘钢枪’,一代一代守护好父亲山。”李鹏说。

  半山腰,风渐温柔。“在山上听着风,好像才能睡得踏实。”李国兵说。过几年,他也要退休了,离开这座走了大半辈子的山。“通过我们这四代护林员的付出,继承父辈们的精神,希望能把贺兰山生态屏障保护好。”

  山林,是工作的战场,也是家庭的延伸。虽难免枯燥和寂寞,但他们倾心于此。

<p>  第一代护林员李进源。</p>

第一代护林员李进源。

<p>  第二代护林员李凤山。</p>

第二代护林员李凤山。

<p>  第三代、四代护林人李国兵(右)和儿子李鹏。</p><p>  本报记者 毛雪皎 摄</p>

第三代、四代护林人李国兵(右)和儿子李鹏。(记者 毛雪皎 摄)


“姥爷姥姥 护林搭档”

  说起几代护林员,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温岳翻出手机相册:“我姥爷姥姥不就是嘛。”

  翻拍的老照片上,他的姥爷姥姥,相依站在贺兰山下的松树前,郑重留影,如同对青春的致敬。

  温岳,今年30岁,经历已然不少:当过3年护林员,当过兵,2009年退伍后在苏峪口森林公园工作过。年轻一代的林业人,有独到的思路。他走访老林业人,收集老照片。工作之余刷抖音,琢磨创新林草宣传方式。

  跟着温岳,来到银川市金凤区新纪元小区,一进门,照片中见过的老人,就在眼前。

  今年82岁的王兆斌老人,坐在沙发上。80岁的老伴蒋桂兰在一旁细细整理好衣襟。两位老人精神很好,回忆起在“林管所”(旧称)的经历,姥爷主讲,姥姥不时补充几句。

  1959年,王兆斌初到林业部门工作,当时的任务还是伐木。“那时,上山得背上铺盖和锅,在山上用石头砌个房子,就在里面吃住好几个月。”王兆斌说。

  当时的林管所只有20个人,每天一人发一个馒头吃。王兆斌腿上常有小伤,一个月就费一双鞋。“既然干了,就要干好。”他的足迹遍布贺兰山,哪里有需要,背起铺盖就去哪里住下来,劈柴做饭。他先干了一年,蒋桂兰第二年也加入了林业队伍。

  上世纪60年代,告别“人背肩扛”,王兆斌有了“交通工具”——一头骡子。不过山路难行,经常是他在前面走,老伙计驮着铺盖跟在后。一天有时来回要走8个小时。“现在条件好了,(工作站)有车,还有太阳能,和在城里生活一样。”

  蒋桂兰负责后勤,两人在同一个单位,也经常两三个月才能见一面。

  那时,工作重心已转为挖树坑、栽树苗。两位老人介绍,当时栽树很不容易,石头很多,要先挖好树坑,盖上塑料布,再从别处把土拉来填埋。多年的林业生涯,王兆斌曾获劳动模范称号。

  老人栽下的小树苗,今已挺拔成林。老两口退休后,在城里生活,却总惦记着山上,有机会就回去看看。

  王兆斌看着温岳说:“现在娃娃能干了,希望好好干一辈子。”

  客厅里的一张黑白照片,是50多年前的全家福。照片上,两人怀里的小孩子,是温岳的母亲王海燕。

  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午休时间,记者见到了今年54岁的王海燕。

  “我1981年参加工作,当时,这附近还是荒滩。我们这些女职工都很齐心,帮忙挖坑、整地,为种树苗打好基础。地里的石头多,就想着既然干了,就干好。每天要挖一个2米深、2米宽的坑,挖到一定程度,就得人跳下去继续挖。”王海燕回忆。

  如今,贺兰山下司空见惯的林带,离不开一代代林业人的努力。栽种一棵棵树,不成活就补种,才有了今天的郁郁葱葱。

  “希望下一代,能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王海燕说。

  合上影集,像关上了一个时光的匣子。日夜守望这山,经年抚育这林。一个家庭,每一代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都选择了相同的路?

  在时间轴的流变中,在黑白和彩色交织的影像里,问题的答案也许是:顺理成章。

  把岁月流逝献给贺兰山,这是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那是一脉相承的感情——一代代学习辨认云杉的乐趣,是从小跟着父辈上山的温馨记忆,是甘于并乐于在大山深处守望的家风传承。

  日升月沉,贺兰山巍然不语,见证草木枯荣,也见证一代代人的芳华。

  山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山。

<p>  告别“人背肩扛”,老一代林业人的“骑士”留影。</p>

告别“人背肩扛”,老一代林业人的“骑士”留影。

<p>  50多年前,王兆斌一家三口合影。</p>

50多年前,王兆斌一家三口合影。

<p>  温岳(左)和妈妈王海燕(右)与姥爷姥姥合影,一家三代护林人。</p><br/><p>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p>

温岳(左)和妈妈王海燕(右)与姥爷姥姥合影,一家三代护林人。(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石卿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