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中山装上,刘振兴佩戴2枚奖章和1枚毛主席像章。
刘振兴的参军物证。
刘振兴的三等功证。
盛夏的午后,阳光洒进一间54平方米的小屋,投射在一张放置着抗美援朝纪念口杯的桌子上,把一边已掉瓷的杯子照得亮闪闪。
吃完西瓜泡油饼的简单午饭,家住中宁县殷庄大社区92岁的刘振兴习惯性外出遛弯。
点头示意、微笑挥手,耳背的刘振兴和邻居们逐一打招呼,心照不宣。
跟随他的脚步,记者与居民们聊天。
“刘振兴从前是干什么的?”
“石空镇枣二村务农的。”一位七旬大爷回答。
“刘振兴什么时候搬到这个小区的?”
“两年前,这儿是政府给贫困群众提供的公租房。”
2018年,中宁县按照退役军人事务部要求,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刘振兴的养女李学娥抱着一个褪了色的木箱子,向县人民武装部交出刘振兴珍藏大半生的“宝贝”——2枚奖章、1本立功证、1方印有“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字样的手绢。其中一枚奖章上刻着一排字:抗美援朝纪念,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立功证上的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
“这枚奖章是师部开英模大会时,首长给我爸戴上的。立功证是1955年发的,我爸荣立三等功。”李学娥说。
看完这些珍贵的物件,县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至此,65载斗转星移,刘振兴一直保守这份“荣誉”,从未向外人提及。
光阴荏苒,刘振兴从年轻的小伙子变成耄耋老者,如今反应迟缓、记忆退化。记者将采访问题写在纸上,努力追寻刘振兴当年浴血沙场的点点滴滴……
比起战死沙场的战友 自己的经历不算什么
1949年,宁夏和平解放,在国民党马鸿逵部队当“壮丁”的刘振兴投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名字从“刘娃”改为“刘振兴”,寓意民族振兴。两年后,刘振兴投身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年幼时在私塾读过书,识字的刘振兴被培养成一名通信兵,在枪林弹雨中接电话、抢修电话线路、运送设备,同时,还要随时准备着拿起机枪和刺刀与敌人战斗。
一次,刘振兴拉着马送通信设备,突然发现马焦躁不安,眼睛四处乱转,他警觉地意识到空袭来了。刘振兴立刻拉着马往前跑,一颗颗炸弹就落在身后。最后,刘振兴发现一棵大树,躲在树后,侥幸逃过一劫。事后,战友夸刘振兴命大,地上到处是炮弹炸过的坑,他能活下来实属意外。
时间久了,刘振兴想到战场拼杀的心不断被抓挠着,一次,他向首长提出当炮兵的想法,却被首长心疼地呵斥:“你那弱不禁风的样子,去前线就是送死,要利用所长做好后方工作,必须服从命令!”
刘振兴回忆,回国前夕,他们在一处山上占据最高狙击点,取得了大胜利:“上来一拨敌人,我们就打倒一拨。那时候从干部到士兵,人人都是一条心,大家咬定目标不放松,5月打不赢就到8月,不行就打到10月、来年,直到战争胜利!”
话说间,刘振兴突然用高出八度的嗓门告诉记者,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千千万万名勇士用鲜血换来的:马保渠(音)被炸死,尸骨未找到,只在烈士碑上留下名字;哨兵李继武(音)在防空洞口站岗时被敌人炸死,将生命定格在20岁……
由于年事已高,在刘振兴脑海中留下的参战回忆为数不多。得知老人有本见证了他出生入死从军经历的笔记,记者十分欣喜,渴望从中发现更多印记,却只看到刘振兴用繁体字写得工工整整的通信兵培训笔记。记者不解地问李学娥:“为何抗战的经历没写下来?”
