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桃花源里可耕田
——聆听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的脱贫潮音
2020-08-02 07:40:06   
2020-08-02 07:40:06    来源:宁夏日报

  北山之巅,登高远眺,梯田叠翠,绿意纵横。县城方向,路网交织,高楼林立,月亮山与葫芦河相互依偎,青山如黛,碧水盈盈——这是崭新的西吉,是我们未曾见过的视角。

  去往西吉的路上,山路盘旋如蛇。曾经,这座县城也如脚下这条曲折往复的山路一般,蛰伏在贫困的山坳里寂寂无闻,最终努力攀爬、跃上山顶,见证世界的辽阔与非凡。

  西北壮阔。漫山的草木,仿佛一条时光凝滞的绿色的河。无数散落在大山里的村庄,各自深藏着一本厚重的脱贫故事,等待花开的时节说与人听……

  (一)

  今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通报全国仅剩的52个未脱贫县区名单,西吉县名列其中。

  作为宁夏唯一一个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西吉从未收获如此多的关注目光,这些目光里,有期待,有希冀,也有疑虑:曾经的西海固,贫穷是一片凝固的海,全面小康渐行渐近,尚有4340名贫困人口的西吉如何撼动山海?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对西吉县挂牌督战,多次实地调研,要求保持尽锐决战的昂扬斗志,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啃下‘硬骨头’、拔掉‘山中寨’,攻克贫困的最后堡垒,在决胜之年交出合格答卷。

  这片曾经沉淀历史,凝固炽热的红色土地,留下了毛主席夜宿单家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动人画面,也传承着接续奋斗、不断攀登的红色基因。

  怀揣“一个也不能少”的夙愿,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奋进。巍巍六盘,长征时期曾见证过红军战士“万里跃进”的历史雄姿,如今又见证一场西海固人民波澜壮阔的“反贫困”决胜之战!

  (二)

  与西海固的生态治理一样,脱贫工作也传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脉动。

  多年来,关于贫困的“歼灭战”大大小小打了无数场,网格过、梳子梳、细箩筛,山山水水、村村落落已经被一遍又一遍多次细密梳理,面上的贫困问题基本解决,只剩下一些零星遗落的“点”。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落下。”今年年初,西吉县驻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村组干部组成5900人的“访贫问苦”团,全面下沉到237个贫困村、58个非贫困村和8个社区,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一户一户看、一人一人访,一个问题都不放过。”

  干部沉下去,问题筛上来。通过层层过筛子,共收集到17619个具体问题,涉及房的问题、水的问题、路的问题、贷款的问题、就业的问题……        

  问题筛上来,整改跟下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策,措施见人见事,帮扶到人到户。

  整改跟上去,效果显出来。转眼3个多月过去,17619个问题已整改到位、全部清零。

  这两天,火石寨乡石山村村民杨清明家的新房即将竣工,杨清明跟婆姨商量着搬新家。今年3月,村干部在入户排查时发现杨清明家住房不安全。乡上迅速启动申请程序,4月初新房开始动工,70平方米的房子,花费7万元,政府补助1.5万元。

  火石寨乡石山村黄永福妻子常年患病,不能外出务工,村里将他“聘”为保洁员,每月600元的工资。偏城乡高崖村村民田金亮,因孩子患有重病,为了稳定他家的收入,村里将其“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可以拿到1万元的“工资”。

  如同没站稳跟脚的幼苗,刚从贫困中拔出脚跟的群众脱贫基础还不稳固,一场风雨,重归飘摇。针对这些群众的现状,新增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和农村社会化服务岗位,优先向他们倾斜。

  2个月前,将台堡镇明星村党支部书记苏占福和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员上门,给村里的养牛户马海国办贷款,不到一个小时,20万元就到账了。马海国笑着说:“这是自己最富有的一次。”

  之前,最多能贷款5万元,资金有限,放不开手脚,现在对贫困户的贷款政策放宽了,他决定干个“大的”——拿到贷款后,马海国买了7头西门塔尔牛,花掉了11万元,剩余的钱,他计划买进50只小尾寒羊,把羊群扩展到80只以上。

  “这20万元,还起来没啥问题吧?”

