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之美——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途中故事采撷
2020-10-12 15:44:27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初秋,贺兰山东麓成片的酿酒葡萄基地内碧云层叠,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垂挂在藤条上,亮的像珍珠、艳的似玛瑙、绿的如翡翠、红的若宝石,个个小巧玲珑,令人垂涎欲滴。蓝天白云之下,它们迎着九月的微风舒展着收获季节的丰硕,正经历或等待经历果农们采摘的手,归属到宁夏200多家酒庄里,成为最迷人的葡萄佳酿。  

微信图片_20200804190833.jpg

贺兰山东麓连片的葡萄园。

  1追求极致,哪怕是一颗葡萄

  站在连片的葡萄园中,看着太阳照射下闪着光的藤叶,维加妮酒庄庄主张毅指着藤蔓说,这就是贺兰山东麓的希望。

  1997年,原银广夏公司看中宁夏葡萄发展潜力,在青铜峡市建立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从宁夏林校毕业的张毅算成为这里的员工。

  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坚持不懈的努力及对葡萄酒的热情,张毅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管理着8000亩葡萄园的经理:“那时候我90%的时间都用在与葡萄打交道上,我对葡萄园甚至比对我自己还要了解。”

微信图片_20200928155000.jpg

张毅向果农们讲述种植技巧。

  2006年,国际酒类巨头保乐力加进驻贺兰山东麓,张毅开始与外籍种植专家一同工作,负责葡萄园的管理。技术突飞猛进的他也在这一年迎来事业新高峰,在青铜峡甘城子地区投资建设了了500亩葡萄园。

  那时候,酒庄采购果农所种葡萄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果农而言,产量就是效益。然而无论是在银广夏还是在保乐力加,张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好酒是种出来的。“葡萄在生长期时,不能让其‘娇生惯养’,而是要让它适应当地的土壤和环境气候,加上适时‘控水、控肥法’和‘树体精细限产法’等管理办法,每亩限产500公斤左右。”园子创建伊始,张毅就总结出了一套高品质葡萄种植法。

  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很快给张毅带来了惊喜。自他的葡萄园收获以来,价格从最初的每公斤6元涨到10元、13元,再到16元,始终成倍高于市场价,然而抢购者却络绎不绝,一些外地酒庄甚至将他种的葡萄空运回去。不仅不少酒庄用他家的葡萄酿出了获奖产品,他的葡萄园也成为产区内优质葡萄示范园的标杆。

微信图片_20200928154954.jpg

张毅进行酿酒作业。

  2014年,张毅建造起自己的“葡萄酒王国”——维加妮酒庄。20年的葡萄管理经验,配上追求极致好原料的信念,张毅的酒庄很快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广阔的道路。

  记者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了解到,宁夏葡萄酒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经试验示范、快速扩张、品质提升、稳定成长,目前贺兰山东麓产区已发展成为国内最佳、国际知名的产区。全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9.2万亩,占全国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

  葡萄酒,是风土信息的传递者。选择合适的葡萄品种,种在合适的土壤上,再通过合适的人酿造,这正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最打动人的地方,这环环相扣的经历造就了贺兰山东麓的酒庄,也成就了整个产区的韧性。

  2葡萄遍野,把绿色还给青山

  闽宁镇立兰酒庄葡萄园里,阳光透过宽大的绿叶,斑驳的光影洒在土地上。

  “2013年,我从隆德搬到闽宁镇原隆村,最初在建筑工地打工,生活也不稳定。如今,我和媳妇都在立兰酒庄打工,不仅工作稳定,有福利有保障,通过培训还增长了种植经验。”说话间,果农柳发明熟练地一手抓起枝条,一手拿着剪刀,将一串串成熟的葡萄剪下枝头。

  原隆村位于贺兰山东麓,近十年来,村庄附近崛起了十余座酒庄,流转了村里部分土地并安排村民到酒庄打工。立兰酒庄作为其中之一,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带领原隆村移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每年用工的工资支出将近300万元,员工95%都是原隆村村民。

