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本网推荐
“疗”在绿水青山间
——宁夏统筹推进生态修复走笔
2021-09-02 15:29:56   
2021-09-02 15:29:56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从8.4%到15.8%——这是20年间,全区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宁夏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修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日,记者行走于塞上山水间,从具体的生态修复案例中,记录“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动实践。

<p>  有“荒漠翡翠”之称的罗山自然保护区。(图片由罗山自然保护区提供)</p>

  有“荒漠翡翠”之称的罗山自然保护区。(图片由罗山自然保护区提供)

<p>  罗山鹅喉羚。</p>

  罗山鹅喉羚。

  美丽新宁夏的绿色表达

  ——宁夏以系统之“手”统筹推进生态修复

  如果大山也有一个生态“账户”,那么六盘山的“账户”经过多年完成了从“赤字”到“充盈”的转变。

  路如玉带绕青山,行进在有“最美公路”之称的泾隆公路上,记者将照片发到朋友圈里,收到一则评论:“五锅梁——苏台”,来自六盘山林业局峰台国有林场杨家店护林点负责人蒙旺平,对照片“精准定位”。

  只凭一张森林的照片,或许也只有常年与森林和大山为伴的人,才能一眼认出“坐标”。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23%,提高到现在的64.5%。

  从8.4%到15.8%——这是20年间全区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宁夏的“美丽表达”,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笔,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修复,“疗愈”山水自然。

  修复之手畅“呼吸”

  山,是平地隆起的“脊梁”。如果没有山,风沙会长驱直入;水会缺少地势落差,不便流动;气候会单一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山水林田湖草沙”,在这统筹全盘的生态“棋局”中,山是重要的“落子”。

  在宁夏,除了“三山”,还有不少别具特色的山。

  西吉县唯一的水源供给地——月亮山,这里从2013年起启动了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通过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手法”,在月亮山作了一幅“山水画”。如今,这里水土流失程度逐步减轻,水源涵养效益逐步显现。

  固原市原州区的云雾山,也曾有黄土高原的本色,如今植被覆盖度已超过95%。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局部气候的变化带来的收益也是“复合”呈现——年平均降雨量增加,土壤表面侵蚀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减少85.6%,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揭开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纱,露出的是日益靓丽的容颜。

  山与林“焕活”,重在植绿增绿的山林权改革。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盘活林地林木资源,放活经营权,厚植美丽新宁夏底色;林与草融合,今年,《宁夏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着力提升草原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功能,进一步推进林草融合发展。

  增加了一个“沙”字——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三面环沙的宁夏,颇能读懂其中深意:作为率先实现荒漠化逆转的省区,宁夏防止沙之害,用好沙之利,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做到“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

  在山水之间,写意绿色之“治”;在系统之中,统筹自然“呼吸”。

  综合监测助先行

  小心踏上滩涂,拨开层层芦苇,宁夏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启动湿地综合监测评价野外调查。调查组白天采集植物样本,晚上加班核对,已对国家规定的25个固定样地和6个国家重要湿地的20个样地、120多个样方进行了调查监测。

  宁夏草原监测评价样地调查同步推进。在微信群中成员分享经验,共享“植物识别”——全区组建了由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县级草原管理部门、宁夏大学、第三方机构共70多人组成的4个调查工作组,承担281个草原外业样地的调查任务。

  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从综合监测开启。近日,宁夏推动“林草湿沙”生态综合监测一体化,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本次监测通过一体化推进,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进行系统研判,这是宁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础,也是建设先行区的必然要求。”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重塑优化和谐共生图景,今年上半年,宁夏以先行区建设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截至目前,已完成营造林97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4.7%;修复退化草原11.9万亩,占年度任务的59.5%;恢复湿地10.1万亩、湿地保护恢复19.3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2%;治理荒漠化面积79.7万亩,占年度任务的88.6%。

  走上新征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治山增绿,涵水固沙,造林复草,清河还湿,宁夏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以“一河三山”为坐标,构建“一带三区”生态总体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鲜明底色。(记者 毛雪皎)

  贺兰山:“父亲山”上看精灵

  8月27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贺兰山苏峪口,沿途随处可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它们奔跳于山石之间,充满生命的张力。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整个保护区内岩羊数量有4万只左右,是世界岩羊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且呈继续增加之势。不仅是岩羊,其他动物、植物、昆虫数量也在增加,贺兰山良性循环发展态势愈加明显。

