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80周年,向全国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一天,宁夏新闻界举行座谈会庆祝第十八个中国记者节。大家纷纷表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听,7位新闻工作者正在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故事里,有时代的脉搏,有人民的心声,有复兴的梦想。
他们更透露出这样的豪情:今天,奋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上,塞上广大新闻工作者必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
记录伟大时代 唱响奋进凯歌
记者是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人民日报社宁夏分社社长 李增辉
顶天立地,说的是我们的品格,我们堂堂正正在天地间行走。顶天立地,说的是我们的工作方法。顶天,就是上接天线,吃透弄懂融会贯通中央精神;立地,就是下接地气,扎根基层与老百姓摸爬滚打在一起;中间胸怀大爱,对小家嘘寒问暖解民忧,对国家建言献策立党言。今天,我们走在新时代,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报道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责无旁贷。
2017年是我们宣传宁夏全面发力的一年。截至10月底,人民日报发稿218篇,在全国分社中比较靠前,其中头版头条《宁夏脱贫正迎攻坚时》《宁夏新引擎迸发新动能》浓墨重彩,八个版《砥砺奋进的5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宁夏篇》精彩纷呈;人民网宁夏频道发稿38000多篇,原创2200多条,专题26个,总网大头条9个。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党性原则,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准确传播党的决策和声音,才能让人民群众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治国理念,从而进一步凝心聚力,为党和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撑。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我们愿和大家一起,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为宁夏的全面发展加油,为同心共筑中国梦鼓劲,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继续书写塞上“好故事”
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 孙 波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而言,就是切实履行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以来,新华社宁夏分社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紧抓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一周年、十九大召开等报道节点和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区战略等重大主题,共播发各类稿件4000余条,其中对内对外文字稿600多条,全媒体稿80多条,电视稿200多条,社办报刊稿近200条,这些稿件被国内外上千家媒体刊登、传播,全方位报道了宁夏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新亮点,提升了宁夏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下一步,新华社宁夏分社将充分报道好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的有效做法和创新举措,争取将更多“宁夏新闻活鱼”加入新华社策划的“新闻大餐”中。
笔下有时代脉搏,笔下有人民心声,笔下有复兴梦想。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始终保持人民情怀,把双脚扎根人民,把社会实践当作最好的课堂,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以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的奋斗姿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佳作,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中央电视台宁夏记者站记者 许梦哲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2007年,也就是10年前,我还是重庆市奉节县广播电视台的一名实习记者。当时新闻中心收到了一封乡村老师的求助信。
信的大意是,他们村里的小学条件很差,学生每天都要走很远的山路上学。这个老师找到我们想通过媒体宣传一下,他想把自己的专利卖了,给孩子们买辆校车。当时,我很兴奋,就把这个选题报给部门主任。一开始,他不是很支持,觉得一个县级电视台能力有限,就是报道出去了,效果也不大。不过后来,主任还是让我去了。台里没给我派车,去村里的班车又停运了,我就找了一辆货车,颠簸了5个小时到了目的地。我看见孩子们的手上全是指甲盖那么大的冻疮。大冬天,有的孩子还穿着塑料拖鞋。雨天路滑,娃娃们摔得满身是泥。我看着很心疼,也很震惊。后来,新闻播出了,效果很好。县台播出后,有人捐了鞋子和衣服给孩子们御寒过冬;重庆卫视播出后,有人捐了10万块钱修缮校舍;央视播出之后,有一位深圳的企业家看到了,给孩子们买了一辆校车。
这件事常存我心,给我以力量。每当我感到迷茫时,我总会想起当年那个坐在货车车顶上的自己,一手抓着摄像机,一手还要抓着栅栏不让自己掉下去;每当我举棋不定时,我总会想起村子里的那些孩子,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给我力量。正是这种坚持,让我从一名县级电视台的记者成长为一名国家级电视台的记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我的初心永远地留在了十年前的那条山路上。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让我们用手里的笔,肩膀上的摄像机,真实记录新时代的新变化、新时代的新成就!最后,引用央视一位已故前辈陈虻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请大家共勉: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当记者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光明日报宁夏记者站原站长 庄电一
我已年过六旬,离开记者岗位也一年多了。过记者节,好像也没有我什么事了。但对新闻工作的眷恋,还是让我关注这个节日。
当记者30多年,我虽然有不少遗憾,但也有一些欣慰。因为我没有虚度年华、没有亵渎这神圣的岗位,我做了一些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事,也采写了一些有深度、有作用、有影响、有警示性的报道。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对我来说,当年的付出,都有了回报,都得到了加倍的补偿。
我想说:将人民装在心里的人,也会被人民留在心田;记录了历史的人,也必然会被历史所记录。
