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新思想
- 十九大时间
- 学习研究
- 红色中国
- 学习科学
- 环球视野
- 习近平文汇
- 学习电视台
- 学习慕课
- 强军兴军
- 学习文化
- 美丽中国
盲生在课堂上写作业。
教师孙彦玲给聋哑学生上数学课。
教师杨薇(右)给盲生批改作业。(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当15岁盲女田佳听到有人说自己有可能考不上大学时,她满怀信心地说:“我好好学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当12岁盲童文忠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摸读出第一篇课文时,他兴奋地喊:“我摸到啦,我感觉出来啦!”
当得知许多学长都考上大学,本打算放弃学业的聋哑学生雅娟坚定信心:“我要考大学,实现人生价值!”
不幸,让他们的人生留下遗憾,但那束照进心田的希望之光,同样催生美丽的世界。
指尖上流淌那束明媚的阳光
1月2日上午,课间活动结束时,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盲教班一年级学生于蓉跑进教室,凭着感觉摸向窗边,本想一把抱住好朋友田佳,没想到扑了空。田佳在课桌旁边“候”着她。
“田佳,你咋不下去玩?”于蓉娇嗔着埋怨她。
“刚课上有几个字摸错了,我趁课间再熟悉熟悉。”田佳一脸认真。于蓉没管那么多,挽住田佳的胳膊给她讲课间活动自己听到的好玩的事情。
上课铃响起,两个好朋友停了打闹,赶紧坐下,等着老师海藏梅上第二节语文课。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盲教班一年级里的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5岁,一本盲文书让12个孩子成了一家人。
14岁的田佳一双大眼睛又黑又亮,在普通学校上到五年级跟不上课程进度,于是转入特教学校。
“这么漂亮的眼睛,可惜什么都看不到。她学习特别好,就是年龄大了,要是早几年来学,以后肯定能上大学。”海藏梅遗憾地说。
“现在也不晚,我好好学一定能出好成绩。”听到海老师的话,田佳有些不服气地“据理力争”。她上课回答问题最积极,和同学关系也好,还能帮老师分担一些管理工作。
离田佳不远,15岁的文毅和12岁的文忠是亲兄弟,两人相对而坐,大声朗读课文《我的小书包》。
多年来,两人不知道对方长相,也听不清对方的声音,直到戴上助听器才有所改善。
父亲米志强记得,在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当文忠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摸读出第一篇课文时,兴奋地喊:“我摸到啦!我感觉出来啦!”
儿子的变化让米志强感到十分欣慰,他毅然放下地里的活计,在银川租了房子,在孩子身边“督学”。
此前,兄弟俩在县城一所学校的特教班里上学,学了几年没什么长进。来到这里3个多月,52个盲文字母会用了,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算了,终于看到了希望。
米志强说,孩子刚入校时对环境不熟悉,自己的陪伴能让他们更自然地适应学习环境。“打算陪到二年级。看娃有了长进,我心里高兴。”
“我的学生我的孩儿”
数九寒天,冷风袭过操场,课间活动时朵朵也下楼到操场,仔细地用耳朵寻找班主任邹梅玲的声音。听到邹老师的说话声,她循声跑去,拉住了老师的手。
邹梅玲拿出前一天答应带给她的护手霜,打开瓶盖用手指抹了一小块在朵朵手上涂匀,随后把护手霜塞进朵朵的衣兜,朵朵摸了摸衣兜,开心地抱了一下邹梅玲后,高兴地跑开了。
五年级的朵朵视力很微弱,还有轻度智力障碍,刚入学时生活不能自理。二年级时才能用夹字板写出盲文,三年级时用一年级的教材,到了五年级才认识全部盲文字母。
“她父母离异,跟着爸爸生活。她见不到妈妈,我能帮点力所能及的就帮一点。”邹梅玲说。
课间活动结束后,邹梅玲带朵朵到家政教室“开小灶”。两室一厅的教室更像一个温馨的家,邹梅玲带着朵朵按照顺序摆好装饰品和桌上的餐布,随后拿一块抹布擦拭电视柜。
一套程序下来,朵朵说:“邹妈妈,我给你表演系鞋带吧,最近系得又快了点。”她拿出练习系鞋带的教具,一分钟就能系好。
朵朵当初刚进校时,为了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邹梅玲带着她反复练习串珠子、拼图、系鞋带,几年相处下来,邹梅玲已经习惯成为朵朵的“编外妈妈”。在邹梅玲32年的特殊教育教学生涯中,当过无数学生的“妈妈”。
“我的学生我的孩儿”是特教学校每个老师给自己定下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而让孩子们毕业后尽可能融入社会并自食其力,是他们对学生的最大愿望。
“朵朵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一般,我考虑义务教育结束后让她上中专,有一技之长,能自力更生。这孩子挺细心,会照顾人,我想往家政这方面培养。”邹梅玲说。
“别人可以高考,我也可以!”
11时50分,下课铃声响起,高三的聋哑学生雅娟从教学楼风风火火跑进食堂。12时20分,匆匆吃过饭后她又回到教室,翻开数学书温习上午的课程。
“学校规定中午1时回宿舍午休,这会儿我再用半小时复习一下上午的课。进入高三忙碌了很多。”雅娟通过老师孙彦玲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复习计划。
雅娟8年级时跟随来宁夏工作的父母,从河南转学到宁夏特教学校,本想初中毕业后找一份工作,但她的计划被宁夏特教学校学长们取得的优异成绩改变了。
2015年,宁夏特教学校高三盲生王贺以624分的成绩被北京联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录取;2017年,宁夏特教学校参加高考的15名学生分别被西安美院、长春大学等学校录取。
学长们的成功让雅娟和更多的学生看到了希望。
“高考、上大学、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雅娟的目标是考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服装设计。
相比雅娟,高一盲生子瑞的“高考梦”布满荆棘。
盲生高考的考试科目和普通高考生相同,考6门课且分文理科。特教学生参加高考是单招单考,但想“啃”下这6门课比当时学会盲文难百倍。数理化三门课难度最大,面对大量抽象内容,老师和学生只能“口传心授”,一目了然的物理实验过程和化学反应原理需要一遍遍通过口述才能完成。
“我们盲生出路窄,以前大多数人上中专学按摩已经不错了,再继续念下去挑战很大,所以上高中的人很少。但我不认命,别人可以,我也可以。”子瑞对大学的渴望就像盛夏的烈日般炽热而强烈。
他课桌上的一摞摞盲文书有不少卷了边,书页上的很多点位也凹凸不平。
在特教学校学习10年,他无数次在梦中与大学校园邂逅,“那里应该是知识的殿堂,有很多书,也能遇到很多优秀的人。”这几年,子瑞每每遇到困难和挑战,就会用这个自己勾勒出的大学图景自我激励。
“我们的班训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学校和老师对我们这么好,还有什么能阻挡我对未来的向往呢?”说到这里,子瑞的嘴角扬起自信的微笑。
他期待着、期待着……(记者 张 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