微信图片_20200928155240.jpg

参观者在立兰酒庄葡萄园拍摄留念。

  在海拔3500多米的贺兰山脚下,葡萄酒产业不仅能带动就业,还能为当地生态带来保护屏障。

  站在志辉源石酒庄广场处眺望,从葡萄采摘区、林木区,到酒窖、酒庄主题公园,一抹抹浓浓的绿色中带出一片“曲径通幽”的诗意。可谁能料想,脚下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在15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采砂场。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通往贺兰山的一个路口,立着一块“老袁砂石场”的牌子,这是现志辉源石酒庄董事长袁辉父亲开办的。当时此处遍布高高低低的矿坑,头顶无片叶遮阴,大风天飞沙走石。砂石终有一天会被采空。1995年,袁辉开始谋求转型,和朋友一起种树。中途,朋友撤离,只留下固执的老袁播种绿色。

  2007年,自治区提出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袁辉看到了转型的方向。当年,他在贺兰山东麓砂砾地里种下200亩赤霞珠。2008年,国务院将酿酒葡萄产业作为促进宁夏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当年,在满目疮痍的废旧砂石矿区上,志辉源石酒庄开始动工。

微信图片_20200827161603.jpg

志辉源石酒庄俯瞰图。

  在历史的长河中,区区数十载或许只是一瞬间,但在一片荒滩上,它却完全可以创造出一片奇迹。

  经过长期生态修复治理,宁夏贺兰山东麓35万亩荒地变成了树木、绿地和酿酒葡萄园。酿酒葡萄园采用节水滴灌的方式,亩灌水量只有160-300立方米,每亩却能产出价值3万元-5万元的葡萄酒,形成了银川平原一条美丽的生态屏障。

  谈及未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管委会将积极发挥产区资源禀赋优势,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之路,使贺兰山东麓还有待开发的30多万亩荒地资源得到高质量保护与开发,达到100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和3-5亿瓶葡萄酒生产规模。同时,完善贺兰山东麓葡萄生态文化长廊旅游配套设施,开发3-5条融合葡萄酒观赏、休闲、美食、住宿、体验、教育等元素的葡萄酒深度旅游精品线路,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390亿元。

  3柔情似酒,“她力量”不容小觑

  9月,贺兰山青色如玉。坐落在贺兰山脚下洪积扇地带的贺兰晴雪酒庄内,已然一片丰收之景。即将到来的榨季是酿酒师张静最为忙碌的季节。

  1998年,贺兰晴雪酒庄联合创始人兼酒庄酿酒师张静大学毕业后,因工作原因开始接触葡萄酒,并结识了很多国内外的葡萄酒专家学者,他们启蒙了她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信心。

  2004年,张静跟随葡萄酒行业的两位前辈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后,她辞去了原本安稳无忧的“铁饭碗”,主动请缨学习葡萄酒酿造技术,并获得了法国罗讷河谷产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钻进葡萄园认真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爬上发酵罐学习酿造技术……在法国,张静起早贪黑地补习语言课,如饥似渴地向老师学习酿造技术。回国后,她又在中法庄园学习葡萄酒酿造,一待就是一个酿造季。

  如今回忆起那段时光,张静感慨道:“当时不觉着怎么,现在想想真的还是需要勇气。”

微信图片_20191119144257.jpg

右一为贺兰晴雪酿酒师张静。

  不懈的努力,让昔日的“门外汉”成了技术能手。近年来,张静主持酿造的加贝兰葡萄酒先后获得20多项国际国内各类大赛金奖。2011年,当“加贝兰2009”荣获全球最具权威的葡萄酒大赛——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的国际大奖时,不仅震动了国内外葡萄酒界,也让世界知道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

  在宁夏,像张静这样的女酿酒师还有很多,如迦南美地酒庄的庄主王芳、利思酒庄的周淑珍、银色高地的高源……“她们”用女性的柔美给葡萄酒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并成为贺兰山东麓这块土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贺兰山下,宁夏葡萄酒产业步履不停,星夜兼程。在新近的一份《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上,一组数据清晰勾勒着宁夏葡萄酒人对未来的畅想,“到2022年,高效高质酿酒葡萄基地总规模达到60万亩以上,年产优质葡萄酒15万吨(2亿瓶)以上,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力争全区酿酒葡萄基地总规模达到百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23万吨(3亿瓶)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贺兰山东麓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更光荣的使命:打造中国葡萄酒产业高地,实现高品质、高价值、高效益、绿色发展。(记者 王婧雅 秦磊 王莹 文/图/视频)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