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中国搜索 | 电子邮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在他们与“麦草方格”的共同护佑下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人类治沙史上的世界奇迹——中国首条沙漠铁路畅行60载
2018-06-08 05:18:00   来源:宁夏日报

  原标题:人类治沙史上的世界奇迹

  核心提示

  1958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全线通车。

  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

  1977年8月,在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上,世界各地从事环境保护和沙漠治理研究的专家学者将目光同时投向了一个地方:北纬37°27'40";东经104°57'6"。这里是中国宁夏中卫沙坡头——腾格里沙漠东南最前沿。

  在腾格里高达百米的流动沙丘上,这条沙漠铁路已畅通无阻60载。

  夜晚,站在沙坡头旅游区北眺,包兰铁路过往的列车,恍若一颗颗耀眼的行星,闪烁在天际。

  一片麦草方格,一条铁路,一个人类治沙史上的世界奇迹。

  治沙,因包兰铁路而起

1966年3月,中卫固沙林场职工在铁路两旁植树。(宁夏日报资料照片)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干线,加强首都北京及华北与西北地区的联系。勘测设计之初,如何选线?专家们反复权衡,给出了北线和南线两个方案。

  南线方案设计为兰州—靖远—海原—中宁—银川线,可以彻底绕开中卫县城和沙坡头,但需要分别在甘肃靖远县和宁夏中宁县境内两次跨越黄河,还要越过海原境内的地震断裂带。

  北线方案有两个选择。一是避绕沙坡头流动沙岭,由甘肃兰州北上,经宁夏中卫县境内的甘塘、长流水,沿山岭和沙漠边缘东进,在香山山脉北缘两次跨越黄河至中卫,但需修建两座铁路大桥和一座隧道。另一个则是直接“闯”过沙坡头。

  现实没有给人们留有选择的余地。沙坡头迎水桥至甘塘50公里的沙漠,成为包兰铁路绕不开的“禁区”。

  1954年10月,世界上首条通过高大流动沙丘的“沙漠铁路”——包兰线铁路建筑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这一消息震惊世界,面对沙漠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能否创造奇迹?

  1955年,包兰铁路铺下第一根钢轨。

  1957年初,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施工队将铁轨铺到了腾格里沙漠,包兰铁路的施工进入沙坡头段。

  有报道称,由于没有通往沙漠施工现场的道路,当时的中卫县人民政府就调集数千当地百姓,用骆驼、骡、马,把大量卵石、片石、黏土和木桩、竹片等防沙筑路材料驼进沙漠,再靠人抬肩扛,运进作业现场。

  在沙漠中铺轨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路轨常常受到流沙侵袭,无法正常行车。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预言依据非常简单,包兰铁路迎水桥至甘塘段周围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不足5%,干沙层厚达10厘米至15厘米。

  这一难题,也曾困扰着中卫固沙林场的干部职工和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科研人员。为了破解这一世界难题,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员和中卫人民开始了与沙漠的抗衡。翁元庆、赵性存、张宗朗、张宝善……一个个名字从治沙人的回忆中走出来,铭刻在历史上。

  时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翁元庆和西北勘测设计分局工程师赵性存,在包兰铁路开建之前就来到了中卫。因为他们的到来与驻扎,这里建立起了“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我国第一个以防沙治沙为主题的专业科研单位。收集气象资料、摸清沙丘类型和活动规律、进行沙漠路基试验和植物固沙研究……一项项艰巨的任务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翁元庆特意邀请了中卫固沙林场的技术人员张宗朗等人一同攻坚克难。

  固沙,麦草方格征服世界

  1965年,火车奔驰在腾格里沙漠中。草方格沙障固沙,保障了包兰铁路超越腾格里沙漠时,道路畅通。沙坡头因治沙成就卓越被世界治沙同行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宁夏日报资料照片)

  1958年8月2日,《宁夏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包兰铁路全线通车的盛况。透过泛黄的纸张与照片,依稀可见当年的场景:银川老火车站人头攒动,彩旗飘扬,铁轨上停放着两辆对开的火车,随着开车讯号响彻天空,两列火车徐徐开动……

  包兰铁路通车伊始,在沙坡头段屡屡遭受风沙漫道的危害。

  这一特殊的地段,造就了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清沙队。中国铁路兰州集团公司中卫工务段相关负责人如此描述当年的场景:“清沙队大概有30余人,只要一听到巡线工说有积沙,大家穿上衣服抄起铁锹就走,半夜抢险是常有的事。”

  直至1968年,坚守10年的清沙工们改换了工种,清沙队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彼时,人类已有了缚住“黄龙”的成功措施——麦草方格。

  “麦草方格的出现是个偶然。”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副场长郜永贵告诉记者。治沙先固沙。起初,场里也尝试过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面等固沙方式,但一场大风过后,都被掩埋殆尽。

  1957年,林场职工和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始尝试平铺式沙障试验,选用麦草和稻草做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闲暇之余,林场职工在沙漠中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风暴过后,竟意外发现几个字当中,只有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受到了某种启示,林场职工开始尝试用麦草扎出圆形、三角形、马蹄形……试验证明,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是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

  “方格扎得密了,风沙会将麦草方格埋掉,方格扎得疏了,既起不到阻挡流沙的作用,麦草的边大,又经受不住风沙的侵袭而容易折断,影响方格的寿命。只有1米×1米这样面积的网状方格,丝丝入扣,团结在一起抗沙的效果最好。”中卫固沙林场原场长张克智告诉记者。

  1960年6月1日,铁道部在沙坡头设立了火车站,普通客车在此停留一分钟。为此,大家再次利用麦草方格,找到了削平高大沙丘的办法:在沙丘的三分之二以下,扎上麦草方格,固定住。借助风力把以上三分之一削掉,再扎上麦草方格,固定住。

  这样一个来自偶然的智慧创造,却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77年的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上,中国代表被请上讲坛介绍“麦草方格”固沙法。对此,外国专家长时间报以热烈掌声并由衷陈赞:“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还没有过,中国人了不起!”

