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36年来,宁夏话剧团“大篷车”行驶百万公里,流动演出超过8000场——
扎根基层,讲好老百姓的故事
2020-07-10 07:21:22   
2020-07-10 07:21:22    来源:宁夏日报

  “肢体语言太过僵硬,没有很好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丰富话剧内容。”7月6日,宁夏话剧团排练厅,尽管已经基本排练成型,但80岁的王志洪仍不断给话剧《小康,你好》“挑刺”。

  《小康,你好》是宁夏话剧团原团长王志洪创作的第20部话剧。从第一部话剧《包产到户》至今,他已经写了70多万字剧本。王志洪坦言,由于身体原因,《小康,你好》很有可能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戏。“从艺50多年来,我见证了文化‘大篷车’一路走来的荣耀与艰辛,我最美好的经历就是伴随话剧这门艺术一起走过,我的故事就在‘大篷车’的车厢里,‘大篷车’既是一个流动舞台,也是文艺创作中‘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王志洪说。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984年至今,宁夏话剧团“大篷车”已更新至第四代。36年来,这辆文化“大篷车”行驶百万公里,流动演出超过8000场,足迹遍及宁夏乡镇,广大群众通过“大篷车”享受到不一样的精神食粮。

  36年,有一股力量将宁夏话剧团的干部职工凝聚在一起。虽居西北一隅,也曾面临地方院团转型期的各种难题:经费紧张、人才流失、剧本缺乏……这些难题,并未阻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

  36年来,从坚守到突围,从突围到创新,支撑话剧团干部职工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在王志洪看来,这种动力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数九寒天,演员们把太阳地、背风处让给观众,让他们暖暖和和地看戏。盛夏酷暑,演员们在太阳地里演,把荫凉地留给观众,让他们凉凉快快地看戏,这些演员中绝大多数是党员。每一次下乡演出,共产党员总是冲锋在前,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只要党员带头示范,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王志洪说。

  在宁夏南部山区,话剧演到哪里,演员们就住到哪里,有时住农民家,有时住车马店。在严重缺水地区,演员们甚至两三天不洗脸。“‘大篷车’跑在崎岖的土路上,尘土呛得人透不过气,戴一个口罩不行,有的演员就戴两个口罩。整个‘大篷车’副驾驶座位置最舒服,颠簸不算太厉害,冬暖夏凉,灰尘也少,但剧团的党员们谁都不去抢那个位置,而是留给普通群众。”王志洪回忆说。

  没有奢华布景,没有高档音响,也没有炫目灯光,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通过苦练“内功”,宁夏话剧团坚持不断打造文艺精品,宁夏文化“大篷车”开始享誉全国,打响了一个响当当的文艺品牌。

  王志洪说:“不管‘大篷车’行驶到哪里,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文艺创作的‘工匠精神’,不畏艰难、实干苦干、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在新时代的逐梦征程上一往无前,宁夏话剧就能永远充满活力。”

  拉着的都是艺术精品

  翻开老照片,宁夏文化“大篷车”的身影依旧清晰。这辆辗转宁夏乡间的“大篷车”车轮不停,在岁月的沉淀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四代‘大篷车’上,广大文艺工作者躬耕其中,精益求精,这是剧团的立团之本,凝聚起他们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宁夏话剧团负责人蒋全洲说。

  定位农村,是文化“大篷车”的一大特征。走向群众文化需求更加强烈的农村、把话剧送到农民家门口,既是人民的要求,也是剧团发展转型的需求。这一方向,也赋予大篷车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内涵。从最初的手推车到后来的卡车、大篷车,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善,宁夏话剧团越走越远,使更多农民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了话剧。

  “走得远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群众爱上话剧,关键还在于演得真。‘大篷车’拉着的都是源于生活的艺术精品,这是我们长期受群众欢迎的根本。”蒋全洲说。

  精品,是打磨出来的。多年来,宁夏文化“大篷车”团队在深入农村演出的同时,也从田间的泥土里汲取了能量,对农村人物生活的演绎更加逼真、动人,在创作中更加接地气、有灵魂。

  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指导思想下,文化“大篷车”在展现时代故事的同时,也逐渐被赋予新的使命:把党的政策更好地宣传到人民心中。于是,一大批反映农村生活变化、社会改革风尚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反映农民转变观念、进城务工改变生活的《铁杆庄稼》,宣传新农合帮扶政策的《乡村医生》,展示我区生态移民群众新生活的《闽宁镇移民之歌》……

  文化“大篷车”拉着的,是一部部苦心打磨、精心演绎的作品,记录着农村的改变和发展,讴歌着时代的进步与伟大。承载这些精品的文化“大篷车”,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保持着为人民服务、不懈探索艺术高峰的厚重底色。

  “大篷车”永远在路上

  “我在新排演的《小康,你好》里饰演村党支部书记吴卫国,他的原型是盐池县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通过饰演这个角色,让我对‘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就是要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宁夏话剧团演员马亮说。

  马亮记得考入宁夏话剧团,第一次随“大篷车”下乡演出时,看着简陋的舞台和道具,“心中的确有些失落,和想象差距挺大”。随着下乡演出场次的不断增加,马亮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这片天地叫作基层、叫作人民。“这些年,我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们是在做一件对的事情。”马亮说。

  在马亮看来,对的事情就是为基层群众送戏剧、送文化,就是将党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普及,就是认认真真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大篷车”驶过了36年的光阴,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如今依旧驶向最基层。在马亮的演出经历中,有位老奶奶拉着他的胳膊不愿松开,只是因为他饰演的角色与她的儿子很像。演出结束后,许多群众久久不愿离去,就是想看看他们卸了妆、换了服装的模样。这些,都让马亮感到无比自豪。

  马亮说,作为青年一代,要将话剧艺术发扬光大,要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实践的精彩是想象不出来的,生活的美好是杜撰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基层一线,在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才能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如今,文化‘大篷车’已不仅仅是宁夏话剧团送戏下乡的缩影,还是宁夏文艺战线深入基层、送戏下乡、服务人民、讴歌时代的一种责任担当,作为宁夏文艺战线的一个品牌,‘大篷车’永远在路上,这种坚守艺术理想、笃定恒心、锲而不舍、默默耕耘的精神也将永不谢幕。”宁夏人民剧院负责人俞海涛说。(记者 王 刚 马 越 张 贺)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