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回家! 系境外买家无偿捐赠
2018-12-12 18:31:35   
2018-12-12 18:31:35    来源:新华网

漫画:积极变化新华社发徐骏作

  于今年4月被英国一拍卖机构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近日重回祖国怀抱。12月11日,这件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仪式,雒树刚为青铜“虎鎣”揭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交接划拨文物清册。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刘玉珠在入藏仪式上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青铜“虎鎣”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王春法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博物馆将于青铜“虎鎣”入藏后,妥善保管、做好展陈,深入研究,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12月11日在入藏仪式现场拍摄的青铜“虎鎣”。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充满戏剧性“逆转”的归途

  青铜“虎鎣”搭乘飞机回到故土,从伦敦希斯罗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空中距离8100多公里,航程约10小时。但这条归家之路,真正却是一波三折,一走就是百余年。

  今年3月,青铜“虎鎣”的图片出现在英国一拍卖机构的网站上,它将于4月11日被拍卖的消息,吸引了各方关注目光。

  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展信息收集、鉴定研究,在基本确认青铜“虎鎣”为圆明园流失文物后,数次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英国相关拍卖机构,希望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

  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机构执意拍卖流失文物的行为,表示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

  随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表示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4月11日,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

  “逆转”出现在4月底,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实物鉴定。包括科技检测在内的鉴定结果均显示,青铜“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当日,文物交接确认书顺利签署。

  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眼中,青铜“虎鎣”的回归,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12月11日在入藏仪式现场拍摄的青铜“虎鎣”。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还有多少“虎鎣”流离失所?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50多年前,法国文豪雨果这样描写圆明园的悲剧:“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

  圆明园被洗劫,是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中,大批文物苦难命运的缩影。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的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件中国文物,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

  对承载灿烂文明的文物来说,回到它们的诞生之地是最好的归宿。

  《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这是目前关于流失文物返还领域的两大国际公约。在实际操作中,前者缺乏强有力的履约监督机制,后者则缔约成员国数量有限,结构失衡,大部分主要文物进口国尚未签署该公约。

  而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拍卖公司利用中国买家的民族情结来进行商业炒作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中国流失文物”成了一个极有市场号召力的标签,致使价格节节攀升,也对民族情感造成了“二次伤害”。

12月11日拍摄的青铜“虎鎣”。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海外流失文物归家“路在何方”?

  与这些文物相比,青铜“虎鎣”无疑是个“幸运儿”。在它归来的身影背后,是一个国家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同时,国家文物局还上线了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为追缴被盗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据。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加深,民间力量开始在流失文物的追索中发挥作用。福建省大田县阳春村村民近年来还拿起法律武器,向荷兰收藏家跨国追索被盗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

  但毫无疑问的是,流失文物的追索依然任重道远。

  “今后,我们将本着合作、开放的态度,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统筹引导收藏机构、协会组织、媒体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力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更加主动有序开展,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刘玉珠说。

青铜“虎鎣”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虎鎣”简论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失。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盖内铸铭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书。可能是共字,与共字通常作、形较异。器自名为“鎣”,是盉的一种别称。“共”作为器名的修饰语,尚属首见。共是供的初文,《广雅·释诂二》:“供,进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广韵·锺韵》:“供,奉也。”“供鎣”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

  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布局合理。流根处、外底有补铸遗迹,器身也可观察到合范处。盖上钮环与鋬钮形制不同,可能系使用时残损后补接所致。

  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铜、锡、铅比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排除了锌铜合金的可能。

  关于“虎鎣”这一世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依据充分,科学合理。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李涛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