  1978年8月23日,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委托,中国在沙坡头举办了第一期国际沙漠化治理讲习班。来自秘鲁、阿根廷、巴基斯坦、印度、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的17位专家学者对沙坡头治沙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迎接的第一批外国客人。

  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委托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先后开展了20多期国际培训班,该站专家也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现场指导建立固沙植被防护体系。

  从“魔方”到“五带”,智慧方案共享升级

  麦草方格让人类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流沙面前,但对抗流沙仅靠麦草方格还远远不够。

  由于麦草方格紧靠在铁路边上,蒸汽机的炉渣和轮毂摩擦铁轨的火星对草生植物有极大的威胁。固沙林场职工们就在麦草方格上压卵石、炉渣等材料,铺设出一条卵石防火带。防火带外,是正在建设中的灌溉造林带。

  如何保护灌溉造林带?用草障植物带抗击流沙。如何消除风沙流对草障植物林带的危害?设置高立式树林沙障。沙障也容易被埋怎么办?再扎一道麦草方格,封沙育草……伴随着一路破解难题,现在的铁路两侧,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以“一带护一带,五带护铁路”的方式,共同构成了“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

  现在生长于麦草方格上的植物,是由“千挑万选”而得来。花棒、柠条、沙拐枣……每个树种的选定,都离不开张宗朗等人前往沙漠深处的“探险”。

  宁夏日报社资深记者杨兆兴在《沙坡头·世界奇迹》一书中这样描述张宗朗:“他怀抱着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闯进了腾格里沙漠,千难万险死里逃生。”在中卫固沙林场场史资料中,张宗朗曾9次深入腾格里沙漠考察,带回来了十几种沙生植物的种子和标本,并先后“破译”了花棒、柠条等野生植物的生物“密码”,培育出了用于沙丘造林的大批苗木。

  “‘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正式形成于1984年。”郜永贵说。当年,国家环保部门在沙坡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荒漠生态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到1985年,中卫人民,中卫固沙林场,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所共同在这个长约46公里、平均宽度500米、纵横4000多公顷的沙漠上,累计扎设方格沙障86663亩,植树5222万株,播撒树种17万亩,附设扬程140米的四级提水灌溉系统一处,修建输水渠道30公里。

  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林业重大工程建设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

  1993年5月5日,考验再一次来临。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中卫。瞬间风速达到每秒37.9米,能见度为0米。沙尘暴结束后,职工们急忙奔向铁路。封沙育草带局部破坏,前沿阻沙带20%-30%遭破坏,但前三带和包兰铁路却没有受到沙尘暴侵袭的痕迹。

  事实胜于一切。1994年6月,张克智代表中卫固沙林场从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手中接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先进单位”证书。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情不自禁赞叹:“这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2017年,穿行在腾格里沙漠的中欧班列发运实现常态化,“宁夏制造”在中卫通过国际货运班列走出国门。 记者 王鼎 实习生 马楠 摄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治沙固沙不可能一劳永逸。在治理沙漠的道路上,宁夏的脚步从未停歇。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宁夏推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治沙卫士们,谱写了绿色、创新发展的篇章。

  王近山在中卫固沙林场工作了30年。现在他主要工作不再是扎麦草方格,而是浇水、打药、除草、护林、防火。“我负责迎水桥到孟家湾区段,不下雨的时候浇水,雨天除草、根据病虫害趋势打药,大概25天一个循环。冬天天气干燥,主要是护林防火。”王近山说,治沙固沙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10年前,我们设置的移动沙障,现在还在用,主要用于工程施工防护。”郜永贵告诉记者,“但是制作材料从树枝改为竹片和防沙尼龙网,材料充足,安装迅速,还可重复利用。”

  2017年,在迎水桥至沙坡头区段的铁路北侧,花砖垒砌而成了1.5米高、3公里长的高立式挡沙墙。依托麦草方格建立起来的这种固定挡沙墙可阻挡住95%的流沙,主要适用于戈壁封沙林地带,未来也会因地制宜地推广。

  对于人工制作“沙结皮”的探索也有了成果。“麦草方格也是有寿命的,一般3年就退掉了,如果能形成‘沙结皮’就不怕退化了,但‘沙结皮’自然形成需要20年的时间,太久了。”郜永贵说。“在人工制作‘沙结皮’的试验过程中,也尝试过沥青、水玻璃固沙、DBP固沙剂等化学方法,但都表现出一个共性:草本植物难以生长。”

  他们开始了新的寻找:哪种材料既适合制作“沙结皮”,又利于植物生长。绿洲耕作土进入郜永贵等人的视野。用绿洲耕作土为基础原料,配以辅料,撒3至5厘米厚,3年后便可长出草本植被,过渡成天然结皮。目前,在“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中被破坏部分,都已用这种人工“沙结皮”取而代之,成为继麦草方格之后的固沙新途径。

  林场人在探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科研人员也在探索。他们从藻类、地衣、藓类结皮中提取最适合结皮的微生物和藻类,在实验室内人工培养,将其制成释剂,喷洒在麦草方格沙障内的沙子上以形成土壤结皮,通过“生物地毯”保护荒漠生态。

  治沙的方式在创新,区域也从包兰铁路沿线逐步延展开来。(记者 魏邦荣 李 徽)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联系方式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06001号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网安备640100002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鹿璐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工信部网络不良信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51-5029811
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