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外界 -> 光明日报看宁夏
宁夏红寺堡移民党军社:“年年都有新变化,人越活越有盼头”
2021-04-14 10:46:51   
2021-04-14 10:46:51    来源:光明日报

QQ图片20210414110324.png

  “都说移民的好日子分三步走:搬迁、脱贫、致富。前两步我已经实现了,最后关键的一步,咱凭本事干,肯定没问题。”4月13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村民党军社一边打理着院里的菜地,一边打算着未来。

  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宁夏南部山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宁夏开始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在亘古荒原的红寺堡建起了扬黄灌溉工程,将黄河水提升300米,陆续搬迁安置了23万多人。家住固原市隆德县神林乡岳村二组的党军社便是“慕水而来”的其中一个。

  1998年11月,听说红寺堡通了黄河水,半信半疑的党军社翻山越岭到红寺堡打探情况。尝到黄河水、看到黄河浇灌的糜谷长势后,他下定决心准备搬迁。党军社雇了一辆拉货车,叫了几个泥瓦工,到不毛之地的红寺堡盖房子,成为荒原上的第一代移民。

  “这一搬,就再也没有回头。这些年,不管是种地还是打工,我一刻也没闲过,这地方能活人呢。苦是吃下了,但好日子也来了。”党军社说。

  刚搬来时,党军社和很多移民一样,不会种水浇地,只能看着黄河水从刚修好的渠道“哗哗”流到跟前。庄稼苗有的淹死了,有的干死了,第一年亩产只有400斤。经过多年摸索,如今他们已经娴熟地掌握了“御水术”,去年9亩地收入近3万元。柴胡、党参、黄芪这些长在老家六盘山区的中药材,也被党军社“搬”到了红寺堡。行情好的时候,他还收购中药材转手卖。

  从搬出大山到脱贫摘帽,红寺堡第一代移民用了20多年。20多年间,党军社的日子在变。他的老家隆德县是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当地人重视教育。即使自己初中没念到头,党军社依然横下一条心,供大儿子读完大学。二儿子虽没有念大学,也通过就近稳定务工盖起新房、成了家。如今,搬迁之初盖的两间房子已经迭代升级,水泥砖墙替代了“风滚草”扎起的篱笆小院,一亩半的院子里,果林和菜园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20多年间,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红寺堡已经从当初移民搬迁时的8个试点村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23万移民告别了绝对贫困。经过一代代移民的植树造林,漫天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半干旱荒漠上的绿岛。黄花菜、葡萄酒、枸杞、牧草等特色产业,已经成为移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今年是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期间,红寺堡将重点解决移民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努力打造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易地搬迁就业创业致富高地、移民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典范、生态移民人居环境改善样板。

  红寺堡的蒸蒸日上,也给59岁的党军社鼓足了劲儿。“日子年年都有新变化,人越活越有盼头。我觉得自己还年轻着呢,还要看着儿子过得更红火、孙子都能念大学。”党军社说。(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王建宏)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杜爱虹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