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新思想
- 十九大时间
- 学习研究
- 红色中国
- 学习科学
- 环球视野
- 习近平文汇
- 学习电视台
- 学习慕课
- 强军兴军
- 学习文化
- 美丽中国
一张老的“中国唱片”静静躺在展厅中央,让人仿佛听见岁月流变之歌。
109位作者亲手将自己的“宁夏记忆”装进木箱,揭开“光阴的秘密”。
“记忆是在触碰往昔的心跳来舒缓寂寥和乡愁,给予心灵抚慰和栖息。”正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展出的展览之一,109位作者亲手将自己的“宁夏记忆”装进木箱,为你揭开“光阴的秘密”。
《迁》《毛衣》《印记》《马路人生》《漠上花开》《弹簧秤里的希望》……往昔细思如细雨,旧事重读似春潮。
这里藏着时代之变
在众多的木箱中,作品《迁》的制作称不上十分精巧。十余张照片和发红的玉米棒子构成了作品全部。2013年4月,箱子主人黄雅晨和固原市彭阳县张湾村村民一起启程,一路跟拍至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的新家。
“装满了玉米棒子的小麻袋,是这次移民搬迁中最常见的物品。对于张湾村的村民,这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他们和这片土地多年来情感的联系。对于未来的生活,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未知,生火做饭用的玉米棒实实在在让他们踏实。”黄雅晨在作品简介里这样描述。
让农民们踏实的玉米棒,并没有发挥“生火做饭”的既有现实作用。在红瓦白墙的新房里,炕变成床,一切都是现代的,这些玉米棒失去了现实意义,更多的承载了情感的寄托。
这里藏着人性之美
漆黑的鞋钉、手模、铝制饭盒,毫无关联的三件物品,讲述了一位修鞋老人的“马路人生”。老人摆摊的路口转角临近一所中学,也是作者郭江宏经常路过的地方。
令郭江宏做木箱的“初心”,不是老人身患疾病、住着廉租房、缝缝补补过了30年艰苦生活中的平淡,而是他亲眼看到老人和一位乞讨者平分一盒饭。“一个乞讨者坐在鞋摊旁,老头将饭盒里的饭给乞讨者拨了一半,乞讨者没有显示出惊喜而是很坦然地去吃饭了。”在那个时刻,郭江宏是有些诧异的,而这份诧异也在老人的解释中变成了触动。
老人说,这个乞讨者也是个善人,也会帮助人,还救过这个学校一个学生的命。乞讨者隔三岔五会来他这,自然而然他的饭就分成两份。如果乞丐长时间不来老人还会有些不安,算起来记不清给这个乞丐分了多少次饭,但他从未拒绝过乞丐,来一次便给他一半。
这里藏着心底惦念
做《沉浸在这片土地的歌唱者》,王举通是用了心思的。被拆分的偏旁部首和铅笔立在黄土地上,这是王举通心中文学之乡的象征。“在西吉这片土地上,文字是最细微却最强劲的根。”
“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见邻居和老师有很多稿纸,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这些稿纸不是现在的打印纸,每页纸都很薄而且发黄,有些纸用钢笔书写后墨水都印透了纸,但背面依然写得密密麻麻,我不清楚他们写的是什么,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写,直到我上了高中一次耕地时坐在田埂歇息,邻居给我递过来用稿纸包的油饼,不经意间我读了一遍稿纸上的内容,才知道文字和我们的生活有如此微妙的关系,似乎对他们笔耕不舍稍有理解,头一回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魅力。”
这是王举通的记忆,也是和王举通一样的众多人的记忆,他们沉浸在这片土地上用文字歌唱着生活……
这里藏着旅途收获
2011年骑行西藏,2012年骑行海南岛,2016年骑行甘南,这是郑江的三次单车远行。
木箱里,装在瓶子里的贝壳,绘在石头上的海景,牛皮纸上的邮戳,都是郑江“去向那片海”单车旅行的收获。
47天,4890公里,银川出发一路向南穿过宁夏经过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最终到达终点——海南岛。沿着海岸线环岛一周,这次旅行才算真正结束。
一路上,大风吹乱过帐篷,露宿高山冷到无法入眠;遇到过结伴而行的伙伴,也遇到过路线相反的骑友,互相招手加油……当郑江完成这趟旅行回到银川,开了自己的客栈。于是乎,有了“半夏客栈”,也有了这个关于旅行记忆的箱子——《去向那片海》。(记者 李 徽 王 鼎 文/图)
记者手记
在亲眼看到这些木箱以前,我并未想到会有怎样的触人心弦。但当置身其中,听美术馆工作人员金玲给我讲述木箱作者的“心路历程”,我突然发现,是自己“小看”了这些木箱。铅笔、眼镜、土炕、凉皮摊……每一个物件、每一个场景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其实在银川当代美术馆里,有故事的不只是这一个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家尹秀珍带来的大型装置作品《行思》,在宁夏本地征集到的500多双旧鞋子,每一双都有故事。其中有老人留下的纪念物、生日时的礼物、赌气冲动时的消费品……也许讲起来只有三言两语,却代表了当时的心情与心境。
细细回想自己身边,有些旧物压在箱底,有些已经当做废品丢弃,有些场景还历历在目,有些明明很想记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或许是走得太匆忙,才让我们忽略了身边的风景。从现在起,做一个有心人,时光不会辜负你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