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学习强国 >> 宁夏学习平台 >> 宁夏故事
为逝者传达心声
2019-01-11 14:13:55   作者:姜璐

<p>  李敏对物证进行比对。            本报记者 姜璐 摄</p>

李敏对物证进行比对。记者 姜璐 摄

  血肉模糊的尸体、面目狰狞的表情、血迹斑斑的现场,有时,法医的工作环境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述。

  “怕吗?”记者问。

  “我不敢看恐怖片,生怕和哪个案发现场联系起来。”“尸检完高度腐烂的尸体,浑身是尸臭味儿,连着几天恶心得吃不下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艾滋病患者解剖尸体,事后一个劲儿回想当时自己手上有无伤口。”“案情对家人、朋友保密,案子毫无头绪时,只能靠抽烟解闷。”

  面对如此血腥、恐怖、高压的职业,他们却竭尽全力保持着从容和冷静。

  是什么支撑法医们无怨无悔、迎难而上?

  “死亡不代表生命的结束,每一名死者都有传达心声的意愿。面对这种强烈的诉求,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让死者‘开口’、证据‘说话’,给家属安慰,还社会正义,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银川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法医王涛说。

  (一)

  如果不是10年前的那场命案,马某正和老伴儿颐养天年。可惜,一切回不去了……

  2008年10月28日,家住西吉县某家属楼的姚某报警称,72岁的马某(平日以倒卖古董为生)家门口有一串血脚印。

  西吉县公安局法医王明国(化名)进入马某家后,一股浓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他下意识地揉了揉鼻子。

  只见马某睁着眼躺在客厅,表情惊恐不已,马某妻子趴在走廊地上,二人身下一片血泊,已无生命迹象,墙、地板上布满喷溅状、甩溅状的血迹,数件古董七零八落地散落一地。

  马某饲养的狗呆呆地趴在地上,全身抽搐,见到民警不喊不叫。

  如此残忍的现场,让身经百战的王明国不禁倒吸一口气。

  解剖尸体后,王明国发现马某二人均死于他杀。马某被嫌疑人用匕首捅伤头、颈、背和腿部,全身41处刀口,属于失血性休克死亡。其妻子身中32刀,是颅脑损伤死亡。

  “连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都不放过,还有没有人性?嫌疑人到底在哪儿?会不会再次作案?”一时间,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当地公安部门立即成立专案组,走访与死者有关的亲属、邻居、古董交易者等,但重点人员和可疑线索被相继排除,嫌疑人如幽灵般消失。

  案件侦破进入了死胡同。

  2009年,自治区公安厅刑事技术中心法医李敏接手该案,试图用高科技手段破案。

  死者血迹斑斑的衣服、被多人触碰过的古董、嫌疑人留下的70多处血迹……拿到140多件物证时,李敏预感这不是一起轻易侦破的案件。

  为了让这些纷繁复杂的物证说话,9年间,李敏煞费苦心。她将所有物证对比了上百次,每次比对耗时达2至3个小时,但依旧没从杂乱无章的图形和数据中找到线索。

  “太烧脑了!案子成了‘死案’!”李敏回忆。话说间,她习惯性挠挠头,鬓角的白发若隐若现。

  转机在去年9月份的一天,李敏又将对比范围延伸到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并逐步缩小至200多人。

  “有发现了!”李敏欣喜若狂,经过比对,河南省南阳市某县妇女王某和儿子与嫌疑人有关系。

  惊喜之余,李敏连忙前往河南取证,并了解到王某的丈夫时某曾在固原市从事古董交易。经过深入侦查,警方推断时某是同马某交易古董时发生纠纷,从而激情杀人。

  本以为可以将时某送上法庭,谁料,他已于2010年死亡。

  “人死了不代表案件终结,哪怕他留有一点痕迹,我们也要查清案件,给马某夫妇一个交代!”去年10月份,李敏又到新疆开棺验尸,确认2010年6月17日在和田市一山洞塌陷致死的男子与时某为同一人。

  最终,在李敏和西吉县公安局民警的共同努力下,这件时隔10年的命案终于告破。

  “在嫌疑人已死亡的情况下,要比对出线索实属不易。正义永远不会缺席。相信随着科技和侦查技术不断发展,有更多悬而未决的案子可以真相大白。”李敏说。

<p>  姜鑫(右2)和同事解剖尸体。     本报记者 姜璐 摄  </p>

姜鑫(右2)和同事解剖尸体。记者 姜璐 摄

  (二)

  2006年10月15日23时,银川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法医姜鑫正在值班,突然电话响起,银川市某排水沟发现一具女浮尸。

  到现场后,姜鑫发现死者嘴部被透明胶带牢牢封住,身穿单薄的家居服,腰上被绑着一块石头,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物件。

  “你叫什么?家住哪儿?生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带着种种疑问,次日凌晨,姜鑫在殡仪馆对死者进行解剖。

  殡仪馆放置近百具尸体,解剖室静得出奇,只听见姜鑫和助手操作器械时发出的叮叮当当声。

  死者面部青紫,球睑结膜、心脏、肺脏均有出血点,颈部肌肉也出血,符合机械性窒息特征。姜鑫分析,死者可能是被掐死的。

  打开胃,一股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死者生前应该喝酒了。姜鑫的助手没忍住,跑到一边吐了起来……