  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评估,如今贺兰山每年涵养水4416.35万立方米,固土115.96万吨,固碳3.34万吨,释氧7.34万吨,吸收污染物7880.50吨,每年森林生态系统创造的价值达17.26亿元。

  通过多年实施天保工程和封山育林,贺兰山生态明显改善,林草植被恢复迅速,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003年的10.2%达到目前的14.3%,围栏封育区及保护区内的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日渐变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据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贺兰山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84科329属647种17个变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四合木、沙冬青、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裸果木、野大豆;分布有苔藓植物204种、大型真菌259种;野生脊椎动物218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鹳、金雕等12种,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岩羊等41种。

  贺兰山是我国地理、气候的重要分界线,也是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分界线。贺兰山无形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贺兰山犹如长龙绵延南北,挡住了风沙、涵养了水源、调节了气候,是宁夏平原的“生态之肺”。

  2019年,在巩固提升保护区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自治区实施了保护区外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目前,所有露天煤矿已关闭退出,重点区域332家“散乱污”煤炭加工企业已关停取缔,影响生态环境的45个点位全部完成基础治理。3年来,先后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100亿元,治理修复面积达200平方公里,贺兰山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记者在苏峪口风景区见到一位带着妻儿游玩的张先生。他说他的爷爷是从南方来的“支宁人”,如今他的儿子已成了第四代宁夏人。张先生说,一有时间他就和家人沿贺兰山走走,每次都能感受到贺兰山的美好变化,他和许多宁夏人一样,希望看到贺兰山景色越来越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更多保护成果造福人民。(记者 鲁延宏)

<p>  贺兰山岩羊。(图片由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p>

  贺兰山岩羊。(图片由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云雾山:拨开云雾现风光

  8月23日,一场秋雨之后,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连绵山丘上,青草愈显茂盛,飞禽走兽出没其间,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东北部的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60公顷,具有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特征和原有的自然风貌,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也是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天然宝库,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生态等价值。

  从期盼植被覆盖度的增长,到追求物种多样性、丰富性,云雾山保护区生态修复和保护理念不断更新。

  植被茂盛的云雾山,如今成为动植物的美好家园。早在1993年,云雾山保护区被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组织接纳为首批成员。自2013年起,云雾山自然保护区承担了“狐狸野化放归自然控制鼠害试验研究”项目,通过购买家养狐狸,在保护区里通过三级适应性野化训练方式,重新激活其野性,让狐狸成为林木、草原免受老鼠、野兔等动物破坏的“生态保护卫士”。目前,云雾山保护区已累计成功野化狐狸731只,分别投放到四川、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等省区的草原和森林区,控制鼠害面积达91万公顷,为生物灭鼠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据介绍,保护区内的脊椎动物由保护前的不足30种增加到11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0种。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玉带海雕、金雕、大鸨、猎隼,也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兔狲、猞猁、灰鹤、草原雕、长耳鸮、雕鸮、红隼等,宁夏新纪录种1种;有昆虫纲昆虫316种,蜘蛛纲蜘蛛60种,其中有宁夏新纪录昆虫、蜘蛛22种。

  目前,云雾山保护区已具备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库、科研试验示范、教学、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环保意识普及地等功能,成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乃至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样板,同时也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平台。

  经过四十多年的有效保护,如今,云雾山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已由保护前平均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产草量平均提高了4倍至5倍;植物由保护前的182种增加到313种;年平均降雨量比原来提高了35毫米;土壤表面的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5000吨减少到2000吨;地表径流减少85.6%。保护区50平方公里内的侵蚀沟头停止了延伸,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记者 鲁延宏 文/图)

<p>  云雾山保护区对狐狸进行野外生存训练。</p>

  云雾山保护区对狐狸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月亮山:春山可望草木发

  8月25日,西吉县秋雨绵绵。沿贯穿月亮山50余公里的旅游环线蜿蜒向上,记者目之所及,满眼绿色。沿路,云杉等树木挺拔于绿草之间,或高或低,充满生命活力,地表被绿草覆盖,几乎看不到裸露在外的土层。

