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新思想
- 十九大时间
- 学习研究
- 红色中国
- 学习科学
- 环球视野
- 习近平文汇
- 学习电视台
- 学习慕课
- 强军兴军
- 学习文化
- 美丽中国
2017年10月22日,马中贵(右)参加党的十九大时与其他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引导群众摒弃陈俗、推进绿色殡葬工作。记者 左鸣远 白茹 摄
“让已经冰冷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给逝者永恒的美丽,这需要冷静、准确,同时要怀有温柔的情感。”
这是日本电影《入殓师》中的台词,也是银川市殡仪馆办公室主任马中贵的心愿。
怀着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的心愿,20多年来,马中贵以精湛的技术修饰了5万多名逝者的容颜,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
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是积德行善
11月13日,初冬的银川,户外凉气袭人。清晨6时,51岁的马中贵准时走出家门,前往单位。
8时,银川市殡仪馆的遗体整容间,一片繁忙。入殓师曹铁龙、徐霏等人正忙着为逝者修饰遗容。看见马中贵进屋,大家用眼神跟他打招呼。
上午8时到11时,入殓师最为忙碌。今年1月份,原本担任整容组组长的马中贵被调整到办公室当主任。岗位变了,不变的是他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每天,马中贵都会抽空到遗体整容间,了解工作情况。有时,遇到棘手的事情,他还会亲自上阵化解。
1967年2月,马中贵出生在甘肃省一户普通人家。高中毕业后,他在银川市回民公墓当管理员,后调到银川市殡仪馆,从事遗体整容工作,成为一名入殓师。
入殓师的工作,是为逝者进行面部修饰、化妆。那些因车祸、高空坠落、自然灾害等导致死亡的逝者,还需要进行适度的全身修复。20多年来,他以精湛的技术修饰了5万多名逝者的容颜,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
马中贵回忆,最初面对遗体也会紧张和害怕。“但每次工作结束,看着逝者安详的遗容和家属满意的神情,我感觉自己是一个不能缺少的人。”向记者说起这些,老实憨厚的马中贵显得有些激动。
“初次见面,我师父给人的印象是和气、好打交道。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他从不主动与别人握手。逢年过节,更是很少参加亲朋聚会。”马中贵唯一的女徒弟徐霏这样评价他。
马中贵也有内心苦闷时。这时,他哥哥的一句话会在他耳边响起:“把妆化好,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是积德行善。”
“妻子也特别支持我。”有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马中贵准备带家人去公园。临出门时,单位通知他到陕西省定边县为一名逝者整容。当天马中贵回到家已是凌晨,妻子埋怨的话一句没有,挽起袖子进厨房做饭。“端起那碗热腾腾的臊子面,我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淌。”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常年没有休息日。孩子从上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我没接送过一次。”面对已经大学毕业的女儿,马中贵一直心存愧疚。即便如此,他对当初的选择从没有后悔过。
马中贵在调配美容颜料。记者 高菲 摄
更要给活着的人以心灵上的抚慰
“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没有遗体整容这个说法。”马中贵说,那时银川市殡仪馆还是平房,逝者来了,稍微做下整理。
那时,马中贵除了帮逝者整理遗容,还经常要接送遗体,扭伤腰、被推车碰伤是常事。
2008年2月,民政部在北京举办全国殡葬行业遗体整容培训班,马中贵大开眼界。在北京的10多天里,全国各地的同行一起学整容等技术,互相切磋。
通过学习,马中贵才知道这一行比他想象的要博大精深,与医学、美术等行业都有关联。
然而,当时银川市殡仪馆的条件有限,很多学到的技术无法施展。于是,马中贵决定自己创造条件,提升业务水平。
因车祸等导致面目全非的特殊遗体,骨骼能否准确复位,决定整容效果的成败。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题,他利用业余时间向法医学习人体解剖学,摸索出一套骨钻打眼定位新技术,运用特殊材料还原人体完整骨骼,使缝合后的遗体表面更加平整自然。他还反复实验,配制出特殊遗体化妆专用的新颜料,使逝者肤色均匀自然,面容最大可能地恢复到生前的样子。
马中贵的工具盒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刷子、修剪工具,以及粉底、口红……每次化妆前,他都会征求逝者家属的意见。“不同年龄的逝者,化妆的手法也不一样。这需要入殓师在工作中多探索、多积累经验。”
给遗体整容,难度小的用时10分钟,难度大的要几天。在马中贵眼里,满足家属的要求就是工作准则。一次,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因交通事故死亡,头部严重变形。马中贵花了7个小时,为他缝合、清洗、整容、化妆,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第二天的告别仪式结束后,逝者的父亲来到马中贵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我们对逝者的真心服务,家属全看在眼里。”马中贵认为, 殡葬工作不仅仅是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更需要给那些活着的人以心灵上的抚慰。
人们认可了你的技能,就会接纳你的职业
“1996年我刚到银川市殡仪馆工作和同事在饭馆吃饭时,周围的人得知我们在殡仪馆工作,撂下饭碗就走。”马中贵对这种遭遇记忆犹新。
他说,提起“殡葬”这两个字,人们会有所忌讳。但是要想让社会大众尊重和理解入殓师也不难。“人们认可了你的技能,就会接纳你的职业。”
2008年,银川市殡仪馆迁入新址后工作条件有了显著变化,遗体接运、整容、殡仪服务、火化等各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整容组有了专门的工作间,设备齐全。”马中贵说,殡仪馆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殡葬行业以前大多子承父业,现在有了大学生。”马中贵说,这些大学生在学校里经过系统的训练,有的还参加过全国性技能大赛,都是人才。
“有这些年轻人跟我一块打拼,我工作更有信心了。”马中贵介绍,现在很多外地殡仪馆在遗体整容时采用3D打印技术。“遗体整容技术也在与时俱进。”
由于20多年的任劳任怨,马中贵的工作渐渐被人们认可,还被评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并被选为十九大党代表。
虽然工作特殊,但马中贵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份幸福源自对这个特殊行业的无限热爱,源自他捧着真心、带着感情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记者 高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