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非遗传承人王淑琴:扶贫车间里改写新生活
2021-03-31 09:26:47   
2021-03-31 09:26:47    来源:银川日报

  王淑琴

  王淑琴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50多岁的时候,还能给自己加一个“县级非遗传承人”的名头。命运转折的起始点,从搬迁到闽宁镇开始。

  搬入新居生活有了新气象

  王淑琴是固原市隆德县三河乡人,家里有12亩旱地、3头牛,夫妻两人忙碌一年也挣不到1万元。2016年,作为闽宁镇最后一批生态移民搬迁到闽宁镇。搬迁之后,原本王淑琴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里照顾好两个孙子。没想到,2017年冬闲时参加的那次村上组织的培训会改变了她的生活。

  为了解决移民妇女缺技术、就业难等问题,闽宁镇采取“培训+订单”的方式,引入宁夏星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建立起巾帼扶贫车间,向移民妇女传授手工技艺,开发生产手工产品,发展研学游和亲子体验游,从而帮助移民妇女增收。王淑琴参加的那次培训会就是基于此举办的手工艺培训课。王淑琴清楚地记得,那天前来参加培训的妇女坐满了村委会的会议室。

  培训课上,老师免费提供钩针、毛线,手把手地教学员如何制作帽子等。经过10天的培训,王淑琴掌握了技术,领了材料包回家制作。虽然刚开始手生,但是王淑琴在做家务、带孩子之余,一天也能钩出一顶帽子,挣得12元加工费。而村上手快的妇女,在打工之余,每月依靠制作帽子还能增收一千五六百元。

  “徒弟”变身老师

  做了不长时间的帽子,扶贫车间的负责人看出了王淑琴的“功底”,于是鼓励她制作布艺产品。王淑琴是有针线功底的,从10岁起,她就自己拿起针线做沙包玩,未出阁时最喜欢跟在奶奶的身旁做针线活儿,后来嫁入婆家,婆婆也善针线,耳濡目染中学到不少手艺。在老家时,街坊邻居知道她针线手艺好,常常请她给孩子做满月服。

  王淑琴拿出了看家本领做了两套满月服给扶贫车间的负责人看,在获得肯定后,开始转做布艺手工艺品。后来,在扶贫车间的帮助下,王淑琴成功获得了永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布艺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她已成为扶贫车间的专职员工,照顾家庭之余到扶贫车间上班,每月1200元固定工资,不计件。有时扶贫车间开培训班,她还会作为老师给学员们上课。

  伴随着《山海情》的热播,巾帼扶贫车间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王淑琴常常一边手握着针线,一边给游客介绍着她制作的满月服、虎头鞋、虎头锤等手工艺品,收获一片赞赏之声。“在我这个年龄,能够有一个固定的收入,还能把自己的喜好变成工作,我挺高兴的。”王淑琴说道。(记者 李阳阳/文 李靖/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