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寄语
策马扬鞭声声急,高铁每一段里程的建设都牵动着宁夏百姓心。因为高铁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概念。高铁的开通,不仅可以升级宁夏的交通状况,更可以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空间。可以说,高铁带来的区域合作新联动、区域业态新升级、区域开放新格局,必将会为宁夏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铁的开通,不仅可以升级宁夏的交通状况,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空间——
充分发挥高铁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
核心提示:据报道,2020年年底,银西(银川至西安)高铁即将通车,标志着宁夏终于要迈进老百姓期盼已久的高铁时代。如何发挥高铁经济对宁夏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让其成为助力宁夏经济腾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拓展区域合作、承接要素转移的助推器,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加速器,成为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乡统筹的支撑点,是当前我们应重点关注研究的重大课题。
将高铁建设与高铁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措施予以推动。鉴于宁夏当前高铁建设在全国以及西部地区的落后现实,建议自治区政府研究部署开展全区交通建设“五年会战”工作,出台实施《宁夏交通建设“五年会战”工作方案》。坚持把交通建设尤其是高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认识和推进,树立高效、开放、创新、合作、文明的高铁新理念,做到行政提速、产业提效、基础提升、服务提质。重新审视高铁时代宁夏在西部地区、全国区域发展大局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优劣势,更好地谋划宁夏高铁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高铁沿线城市要加强前期研究,准确把握高铁经济内涵,找准定位和对接点,积极优化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科学制定调整完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专项规划。
加快出台支持高铁经济发展的政策。统筹考虑高铁沿线城市的人口发展、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综合交通、生态环保和开放合作,建议加快出台支持高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鼓励和引导高铁沿线城市科学规划建设高铁新城、高铁经济实验区(示范区) 和高铁经济带,重点支持沿线城市发展高铁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出台相关政策,对接高铁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享受与临空经济区、陆港经济区、省级开发区同等优惠政策。
加快高铁沿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首先,围绕银西高铁沿线葡萄、枸杞、红枣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中宁枸杞、盐池滩羊、灵武长枣等一批特色品牌,培育世界葡萄酒、枸杞文化会展经济及相关科普、养生产业。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经济,依托生态林、葡萄庄园、农业观光园、沙漠植物等资源,着力开发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观光休闲等都市休闲农业产品,在高铁沿线建设一批集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推动现代农业与健康养老、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等产业整合发展,以农业带动文化会展、休闲旅游业发展。其次,以高铁沿线太阳山开发区和沿黄生态经济带为主要载体,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高铁沿线制造业布局。以高科技、低污染、长产业链、高附加值为方向,促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和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加快向化纤纺织、塑料型材等下游产业延伸,建设国内最先进的现代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借助银西高铁,密切与周边煤炭资源富集地区联系,扩大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高铁与旅游整合升级发展。首先,加强旅游目的地与高铁站对接。以高铁站点为中心,以旅游大巴、汽车租赁、公共交通为载体,迅速实现旅游目的地与高铁站之间的快速衔接转换,打通游客从“站点”到“景点”的快速旅游通道。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自驾车营地建设,在高铁节点城市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大型主题公园和旅游产业集聚区。其次,推动“快旅慢游”模式和产品创新。整合区域内“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改变旅游产品营销战略,适时开发推出高铁一日游、高铁周末游等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发展转变。最后,努力构建旅游联盟。沿线各地必须跳出单打独干和无序竞争模式,连片抱团推动城市旅游开发和营销推介,联动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内涵。
大力发展高铁临站经济。首先,加强高铁站点规划建设,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区。按照“以站兴商、以商带城”发展思路,高规格做好临站经济规划,引导高铁站点所在区域开发建设,打造高铁新区。其次,做好线路规划,完善连接高铁的“最后一公里”。引导和推进高铁与航空、公路、城市公交等公共交通的无缝连接、“零距离”换乘。应让临站经济享受与临港经济、临空经济同等水平的优惠。要按照临站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布局、发展规划做适当调整,推动城市功能区加快发展,围绕高铁站培育新的工商业园区。要新建一批标准化厂房与公共服务项目,努力发展新型商业服务、娱乐休闲、商务办公、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并使之协调联动,加快城市多功能经济区的形成。(执笔: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区情研究中心 高兰芳)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历史交汇点上的伟大宣示。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首次将分配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制度的创新之处,加上已有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三项制度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宁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和方略。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又体现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及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指引宁夏未来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就要将创新发展放到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位置。目前宁夏投资的边际效益呈现逐步减缓降低态势,就要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激发新动能,实现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协调发展。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宁夏山川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差距,解决协调发展问题,就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解决人与环境相处的问题。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宁夏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新宁夏。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区域繁荣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内外联动问题。