  将死者胃内容物多次筛洗,姜鑫发现许多未消化的梨皮。“案发现场恰好在一片果园的排水沟内。死者应该居住在附近,死亡时间在餐后1个小时左右,嫌疑人可能是掐死她后抛尸到排水沟,能在短时间内运送尸体而不被人发现,说明嫌疑人熟悉附近的环境。”根据姜鑫提供的线索,警方很快将死者锁定为居住在果园附近的张某。

  尸检完已临近中午,饥肠辘辘的姜鑫没着急回家,而是反复洗手,“洗不掉尸臭味儿,回家又得被老婆说了”。

  10月16日下午,警方对张某的丈夫范某进行询问,他的一段话引起姜鑫怀疑:“昨天中午,我们吵架了,老婆摔门而出。后来我收到她的信息,说在附近散散心,等会儿回来。”

  从尸斑、尸温看,张某死亡时间应该在72个小时左右,也就是10月12日。范某肯定在说谎。

  随即,警方对范某进行审问,范某承认因生活琐事与张某发生纠纷,一气之下掐死张某。

  看似一场命案告破,但张某是在水中被发现的,是否存在二次伤害?姜鑫决定对张某内脏做进一步解剖和检验。

  内脏中居然有硅藻。这说明张某在入水前并未死亡。结果出乎姜鑫预料。

  面对铁证,范某心理防线被击溃。原来他在家掐妻子颈部,致其昏迷。担心她醒来后报警,范某索性在妻子腰部栓上一块石头,将其扔进排水沟。怕妻子喊叫引来他人,还用胶带缠住其嘴部。

  “范某作案手段非常残忍,甚至惨绝人寰,不给张某留下任何生的希望。”姜鑫告诉记者,2007年8月,范某被法院判处死刑。

  (三)

  “我女儿乖巧懂事,平日与人无冤无仇,到底是谁杀了她?”

  “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孩子是他杀,您别急,我们进一步侦查后再……”

  “她的手脚均被绑,被杀迹象很明显了,我们只想为她讨个公道,不可以吗?”

  2009年5月3日,石嘴山市公安局里,刑侦支队法医谭斌正在安慰一对悲恸欲绝的夫妇。

  一天前,他们年仅21岁的女儿袁某被发现死于大武口区某湖内。袁某双手、双脚均被布带缠绕捆绑,警方分析他杀的可能性极大,随即按命案进行侦查。

  尸检过程中,谭斌发现袁某被三根相接形成的布条捆绑。其中,双小腿间的布条从后向前穿出,绕腿两周,于左小腿外侧打死结;双手腕被捆绑,打成活结。

  谭斌对袁某的捆绑方式反复进行模拟实验,确定此捆绑方式可由死者形成,亦可由他人形成。

  断定袁某被杀还为时过早。随着尸检的深入,谭斌还意外发现袁某颈部右前侧有一处陈旧性浅表瘢痕,痂皮已脱落,左右手腕分别有一处浅部连续切割伤。更奇怪的是,袁某身上并无捆绑导致的挣扎外伤。

  谭斌的推断结果出来了,袁某可能是自杀致死的。

  “我闺女能把自己绑成‘粽子’再跳河自杀?你的分析太离谱了。你们是不是想草草结案?”袁某的父母对侦查结果十分不满。

  “若要确定袁某死于自杀,得找到捆绑物的来源。她家根本没有线索!这回火眼金睛的老谭是不是看走眼了?”公安局内也是质疑声一片。

  “我有信心找出证据。”谭斌义正言辞地说。5月4日,谭斌和侦查员来到袁某家,从卧室到客厅,从厨房到卫生间,他们几乎将袁某家翻了个遍,依旧没找到线索。

  绝望之余,谭斌打着手电筒趴在地上搜寻。突然,他看到床下有块指甲盖大小的碎布,将床掀起后,一把带血的水果刀和一块电视机盖布从床靠背掉落而出。

  几天后,检测结果出炉——捆绑袁某的布条是从电视机盖布上撕下来的,水果刀上的血迹和袁某的一致。

  根据谭斌提供的有效线索,警方再次进行侦查,确认袁某自杀死亡,并非他杀。

  “我真不是敷衍了事。”谭斌终于松了一口气。

  谭斌分析,袁某死前曾用水果刀切腕自杀,但伤口较浅,不足以致命。自杀未遂的她最后选择跳湖,害怕自己乱动死不了,便用布条绑住手脚。

  一名妙龄女子为何千方百计地结束生命?警方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袁某曾因抑郁症休学,虽经过治疗有明显好转,但并未痊愈。

  仅一周时间,这起非正常死亡案件成功侦破。

  “其实我们遇到的非正常死亡案件比命案多得多,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很有可能将案件侦查引向迷途。”谭斌感慨地说。  

<p>  谭斌勘察现场。                        (资料图片)</p>

谭斌勘察现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王雪玲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版权归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修改和使用
Copyright 2018-2018XUEXI.cnALLRights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