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凝心聚力共同托起小康梦
——来自宁夏贫困地区一线的脱贫报告
2019-07-26 08:06:05   
2019-07-26 08:06:05    来源:宁夏日报

  党的十九大以来,宁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魄,锁定脱贫目标,聚集“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凝心聚力,尽锐出战,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两年来,全区44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盐池、隆德、泾源、彭阳4个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区贫困发生率由11.08%下降到3%,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98元。

  让“两不愁三保障”化作百姓心中满满的幸福

  6月23日,一场小雨过后,盐池县冯记沟乡平台村的空气格外清新。沿着村间柏油路尽头一条小路过去,一排排整齐的院落错落有致,路尽头,是76岁村民乔忠的家。

  “老人家,打扰你了,忙啥呢?”“看电视呢!”电视上放着农业养殖节目,很是热闹。

  听说记者想看看家里的卫生间,虽然屋里并不暗,老人还是抢先打开了墙上的灯。10平方米的卫生间干净整洁,新安装的抽水马桶被女主人细心地套上了一个粉色的布套。墙边太阳能热水器的花洒挂得有点歪了,老人立即上前扶正。墙上、地下的白色瓷砖十分亮眼,按下抽水马桶,一股清水顺着管道冲了下去。

  “就这短短几年间,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抽水马桶,村里柏油路直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通水通电,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口,咱真是把好日子赶上了!”。

  乔忠老人生活的变迁,是宁夏贫困地区农民近年来的生动写照。

  贫困群众脱贫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围绕重点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教育医疗住房综合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脱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等硬仗,自治区确保脱贫攻坚不断向纵深发展:

  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完善因贫失学辍学救助、资助机制,全面加强义务教育。来自扶贫部门的数据:2018年劝返辍学中小学生9473人,劝返率达99%,基本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        

  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全覆盖,贫困患者住院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个人平均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

  加快危窑危房改造——严格落实补助标准,精准核实改造对象,充分调动贫困群众改造积极性,做到应改尽改。来自扶贫部门的数据:近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6.27亿元,改造危窑危房33.1万间,110多万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房。

  一项项改革的推进,让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广大贫困群众的心田里荡漾开来。

  夯实稳定可持续脱贫的基础

  7月至,黄花黄。盐池县青山乡刘窑头自然村村民刘贵迎来了丰收的日子。

  “黄花菜是致富产业,贫困户即便人均只种植一亩黄花,4年后就有稳定的收入,一年种植,十年收益。”盐池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当地产业发展时满满的自豪感,“以花马池镇盈德村为例,2014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2018年达到10600元,黄花菜对于当地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占到50%。每年7月黄花菜采摘期,周围群众在这里打工1个月就能赚7000多元”。

  为扶持当地产业稳步发展,盐池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分3年给予每亩700元补助。按照播种、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统获的“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鼓励农户套种籽瓜、西甜瓜、胡萝卜等经济作物,解决了黄花采种植前3年收入低等问题,并建设2个万亩黄花采种植基地。如今,黄花采产业已成为盐池的特色优势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亩均纯收入8000余元,比种植玉米节水一半以上,效益提高10倍以上。

  同样是夏季,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万亩冷凉蔬菜基地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筐筐被精心采摘的菜心正待装车,经工人们精细化处理后,将被发往北京、上海、广州。

  “基地现有来自云南、贵州等外省务工人员1200多人,熟练工人每天收入达400元。”姚磨村村党支部书记姚选告诉记者,村里80%的农户都在种蔬菜,还有15%的农户在搞养殖。几年间,姚磨村以“两个带头人”工程为牵引,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和致富带头人带动能力强的优势,联合吴磨、彭堡、惠德等村的党支部成立姚磨村联合党总支,推广“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3个跨村万亩冷凉蔬菜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村1060户群众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吸纳3000多人就近务工,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宁夏把发展产业作为拔穷根、开富源的治本之策,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定产业、上项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以产业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目前全区产业项目精准覆盖85%的贫困人口,每一个贫困县都有几个特色产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能从产业中获得稳定收入,贫困家庭收入的40%以上都来自特色产业。

  经过几年间的培育,产业扶贫如椽画笔在宁夏大地上涂抹出一道道艳丽的色彩:海原县建立“华润基础母牛银行”,走“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养殖合作社+专业村+养殖户”的路子;盐池县发挥“盐池滩羊”品牌优势,积极发展黄花菜、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一主多元的产业扶贫格局;彭阳县巩固提升“彭阳辣椒”品牌,探索建立“林、蜂、药”特色产业增效模式……

  金融扶贫如清泉注入干涸的土地:“草畜贷”“辣椒贷”“大棚贷”“烤烟贷”“林果贷”……一个个信贷产品滋养着万寿菊、中华蜂、生态鸡、小秋杂粮,“盐池模式”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表扬,“蔡川模式”得到肯定,宁夏金融扶贫17条措施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这几日,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42岁的杜朋弟忙得不亦乐乎。“越南订制的上万支人造花刚刚打包送走,广州和沈阳的订单又来了。”

  和杜朋弟一样,在张树村扶贫车间内,40多名妇女正在忙碌。她们生产加工的人造花不仅畅销国内,出口东南亚的订单也随之而来。为赶时间,杜朋弟已顾不上回家为老伴做午饭。自从在人造花车间上班,她在家里的地位发生彻底转变,每个月1600元的保底收入终结了她围着灶台转的生活。

  宁夏注重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正向激励、教育引导与反向约束并兴,千方百计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

  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郭庙村村民马学军如今是个“培训控”,凡培训班必参加。在参加了村上的铲车操作培训班后,去年他凭铲车操作技能在工地干了6个月,每个月工资4500元。他发现,开铲车是个小工活,开挖机才是大工活,1个月工资能拿到8000元。为此,他又开始向村“两委”建议办个挖机培训班。

  2018年,我区出台就业扶贫“十七条”政策,全年培训贫困人口81674人次。建设扶贫车间173个,近万名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从“等靠要”到积极主动出门务工、学习技能,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贫困地区群众的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距离2020年宁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到2年时间,眼下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宁夏人民正汇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共同托起奔向小康的梦想。(记者 宗时风 李峰)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