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外界 -> 新华社看宁夏
水润旱塬焕新生—宁夏同心引“水”兴产助脱贫
2020-05-16 09:31:47   
2020-05-16 09:31:4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5月15日电(记者 马丽娟 贾浩成 杨植森)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这里十年九旱,缺水是造成千年贫困的根源。随着扬黄工程为同心注入“生命水脉”,黄河甜水流入千家万户,也为这片干涸的土地带来生机。如今,因水而兴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闽宁协作的“东风”更添澎湃动力,同心县正鼓帆踏浪,向着为群众创造新的幸福生活迈进!

  扬来甜水润民心

  在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贫困户杨彦贵看着自来水龙头里淌出清澈的水,咧开嘴高兴地说:“啥时候拧开水龙头都有水,吃水再不愁了!”

  三年前杨彦贵一家还在为喝一口水而挣扎。那时他们住在山上的几孔土窑里,“吃水全靠天,旱年不下雨就雇车到镇上拉水,土路陡得不敢走,拉一桶水100元,路费就得80元,种地打工挣的钱都买水了。”他说。

  这是一片雨水“绕着走”的地方,年均降水量只有25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300多毫米,干旱是几代同心人共同的记忆。多年来,很多村民搬下山谋生路,杨彦贵和村里其他几十户人还过着“脚下没有路,眼中没有绿,屋里不生火,柜中无细粮”的生活。

  干旱缺水造成千年贫困,破解水困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道。上世纪70年代起,固海、红寺堡、盐环定等几大扬黄工程相继施工,奔涌的黄河水开始滋润同心这片干涸已久的土地。

  随着一座座水库点缀旱塬,一根根水管翻山越岭,同心县东、中、西三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日益完善,覆盖全县12个乡镇142个行政村,34.82万农村人口实现了安全饮水,全县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99.7%,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

  这是5月14日拍摄的预旺镇贺家塬村村景。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2017年6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杨彦贵和周边村子里200多户人一起搬进了地势更平坦的“新贺家塬”。全村通了硬化路,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杨彦贵养了50多只羊,还种了50亩高粱专门用来扎笤帚,去年家庭收入9万元!“我想都没想过这样的好日子!”他说。

  同心县还有700多户因各种原因没能搬迁下山,他们大多居住分散、自来水不能入户,饮水工程建设成本过高,对此同心县创新采取“集雨场+水窖+潜水泵+净化器”的方式,解决这些人的饮水难题。

  田老庄乡套塘村“幸福院”村民杨登明用净水器接水饮用。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田老庄乡套塘村的“幸福院”里住着13位老人,每家每户都安有净水器。乡上定期有人送水存到院子的水窖里,由水泵加压抽水,再通过净水器过滤,他们就能喝到水质达标的安全水。“以前沟里刮的苦咸水牲口都不喝,越喝越渴,一口黄牙,现在的水喝到嘴里舒服得很!”套塘村70岁的杨登明说。

  随着马家塘水库等4座脱贫攻坚水源工程、韦州水库等7座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等相继建成,同心县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同心人民彻底告别饮用苦水、窖水,靠天吃饭的历史,老百姓从内心喊出“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产业活水惠民生

  走进同心县下马关镇窖坑子村2000亩芦笋种植基地,只见脆嫩的笋尖钻出土壤,一排排滴灌带为芦笋精准补水,工人们正熟练地切割,一周后这些芦笋将销往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地。

  谁能相信西北这么干旱的地方能种出鲜芦笋?“这块土地种什么都不易成活,但只要有水,一旦种成,农作物品质非常高。”宁夏驰马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江说,下马关镇地处扬黄灌区,这里日照足、温差大、沙地病虫害少,种出来的芦笋口感很好,很受市场欢迎。

  4月27日,同心县下马关镇窖坑子村村民在收割芦笋。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下马关镇是同心县“十一五”县内生态移民的主要迁入区,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超过6万人。培育和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成为摆在下马关镇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的一道“课题”。

  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占平说,按照同心县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部署,下马关镇立足自身土地面积大、土壤松软且富含硒元素的优势,在深入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将目光瞄准市场前景广阔的芦笋。

  2017年,下马关镇在窖坑子村建成芦笋无公害种植基地,第二年又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的分拣、冷冻车间,加工标准笋产品。如今芦笋亩产效益高达8000元,带动周边300多名贫困户务工,人均增收1.5万元,小小芦笋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拓路”产业。

  4月27日,同心县下马关镇窖坑子村村民展示刚收割的芦笋。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近年来,同心县以产业为“核”,围绕有机枸杞、草畜、中药材、圆枣等“4+X”产业体系,引导群众发展更有“钱”景的产业。截至目前已打造16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培育31家扶贫龙头企业、637家专业合作社和198家家庭农场,带动7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引来黄河之水,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一些产业从弱到强,一些产业“无中生有”,产业成为同心县群众脱贫增收的源头活水,增强了“造血”动能,趟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闽宁“同心”共战贫

  枸杞、八宝茶、小杂粮......同心县“大美同心”消费扶贫电商平台展销中心,各类农特产品包装精美。这个去年11月新成立的电商平台,已引进同心县30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入驻,累计接到了6万余笔订单。

  优质农产品如何卖出去?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农村物流等基础设施薄弱,好的农产品没销路,老百姓得不到更多实惠。”来三斤(同心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峰说。

  来自2000多公里外的福建省吹来了“东风”,助推同心县搭上了农村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的“高速列车”。去年厦门“来三斤”电商平台在同心县成立分公司,搭建“大美同心”消费扶贫平台,同心县185款名优农旅特色产品上架,聚集效应正在显现。

  5月14日,工作人员在同心县名优特产展示展销中心内整理商品。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摄

  “我们最终要做的,就是把互联网带进农村,把农村带进互联网,让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马晓峰说,公司还建设了“县-乡-村”三级服务门店模式,构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运营模式,目前已辐射10个乡镇38个村。

  在电商平台成立前,福建援宁同心工作组还引进公司在以福建泉州、湖北武汉为主的南方地区设立100-150家牛羊肉销售窗口,推广同心牛羊肉,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旅游集散中心还开设了宁夏同心县土特产营销中心和土特产馆。去年通过闽宁协作渠道,共帮助同心县销售牛羊、生态鸡、同心圆枣等农特产2500万元。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挂职同心县委常委、副县长郑永璘说,福建援宁同心工作组坚持将“推进产业发展”和“加强深度合作”作为落实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的主要抓手,在转变帮扶思路、创新帮扶举措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发挥闽宁协作渠道优势,创新“消费扶贫”帮扶模式。“有了‘大美同心’平台,今年我们要帮助销售同心农特产品2亿元。”郑永璘说。

  这是5月14日拍摄的同心县名优特产展示展销中心内的土特产商品。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摄

  近年来,闽宁帮扶同心累计实施项目62个,落实帮扶资金1.16亿元,12个乡镇、16个贫困村与永春县乡镇村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一个个项目落地,一栋栋扶贫车间建起,闽宁对口帮扶的效果逐渐显现,发展后劲强劲。

  闽宁协作筑巢引凤,越来越多人才“活水”涌入乡村。28岁的返乡大学生马彦伏在“大美同心”负责网络运营,2015年他和几个小伙伴从北京回到宁夏创业,但因缺乏资金失败。“大美同心”成立后,心灰意冷的他们重燃梦想:“这个机会不可错过,乡村电商刚刚起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想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编辑】:樊玲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