李学娥回应道,父亲常说,比起战死在沙场的战友,他的这点经历不算什么,没必要写在纸上。
深藏功名当农民 一辈子放弃“军功”待遇
狭小的房间里,放置两张床和一些桌椅、杂物后,剩余空间便不多了。
刘振兴的床上,一半的空间还堆满了衣物。对于这个2018年才搬来的“新家”,刘振兴很满足:“一个人住完全够了,很亮堂,比旧房子好了很多。”
2018年,旧房年久失修,一面快倒塌的墙用4根木头支撑,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李学娥硬拽着父母搬到这间公租房。之前,当地政府和爱心组织多次上门,要为刘振兴免费翻修房屋,均被他拒绝:“我有安身之地就行了,把名额留给更需要的人。”
不邀功表功,刘振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6年,刘振兴从部队复员,在当地一家铁厂工作1年后,便因铁厂倒闭失业,回到老家务农。因成分问题,不论是分地还是盖房,刘振兴都遭遇了一些不公待遇,但他从未向生产队提及参军经历,反倒放低姿态:“当过兵要有军人的样子,哪能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低于人民(社员)标准就行。”
李学娥告诉记者,倘若给旁人提及曾经的战功,刘振兴肯定会“翻身”,但他总说,战绩是牺牲的英雄们打下的,和自己没关系,没必要邀功。
当时,生产队有几十只羊,放羊挣工分少、责任重,大家都不愿干,刘振兴主动接下这个苦差事。一次,村民王东不慎丢了一只羊,王东子女多、生活不易,刘振兴主动提出赔偿一半损失,以减轻王东的压力。
在枣二村,刘振兴靠4亩薄地,养活一家四口人,生活很是艰难。曾经,在银川工作的战友看望刘振兴,得知他们一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提出帮他解决工作,还可以举家迁往银川,也被刘振兴婉拒。
提及此事,刘振兴向记者解释:“尽管我不是党员,但始终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20世纪80年代,政府给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发补助。想替父亲申请补助的李学娥又一次被刘振兴制止:“国家的政策很好了,我们要知足、感恩。”
敬老爱幼甘于平凡 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时间是初心的见证者。已走过92年的人生长河,刘振兴始终秉承“严于律己、本分做人、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塑造出一种让后代肃然起敬的精神世界。
从自己家到父亲家,步行20多分钟的路程,李学娥和丈夫每天要跑两三趟,为刘振兴做饭、打扫卫生。
2018年母亲去世后,李学娥曾提出接刘振兴到身边颐养天年,被刘振兴拒绝:“我能动弹,不给你们添麻烦。”
“他却乐意别人给他添麻烦。”李学娥说,父亲一生坚守孝道,除赡养父母,还为没有儿子的三叔、三嫂养老送终。
4岁时,李学娥被过继给刘振兴,此时,刘振兴还有一名养子。李学娥回忆,父母都从地里刨食吃,生活十分艰辛,但打小起,父母尽可能把最好的留给她和哥哥。不过父母的偏爱仅限于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几年前,李学娥下岗失业,希望刘振兴帮忙找份工作。刘振兴没有找老战友,也没有求政府,反倒做起女儿的思想工作:“求人又给别人添乱,工作没了自己再找,实在不行就当提前退休。”
历经大半生坎坷,不论老伴卧床10年、耗尽家产还是子女就业难、生活清贫,刘振兴一直秉持“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理念,时刻告诫子女,不能向政府要照顾、提要求。他告诉记者,党要求的,他都做到了,行得正、站得直。“我没给孩子留下什么资产,希望这种红色家风能传承下去,指导他们的言谈举止。”
如今,面对这份岁月静好,刘振兴格外珍惜。每天早睡早起,坚持学习,收看《新闻联播》、阅读《宁夏日报》。每逢节假日,孙子给他洗脚、按摩时,刘振兴还不忘教育孙子,如果有老人跌倒,要马上扶起来,身正不惧邪。
采访结束,记者帮刘振兴拍照,身着褪色的中山装,右脚的布鞋甚至打了一个补丁,但刘振兴腰板挺得笔直、双眸炯炯有神。
蓦然回首,两枚奖章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既是刘振兴一生的荣耀,亦彰显出一位战士炽热滚烫的初心,照亮过去,也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