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新思想
- 十九大时间
- 学习研究
- 红色中国
- 学习科学
- 环球视野
- 习近平文汇
- 学习电视台
- 学习慕课
- 强军兴军
- 学习文化
- 美丽中国
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记者 王鼎 摄
运用麦草方格固沙。记者 王鼎 摄
核心提示
说世界防沙治沙,绕不过宁夏。
说宁夏防沙治沙,绕不开一棵麦草。
当包兰铁路从沙漠穿越而过,谁能让铁轨免受流沙侵袭。
想了很多办法,无果。
谁也没想到,一棵柔弱的麦草,抵不住一阵风,却为包兰铁路挡住了流沙。
后来,一种叫“麦草方格”的治沙方法在宁夏诞生,名扬天下。
麦草方格,一个必然与偶然的选择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见到蛇。”
在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羊场湾管理站,今年49岁的杨登云兴奋地讲述着他在10月14日那天看到一条蛇的情景。
羊场湾管理站2011年开始治沙,这是他第一次在这里见到蛇。
除了蛇,还有搭在花棒上的鸟窝。
站在被杨登云称为八公里的地方,环顾四周,一个个麦草方格里是新栽入的沙生植物。
那些最早扎入的草方格,早已分解,不见踪迹。它们大多化为有机质和营养元素,融入流沙,滋养着缓慢生长的沙生植物。在这个特殊而微妙的生态环境里,先是地衣、蕨类站住了脚,然后是草本植物、灌木、半灌木更替生长。
经过六七年的孕育,沙漠有了一层约0.5厘米厚的结皮,捅开这层酥脆的保护层,是微润的流沙。
“它们再也动不了了。”杨登云淡淡地说。
时间拉回到上世纪50年代。
1954年1月,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建在了中国的“西风口”——宁夏中卫。同年10月包兰铁路开建。
作为通往大西北的第二条战略通道,包兰铁路开始修建时,专家们做了大量研究。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考虑,摒弃了铁路两次跨越黄河绕过沙漠的方案,决定在中卫至甘塘段内,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当时,我国从来没有在沙漠中修建铁路的经验。
1956年为了保卫包兰铁路建设顺利通过沙坡头,筹建了国营中卫固沙林场。这样,保卫包兰铁路的任务落在林场职工身上。
为了保护包兰铁路免受流沙侵袭,科研人员想了很多办法。
“最初,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方案是‘平铺式沙障’,也就是在沙丘缓坡上先铺一层麦草,再压一层沙,然后用水浇湿。然而,刚刚压上去的湿沙,眨眼就干了,沙子会顺着孔隙钻到麦草底下。若遇上大风,辛辛苦苦铺好的沙障,一夜之间就被沙子掩埋了,麦草便被刮得四处乱飞。后来有外国专家建议用沥青铺盖法,但造价太高,不现实。”
“在建场初期,因自然环境异常恶劣,植物固沙无法进行,高立式栅栏、沥青加水玻璃、片石、粘土和水泥等固沙手段都未能奏效。”
今年78岁的张克智来中卫固沙林场工作时已是上世纪70年代初,但是对于前辈人治沙之难,他是了解的。
科研人员的一次次尝试,无功而返。
有一天,林场工作人员偶然发现有人在沙丘上用麦草扎字,这些字历经几天风沙,竟然完好。于是突发灵感,用麦草方格来固沙。
麦草方格的出现,成为宁夏防沙治沙史上精彩的一跃。
麦草方格的出现,激发起宁夏人蓄积已久的治沙渴望,以及绝望之后重获新生般的激情。
1958年秋,中卫县政府动员成千上万的群众,组织数以万计的畜力和运输工具,组成浩浩荡荡的治沙大军,同流沙展开殊死搏斗。两年时间,在长达55公里的铁路两侧扎设麦草方格1.6万亩,封沙育草33.8万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解决流动沙丘的稳定问题,到了70年代则主要培育麦草方格里适宜种植的旱生灌木,为此铁路治沙人前往沙漠深处采集花棒、柠条、沙拐枣等树种。到了80年代,则是彻底解决铁路两侧防风固沙和植被永久覆盖难题,我们主要对引进的树种进行培育、驯化。”张克智说。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麦草方格固沙的基础上,中卫建立了“固、阻、造”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在裸露的移动沙丘上建立起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防风固沙工程体系,打破了沙漠铁路终被沙漠埋没的宿命,成就了世界治沙典范。
麦草方格,希望生发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国家对沙漠治理力度的加大,宁夏的沙漠治理也实现了飞跃,特别是“十五”期间,加大了农林牧综合治理的力度;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3年实施封山禁牧工程。
宁夏农林科学院通过对宁夏全区荒漠化土地进行监测,对比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2014年土地沙化程度调查结果,发现宁夏土地沙化程度实现了由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的转变。
目前,宁夏形成了三类治沙模式,除了“五带一体”防风固沙模式,还有生物措施为主综合整治模式(如盐池县北部地区)和沙产业工程开发模式(如西沙窝),这些颇见成效的模式,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草方格固沙的基础之上。
“对麦草方格,科研人员研究了菱形、圆形的草格,根据风沙运动原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发现1米×1米的草方格固沙效果最好。”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薛永伟常给学生讲麦草方格的故事。
“大概它太简单了,也没有太多可以说的。我们每年都带着学生要去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去体验扎草方格。治沙特别艰苦,但是不治沙就没有出路,就像治沙英雄白春兰说的,治沙是为了生存。”
“基本上是3个人一组,800亩到1000亩沙地,去扎草方格,去挖坑。7月初到8月底,每天四五点就出发,带上喝的水、吃的饼子,到沙漠深处,几十度的高温,一天就耗在那里。真的太苦了,非常难熬。”回忆起近20年的治沙之路,杨登云坦言最初几年差点放弃了。
“看到茫茫的沙漠,心里真的很绝望。但是扎下一个又一个草方格,种下一棵又一棵树,这里绿了,然后那里也绿了。鸟来了,刺猬来了。也就看到了希望。”
麦草方格,是希望生发的地方。这个“希望”,从最初的“人进沙退”成长为“沙漠淘金“。
白芨滩林场治沙的同时,培育经果林和苗圃,带领职工致富。
盐池县建立灌木采种基地100万亩,沙柳资源基地40万亩,建成各种灌木饲料加工等企业20多家,年创收9000万元。
沙漠蔬菜、经果林、酿酒葡萄,纷纷被企业种进了沙漠。
因沙而兴的旅游景区,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休闲好去处。
……
从扎下第一个麦草方格的尝试到今天的“人沙和谐”,麦草方格在宁夏防沙治沙中写就了传奇,而写就这段传奇的,正是勤劳智慧的宁夏防沙治沙人。(新消息报记者 倪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