目前,一些新闻单位遇到了以往不曾遭遇的困难,甚至出现了经营困难、业绩萎缩、收入减少的状况。但我认为这都是暂时现象,很快就可以改观。我们不能被这种暂时现象蒙住眼睛,过度唱衰传媒业、夸大纸媒的危机,甚至来个“胜利大逃亡”。新闻工作者,要有远大的目光,且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刚刚闭幕的十九大规划了宏伟的蓝图,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新闻工作者将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我相信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的新闻工作者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我虽然退休了,但我不会罢笔,我仍愿意为宣传宁夏、为党的各项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992年,我曾发表一篇长文,题为《值得为之奉献终生的事业》。我写道:“记者的工作是伟大的。记者在为时代写史的同时,不也在为自己写史吗?”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要说:新闻工作,是值得为之奉献终生的事业,我干了32年,无怨无悔。同样的,我也希望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立志当一名好记者的人,也无怨无悔。
牢记使命担当 无愧伟大时代
宁夏日报总编室编辑 张 靖
得知我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版面一等奖的消息,同事们纷纷祝贺,甚至也有同行打探“成功之道”。经历了激动、欣喜,当我平静下来,我也问自己,成绩背后究竟有何“秘笈”。
我要衷心感谢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感谢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为我提供了施展的平台,没有组织的关怀、没有《宁夏日报》这个平台,我一文不名。回顾12年的新闻生涯,有过春风得意,有过彷徨迷茫,而始终不变坚持下来的,是媒体人的责任和义务,使命与担当。
近些年来,我们总能听到很多优秀的媒体人辞职创业的消息。但同时,更多的新闻人选择了默默坚守,坚守着职业操守和行业道德高地。我的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宁夏日报总编室校对汪莉华老师,在2015年中阿博览会前夕查出患有胃癌,考虑到校对人手紧缺,她没有向领导请假,甚至连患病的消息都没有跟任何人说;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为了保证出报安全,宁夏日报总编室主任刘建华、一版编辑黎明、李刚,美编马小平和狄虎凌晨下了班也未回家,随时接听有关异常情况的电话……正是身边这样一个个平凡又感动的榜样,激励和引导着我。
我们相信,新闻是有温度的,文字是有力量的。无论新闻传播技术如何改变,媒体人作为新闻记录者、社会守望者、历史书写者的身份不会改变,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秉性不会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也不会改变。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要有文以载道的“文胆”和落纸布云烟的“文秀”,更要有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感,以及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下的足够清醒和政治定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无愧于这个光荣而伟大的时代。
用镜头丈量“一带一路”
宁夏广播电视台记者 谢 红
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栏目制作的节目《中东四国行:天地是走出来的》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三等奖。这是2010年中国新闻奖设国际传播评选项目以来,宁夏新闻界首次在该评选项目上获奖。
《解码一带一路》于2015年9月开播,每一次“走出去”我们都格外珍惜。中东行10天行程15000公里,完成了12场高水准的访谈;炎热的东南亚八月,我们用15天时间穿行四国,试图勾勒出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在中南半岛奋斗打拼的真实图景;北非之行,30000公里奔波于4个国家的10座城市进行了14场高质量的专访,完成了5个外景地的拍摄录制……每个地方都是争分夺秒。8个时区时差的来回切换、40多摄氏度的烈日酷暑让大家在满负荷的工作中连续出现腹泻、感冒发烧,只有咬牙硬挺。
在用镜头丈量“一带一路”的全景图时,最打动我们的,是“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建设者。在苏丹拍摄由中水电建设的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时,正赶上中国的农历小年,无法回家的中国员工们前一秒还笑呵呵地跟我们开玩笑,后一秒就红着眼眶通过我们的镜头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2016年8月24日,我们刚刚离开位于缅甸曼德勒的中缅油气管道有限公司10多个小时,那里就发生了6.9级地震,当我们焦急地打听中国员工是否安然无恙时,他们却说,没事儿,大地晃完了,我们继续工作。
二十天前,我们刚刚完成了栏目100期的播出,3000分钟节目时长的背后是超过15000分钟的拍摄。很多时候,几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出来的画面就十几秒。但我们说:用镜头记录下祖国的发展强盛,很值!能够做“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工程的小小记录者,我们生逢其时。
让银川好声音传遍全国
银川传媒集团记者 贾 蕊
如果是两年前的现在,在记者节的会场上,在座的银川市媒体同行,会分为报纸的记者、广播的记者、电视的记者、新媒体的记者。但是今天,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记者——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
虽然,我们的工作方式变了,思维模式变了,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是作为新闻人对职业的敬畏、对信念的坚守。在这份信念的支撑下,我们讲述着银川好故事,让银川好声音传遍全国,我特别要讲的是已经走过六个年头的《电视问政》。
每一期《电视问政》,从一开始的策划选题,到距离现场直播之前,我们的团队几乎是两天一次甚至一天一次集中讨论选题,白天集中精力去采访拍摄,晚上回来集中讨论。如果有晚上要拍摄的选题,则可能一散会又要接着去拍摄。有时我们还可能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第21期《电视问政》,记者刘勇为了核实网友反映的某养鸡场气味恶臭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的线索,差点被养鸡场的人围殴;第22期《电视问政》,记者邹文静、祁锐为了获得第一手新闻素材,连续多天跟踪给美发店运送一次性毛巾的车辆,不曾想被发现后对方开始满城“兜圈子”等等。很多人看了我们的视频,很惊讶我们为什么能拍到那些画面?其实那些画面,可能源自于我们废寝忘食的蹲守,或者披星戴月地寻找,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去碰运气。
我们一直秉承着做电视问政,必须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问政的目的不是为了为难谁,我们的付出,就是为了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细致解读银川市委、市政府办好民生实事的决策意图、政策举措,督促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让银川这座城市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新目标,踏上新征程,我们会继续撸起袖子,一往无前。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联系方式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06001号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网安备640100002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鹿璐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