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深度好文|天工开水脉 长河润山川
2019-10-11 11:34:14   
2019-10-11 11:34:14    来源:宁夏日报

微信图片_20190927084211.jpg

  金秋的宁夏大地,就像一座“活化”的水利博物馆,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以朝代命名的古渠,是镶嵌在大地上的流动标本。

  作为中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限量分配的过境黄河水。全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结构型缺水并存。

  一部治国史,就是一部治水史。而治水史的主要脉络,则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当时最高科技形态,以工程措施控水用水、除害兴利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的70年,宁夏在延续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治水理念、治水方式、治水路径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在破解工程性缺水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实践,推动宁夏迈入了转型发展、开放治水的新时代。

微信图片_20190927084223.jpg

  古代智慧保护传承弘扬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传承发展黄河文化,宁夏有过“高光时刻”: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8届执行理事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国际灌排委专家向全球宣告,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代表了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

  千百年来,黄河与世界上许多文明大河一样,也有着多变的性情,在造就肥沃土地、丰厚财富和灿烂文明的同时,也带来无尽的灾难和永远的伤痛。

  好在水“随形而化”的特性,使人们治水、控水、用水成为可能。蒙恬、刁雍、郭守敬……在宁夏,历代先贤创造了精妙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刻字水则、封俵轮灌等独特工程技术和灌溉制度,宁夏引黄灌区自此“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从而形成布局合理的灌排渠系、完善的管理制度,推动了宁夏平原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造就了久享千年美誉的“塞北江南”,在历代开疆拓土、护佑中原、文化交融中发挥了战略作用。

  “宁夏古代引黄工程作为在用的活态遗产,不仅属于宁夏,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其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国际灌排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水科院原总工程师高占义谈及宁夏引黄古灌区时说。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自治区正在银川规划建设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力争将遗产公园打造成宁夏文化惠民的重要工程、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文明成果交流的重要殿堂,展现“塞上江南”恒久魅力。

打响新时代黄河保卫战——黄河河道整治石嘴山段。.jpg

  现代治水从单一农业水利到多元水利时代

  61年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是这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自治区成立的一项标志性水利工程,1958年,青铜峡拦河大坝开工建设。

  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间,宁夏引黄灌区各大干渠全部从黄河直接开口引水。“在大坝建成前,一到每年春天引水灌溉前,黄河两岸都是人山人海,为了打坝引水,很多人每天都是一身泥土,但到秋天收成却很有限,毕竟还是靠天吃饭。”曾见证大坝开工的青铜峡市农民罗秀明说。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和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结束了宁夏平原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使宁夏引黄灌区成为灌排通畅、旱涝无虞的稳产、高产商品粮基地。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宁夏为解决中南部地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群众脱贫和人饮问题,先后建设了固海、盐环定、红寺堡、固海扩灌等大型扬水工程,形成了近300万亩的扬黄灌区。通过近年来不断更新改造,这些工程为我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和生态立区战略提供了坚实保障。

  进入新世纪,为破解日益严峻的水瓶颈问题,我区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标志,大力推进以资源水利建设为特征的治水,进一步丰富了治水的内涵外延,推动宁夏由传统单一的农业水利向工业、城市、民生、生态水利的历史转变。

  近年来,水利部门按照自治区实施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要求,把强化水资源支撑作为创新发展的首要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保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加快资源水利、工程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法治水利建设,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响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初步建立起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

  智慧水利“互联网+”拓展治水新空间

  一份巴黎《救国时报》上连载的文章,揭密了1935年10月红军长征期间发生在宁夏西海固的真实故事:“这次宿营,不但没房子住,而且没水喝。过去夜行军,露营和吃不到晚饭是有过的,但连冷水都找不到喝却是第一遭。”文章描述,红军向当地百姓买了几十担土豆,但因饮水太缺,没有清洗就连皮带泥蒸熟,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吃着带泥的土豆,虽然吃得满嘴都是泥,口里都是沙子,但还是格外香甜……

  如今,在当年红军战士吃带泥土豆的村庄,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打开水龙头,自来水都哗哗流出。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县所有的村庄,无线网络将水源、泵站、蓄水池、管网与用户连在一起,实现了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智能化。村民打开手机,扫一扫家门口水表井电杆上的二维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随时用手机交水费。技术的进步也让水费下降了一半,实现了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

  9月10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在彭阳召开,观摩推广宁夏的“互联网+人饮”建设管理经验。

  其实,这只是宁夏智慧水利建设的一个侧面。近年来,宁夏坚持创新驱动,将“智慧水利”定位为创新水治理体系、提升水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深化融合、整合共享,全面推动“互联网+水利”六大行动,积极打造治水新空间、拓展服务新平台。自治区率先建成全区统一的“水慧通”平台,水利数据中心首家迁移到自治区“政务云”,固海、红寺堡、盐环定三大扬水部分泵站实现自动化。

  按照规划,宁夏正在探索实践数字治水新模式,全面加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重点领域水联网改造,力争2020年构建起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水治理平台,大力提升监管效能和智能决策服务水平。

  长河流润、千秋不怠,今日的控水用水方式,正在显现出新时期独有的时代和科技特征。(宁夏日报记者 裴云云 图片由自治区水利厅提供)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姚振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