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一个人的“战场”
2019-11-07 06:57:10   
2019-11-07 06:57:10    来源:宁夏日报

res01_attpic_brief.jpg

这些荣誉,是王玉堂“战斗”的精神动力。

res04_attpic_brief.jpg

年轻时的王玉堂。(受访者提供)

res07_attpic_brief.jpg

王玉堂多年来珍藏的证件。

res10_attpic_brief.jpg

王玉堂在各个领域获得多项荣誉。

  时间像一列呼啸而过的火车,从王玉堂身旁经过。

  距离脱下军装的那天,已过去38年;距离从西吉火石寨移民到永宁县闽宁镇,已有28年;被选为园艺村的村干部,也有12个年头。

  40多本荣誉证书,像是这些日子回馈给他的“军功章”。不久前,他又新添了一项荣誉——“全区优秀退役军人”。

  11月1日,他走在铁道边,目光像精准的摄像头,锁定隐患目标——道旁杂物。身兼闽宁镇铁路护路联防队长的他,在退役后,开始了三个“战场”的奋战。

  脱贫攻坚、铁路保障、家庭磨难——每一场都是硬仗。

  “如果没有当过兵,就没有现在的我。”这位62岁的“老兵”,说出这句话时,一辆火车恰好从身后不远处的铁路涵洞上经过,像一句长长的话,深深讲述后,又飞驰消失。

  脊梁上的“桥”

  11月1日下午2时,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武河小学附近。小学生三三两两,轻巧经过一处涵洞——这是村里很多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

  阳光下,这处位于辖区包兰铁路K564+890m处的涵洞,并无特别。然而,每逢强降雨或持续降水,便容易严重积水,步步惊险。

  涵洞两边的墙上,还隐约可见被雨水长期浸泡出的一道印记,高度足以阻挡孩子的上学路。那么,他们将被迫选择另一条路——翻越涵洞上方的铁轨。

  “那样就太危险了!” 王玉堂说。

  虽然每当雨季来临时,他总是提早组织护路队员清理铁路桥涵杂草淤泥。但每次下大雨的时候,还是揪着心。

  2018年6月初的一天,强降雨来袭,涵洞积水严重,他凌晨5时赶到现场,劝说行人、车辆绕行。

  临近上课时间,三三两两的孩子越聚越多,被积水拦住了去路。“我背你们过去!”——这是最安全的选择。

  “当时,积水大概到我的大腿,我背着孩子,慢慢蹚过涵洞,把孩子放到对面安全的地方,再回来接送下一个,就这样大概背了20个孩子,用了一个小时。”王玉堂回忆。

  后来的日子,每逢大雨,上学的孩子们被困在积水的涵洞前,总有一个身影及时出现,像是故事书里的大英雄。

  有时走得急,王玉堂连雨鞋都顾不上穿,“摆渡”了所有孩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裤子、鞋子都湿透了。只有每次都累得直不起的腰,隐隐作痛地提醒着,他已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

  “看到他们能平安上学,一切付出都值得。”

  他一个人,用自己微倾的脊梁,为孩子搭建了一座桥。

  还是在2013年,因看到沿线居民随意穿过铁路,来自军人天然的使命感,让王玉堂多了一个身份——闽宁镇铁路护路联防队队长,和4名队员一起,守护包兰铁路经闽宁镇路段。

  铁道延伸向远方,他的生活也因铁道而延伸——劝阻横穿铁路的沿线村民,救过卧轨想要轻生的附近村民。

  2017年7月末的一个午后,王玉堂在工作之余,如常巡检。忽然,他发现在前方铁轨上有一名女子,举止有些不同寻常。

  王玉堂大喊:“快下来,线路上危险!”女子带着哭腔:“你别管我……”

  随时或有火车经过,情势危机。劝说的2分钟,格外漫长。来不及细想,王玉堂当即走上路基,一把将女子拽下,迅速转移到安全区域。

  不到一分钟,一辆火车,呼啸而过。

  “如果再慢一点,后果真不敢想。原来该女子是和丈夫闹了矛盾,一气之下跑到铁路上想卧轨,幸好发现得及时。”王玉堂说,“后来我跟他们说,夫妻难免磕绊,不能因此走上绝路,生活的路和铁路一样,要一直往前走。”

  王玉堂是离火车最近的人,也是离远方最远的人。

  “我几乎不出远门,铁路安全可没有小事,每天都要巡查。”王玉堂说。从一名义务护路队员,到乡村护路承包员,他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自己负责的5公里铁路沿线。

  5公里,2000天,王玉堂从未间断记录,十几本满满的铁路护路日志,字迹如一颗颗铺路的石子,夹带着路段旁的植物香气,刻录着沿线居民的铁道印记,也记载着他的人生与铁道交汇时的光芒。