  月亮山是西吉县境内最高的山脉,主峰海拔2633米,属屈吴山余脉,因其形状近似弧月而得名。同时,月亮山也是西吉县唯一的水源供给地,区域生态区位极为重要。

  记者一行登上月亮山海拔2633米的主峰时,雨过天晴,视野更加开阔。同行的西吉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室一位工作人员感慨:“月亮山的生态建设成果,就是西吉县不遗余力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缩影。”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西吉县稳步推进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2013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西吉县投资1.2亿元在月亮山林场和扫竹岭林场管护区完成造林7万亩,栽植云杉、桦树、丁香等各类苗木670多万株;2020年春秋两季,投资1.04亿元,在月亮山林场、新营乡、火石寨乡完成造林3.12万亩。历经艰苦努力,月亮山项目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水土流失程度逐步减轻,水源涵养效益逐步显现。

  今年,西吉县继续加大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计划投资1.2亿元在月亮山林场、新营乡、火石寨乡、白崖乡的22个行政村完成造林3.4万亩(新造林1.1万亩、补植补造2.3万亩),栽植云杉、油松、丁香、红梅杏等各类苗木306万株。项目建成后,月亮山区域内水土流失将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涵养水源能力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充分发挥宁夏南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效应。

  西吉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层叠。曾经,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森林、水资源贫乏。“十三五”以来,西吉县依托国家、区、市重点生态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六盘山重点功能区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63.82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道路绿化1435.1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西吉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2.97%提高至现在的18%,年降水量由377.9毫米增加到573毫米。

  “十四五”期间,西吉县将抓好“六大生态系统”建设,力争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82%、湿地面积稳定在2万亩、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达到80%,确保“植一片、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记者 鲁延宏 文/图)

<p>  月亮山。</p>

  月亮山。

  六盘山:山光明秀悦鸟性

  8月24日,记者在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发现一本2019年11月出版的《六盘山鸟类图谱》。图谱共记录了17目46科200种鸟类,每种鸟都独占一页,定格和记录了每只鸟儿的最美瞬间。

  生态好不好,鸟兽最知情。当天,记者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南川采访时,山林间鸟儿啼鸣,山谷里溪水潺潺。负责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监测类比工作的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郭志宏,扛起拍鸟“长炮”,迅速给一只停在小树枝上的鸟儿来了张抓拍照。

  郭志宏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参与的发现新种鸟类的故事。2016年,郭志宏和同事巡山时,在泾河一带发现了三只鹮嘴鹬,至少在9只到12只,令众人十分激动。要知道,鹮嘴鹬堪称“水质鉴定专家”,它们生存地的水,人类通常也可直接饮用。

  为了摸清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家底,掌握保护区环境改善第一手参考资料,上世纪80年代以及2011年,六盘山保护区曾两次组织力量对保护区鸟类进行专项调查,统计有鸟类15目36科158种。当时,受调查技术手段限制,调查成果只有文字记录。

  2016年,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开展鸟类专项调查,此次调查不仅技术手段先进,且有多方力量参与,历时3年利用高质量照相设备和器材,对发现的每一种鸟类进行照片记录,并以不同时段记录认证,共记录到鸟类17目46科200种。此次调查,不仅记录的鸟的种类比此前增加了2目10科42种,且首次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鸛、胡兀鹫。

  2019年,保护区管理局将记录在案的17目46科200种鸟类照片全部集结成书,定名《六盘山鸟类图谱》。该书出版后,到今年8月20日,1年多来保护区及“鸟粉”们又发现了34种新鸟类,郭志宏自豪地指着图谱说:“我们的图谱赶不上鸟儿种类变化啊!”

  2020年初,银川一位“鸟粉”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六盘山观鸟周报”,及时发布拍摄到的新发现鸟类,目前已经坚持了一年零八个月。像这样的爱好者,如今越来越多,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目标:让更多人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如今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已由最初的23%提高到现在的64.5%,活立木蓄积量占宁夏半壁江山。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吸引越来越多的脊椎动物和鸟类到保护区繁衍生息。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同志们风趣地说,《六盘山鸟类图谱》越来越厚重,说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为了这一目标,他们将加倍努力,让这里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记者 鲁延宏)

<p>  六盘山黑鹳。</p><p>  本报通讯员 郭志宏 摄</p>

  六盘山黑鹳。通讯员 郭志宏 摄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