  “没嘛哒,肯定能还上。”马海国算了一笔账:贷款期限是3年,现在圈里有16头牛,每年能收入5万元;羊按80头算,一年至少能收入8万元,3年收入39万元,“还贷款没问题,自己还能净赚十来万元”。

  (三)

  黄土高坡,沟壑纵横,几缕尘埃,几棵光枝,摇曳在岁月的轮回里。

  很多年来,龙王坝村都是大山深处的一个穷村子。颠簸的土路,连年的干旱,高山的阻隔,让这个村庄在贫困中挣扎。

  从2013年起,龙王坝村依托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一年后,拿下“全国最美休闲村庄”的招牌,农村变景区、农户变导游、民房变客房,2019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户均增收1.7万元。

  “从前卖货隔座山,现在只要连根线。”红耀乡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熊志忠说。7月21日,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刚刚卖掉库存的20多吨土豆。“新土豆马上就下来了,村里的贮藏窖很快又能填满。”小庄村保持着宁夏马铃薯单产的最高纪录,亩产达6246.9公斤,依靠马铃薯产业,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现在的政策太好了,种地养殖有补助,只要肯干,好光阴一定会有的。”2014年,高崖村村民杨占全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2018年靠养牛脱了贫。一周前,他刚卖了3头牛,收入4.5万元,如今圈里还有大小14头牛,其中3头有孕在身,就快生小牛了。

  从种土豆、养牛羊到乡村游,再到“种、养、产、加、销”全程生态循环产业,如今的西吉,正在改变“土里刨食”的传统发展路径,摆脱从种养环节入手的陈旧模式,转而从加工端、市场端发力,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把农业的出路放在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接二连三”上,把贫困人口附着在产业链条上。

  山涧清澈,屋舍俨然,田畴阡陌,一派夏日的葱茏与奔忙。时光疾行,天地焕然,记忆里“异常贫困、异常难忘”的日子正在远去,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四)

  活了大半辈子的袁宝成没想到,自己大字不识一个,竟然能捧回“脱贫光荣户”的奖牌。

  2019年2月,硝河乡新庄村村民袁宝成到县政府礼堂参加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跟其他村的30多个农民一起接受表彰,袁宝成身披绶带、胸戴红花,从县领导手里接过了烫金的大红奖牌。

  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袁宝成喜滋滋地回了家。半生风雨在这个53岁的农民脸上刻下道道沧桑,那一刻,体验到尊严与荣光的袁宝成,脸上焕发出从未有过的自信光芒。

  2018年12月,袁宝成曾被村上评为脱贫光荣户。现在2个脱贫光荣户的奖牌并排摆放在堂屋最醒目的位置,每天被擦得油光锃亮。袁宝成说:“看到这两张奖牌,内心有一种骄傲,只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努力,一定能脱贫致富。”

  绿浪翻滚的玉米,膘肥背圆的肉牛,挥汗劳作的农民,一个个山梁沟峁里,成千上万个“袁宝成”的命运被改写,家家户户都是脱贫光荣户——

  单北村的养牛大户苏刚,贩了2年牛,开上了50多万元的宝马车;

  红耀乡小庄村的农民权振堂,家里种了40多亩土豆,年收入七八万元,去年首付17万元在银川市西夏区买了一套房子;

  马莲乡张堡塬村贫困户苏志录身患哮喘和心脏病,2年前贷款养牛,从最初的3头到如今的17头,日子慢慢从凄苦中度过。苏志录说:“过去以为穷日子生了根,现在看,穷根也能拔起来。”

  6月21日,西吉县发布剩余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公告,经过自评自验、复查复审,包括张堡塬村在内的100个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内。

  名单上,100个村庄逐一亮相,张武村、杨岔村、白台村、高崖村……一个个村名像极了一起携手奔小康的乡亲们。

  从崎岖山路到柏油马路,道路一点点变化;从土豆杂粮到不愁吃穿,生活一点点变化;从苦不堪言到喜上眉梢,精神一点点变化。2014年,西吉县的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4%,短短5年,数字如同“坐滑梯”一般下降至0.95%。与之相对的,是农民人均收入的一路走高,从2014年的6222元跃升到2019年的10416元,年均增长10.8%。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

  夕阳在葫芦河上缓缓沉落,晚霞漫天,穷日子不再像以前一样跟人玩“捉迷藏”,而是与昨日的夕阳一道沉入河底。

  贫困,再见,再也不见!(记者 李东梅 李卫东)

【编辑】:樊玲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