  对于这段22.6公里的路段,周边11个村民小组6000人、1000多户人家、沿线小学893名学生,王玉堂熟悉每个路段的“地图”和隐患。

  “我家就在铁路边,年轻时还梦想过当铁路工人。现在巡防在铁路线上,看着远去的火车,想着能为铁路安全贡献着一份力量,也算圆了我的铁路梦。”连续5年,王玉堂被评为“铁路护路先进个人”。

  长长的铁路线,见证了他一个人的背影。能去远方,是一种洒脱。但停留在原地,是一种选择。

  老百姓的“灯”

  “军人退伍不褪色,我可不能落后。”身为闽宁镇园艺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玉堂被村民称赞最多的是:“当过兵,就是不一样。”

  1977年,刚满18岁的王玉堂入伍服役。期间,因表现优秀,他被树为学习雷锋标兵,先后6次受到嘉奖。在部队时的学习劲头,一直延续到他退伍后的生活中,“新的理论、政策我都会研究学习,争取不让自己落伍,才能更好服务村民。”

  建档立卡户孙芳红的家,就在村部后面。11月1日,她正在院子里制作木栅栏,“打算养些鸡”。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3个孩子都在上学。孙芳红在打工时意外受伤,每天都要吃药。今年5月,村里给她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村头新建的农村厕所里担任保洁员。

  王玉堂刚从村部开完会,顺路敲开门,到她家里看看,问她新岗位适应不,刚考上大学的娃娃学费减免政策落实了没?临走前,他还探头看了看灶上的锅:“咋又做洋芋?” 孙芳红笑了。

  “喜战川、马存安、王翠英……这些都是家里有困难的党员群众。”王玉堂边走边说,这些名字都挂在他的心上。在村道里拐了几个弯,到了他家的小院。掀开门帘,眼前的景象让人不免惊叹——

  这里几乎是一间小型荣誉室:40多本奖状,历年来的参会代表证件、荣誉绶带、群众赠送的锦旗、牌匾等,满满挤了一整面墙。这也是客厅里,最贵重的“装修”。

  “优秀共产党员”“银牌人民调解员”“先进工作者”“优秀菌草技术员”“铁路护路先进个人”“和谐家庭”,不论在哪一个领域,王玉堂都延续了军人敢于争先的优秀“基因”。

  他从大山里走出,用双手建设新家园,如今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是他一个人的征程:推开一扇扇门门,叩开门背后一个个家庭的故事,解开一个个症结,王玉堂挨家挨户走访,像一盏灯,传达政策,收集信息,传递温度。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王玉堂也为自己立誓:服务村民,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家庭里的“光”

  墙上张贴着一张全家福,像任何一个普通家庭一样。然而,这张全家福的背后,是被艰辛的岁月冲洗后,显影出的珍贵色彩。

  “在工作和生活里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我的老班长陈炯轩。我妻子生病,常年治疗吃药,家里挺困难。退伍后,老班长一直给我汇钱,持续了四五年,我很感谢他。”王玉堂说。

  沙发罩有点旧了,但铺得平平整整;几盆植物在阳光下,生机舒展。在这间不大的客厅里,仿佛能看到20多年来,他一个人在这方天地里,忙碌奔波的身影。这个“战场”,并不用来战胜。

  王玉堂有些闲不住,坐了一会儿,又利索地收拾起来。“我妻子患病20多年了,家务都是我一个人操持。她的生活一度不能自理,照顾她,辛苦是少不了的,但是我们军人一旦作出了承诺,就要信守到底。”

  20年,细致入微照顾妻子、抚养四个孩子、打理家务……他的承诺,写在时间里。

  现在,妻子恢复良好,四个孩子都已工作,王玉堂的家庭多次被评为“和谐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电视机上摆放着一个婴儿玩具。“孙子刚满1岁,”他笑了,展示手机里孙子的照片——和铁路沿线的照片、村民的建档资料等,都在一起。

  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他还在岗持续“战斗”。“虽然早已退役,但心里总有一种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总结起来,这辈子有三件事让我成长起来:入伍,部队给了我新生命;入党,党组织给了我新家庭;从贫瘠的山区来到闽宁镇,好政策给了我新生活。”王玉堂说。

  那辆火车经过时,我们正并排站着,在轰鸣阵阵中,身边掠起一阵风,让人在这一瞬间格外清醒:打赢这些战役的密码,是他的使命感,即使孤军奋战,依然初心如昨。

  眼前的王玉堂,腰微微弯着,裤脚沾着泥土,却仿佛能够穿越时间,看到那个曾意气风发、拍下第一张军装照的年轻人。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秦文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