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宁夏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就要先行先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加快银川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升级。实行更高水平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发展。“人民”成为此次全会的高频词,充分证明了我国发展“一切为了人民”的伟大情怀,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扯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宁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还居全国后位,更要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包容性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的目标。(执笔: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王林伶)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核心提示: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事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成色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前,我区正处于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着眼长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立足当前,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加大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大病患者、残疾人、单双老户等特殊贫困群体和未脱贫人口倾斜,落实好财政、金融、土地、健康、社会兜底等扶贫政策,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大力发展草畜、滩羊、马铃薯、瓜菜等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产业扶贫示范村、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队伍,完善消费扶贫机制,夯实贫困人口稳定可持续脱贫基础。加大贫困群众就业技能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致富的能力,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稳定的工资收入。加强异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扶持,着力解决搬迁移民产业发展、户籍迁移、社会保障接续等突出问题。持续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加强产业、商务外贸、劳务协作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加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接服务,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帮扶成效;持续推进“百企帮百村”行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加强对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的政策支持,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
着眼长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推动政策和制度的衔接融合。围绕缓解相对贫困,优化政策体制设计,研究划定相对贫困线,把相对贫困群体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作为追求目标;针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就业、收入、年龄结构和区域分布,积极创设公共政策,使政策红利更多流向相对贫困群体。优化部门设置,强化扶贫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能融合。突破各部门壁垒,改变政策相向不相合、条款相似不相连的制度“打架”局面,实现大政策、大职能、大信息、大相融的制度体系一张网和一致性。
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融合。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环境的差异,加强乡村产业谋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地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精做优乡土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致富带头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突出发展乡村旅游、创意休闲农业、特色民宿、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强枸杞、滩羊、菜心等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做大知名企业品牌,做优“五大之乡”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快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乡村道路、饮水、住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组道路、入户道路硬化和加大农村客运发展,解决村民出行不便问题。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支持乡村互联网建设,让农业大数据走进乡村第一线,让信息进村,让农产品出村。坚持规划先行,动员各方力量、融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措施,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厕所革命”,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坚持建管并重,构建符合我区农业农村特点的管护长效机制,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型、生态自然型特色田园乡村,努力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本色。
全面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要围绕缓解相对贫困,以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使公共政策对于不同地区农村和农民的差异化需求作出有效回应,并为农村和农民不断产生的新需求预留增量空间。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推进优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向乡村转移,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在城乡居民医保、养老逐步并轨的基础上,推进城乡居民低保、就业、住房、医疗保障等领域的并轨,进而实现贫困标准、扶贫措施、执行机构的一体化。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鼓励企业家、技能人才、农民工等返乡投资创业,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人才培养,带动智慧、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聚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提升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
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乡村治理效能。抓实抓细基层党建和乡村组织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贴近农村生活实际,体现农民意愿,促进群众积极参与,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宁夏乡村治理格局。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有效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塑造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有效遏制天价彩礼、滥办酒席、铺张浪费、跟风攀比、老无所养等不合理、不文明的陈规陋俗。(执笔: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王慧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