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宁夏了不起!国际研修班学员点赞宁夏治沙成就
2019-12-10 23:38:08   
2019-12-10 23:38:08    来源:宁夏新闻网

  “看了白芨滩的治沙成果非常震撼,宁夏治沙人真是了不起,我要把白芨滩先进的治沙技术和经验带回国,它对非洲荒漠治理具有借鉴意义。”12月9日,正在参加2019年宁夏荒漠化防治技术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非洲学员,南非罗德大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特邀专家詹姆斯·甘比扎教授在参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成果时激动地说。

  当天,来自荷兰、津巴布韦、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的21名国际学员顶着凛冽的寒风,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学习宁夏荒漠化防治经验。

IMG_9682.JPG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午10时许,记者随同研修班学员乘车抵达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眼望去,昔日连绵起伏的沙丘已被成片的灌木丛所覆盖,柠条、花棒、沙柳等沙生植物点缀其中,随风摇曳。当学员们得知这片方圆100多万亩的地方过去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时,禁不住发出由衷地赞叹。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记录。  

IMG_9694.JPG

学员仔细查看沙生植物生长情况。

IMG_9720.JPG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右四)向大家介绍治沙技术。

IMG_9729.JPG

 草方格上生长的灌木。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以东毛乌素沙地边缘,距离黄河约5公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的东大门。60多年来,三代白芨滩人艰苦奋战,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这条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沙漠的南移和西扩,保护着引黄灌溉区的万顷良田,也逼退沙漠20余公里,实现了真正的“人进沙退”,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

  在治沙技术上,白芨滩人因地制宜、因水施策,采取草方格固沙、三季治沙造林的综合措施,探索出“1+4精准技术”,即草方格固定流沙、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互为补充,主抓雨季造林,注重灌草结合、树种间合理搭配,沙丘丘顶撒播草籽,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柠条、花棒、沙拐枣等耐旱灌木,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在年降雨量只有160毫米左右条件下,当年成活率达到75%以上,三年植被盖度达到45%以上。

IMG_9762.JPG

学员拍摄沙生植物。

IMG_9767.JPG

学员将考察情况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区边缘有水的地方,白芨滩人采取滴管节水技术,营造乔灌混交林,种植沙地经济林,发展沙产业。通过多年探索,构建了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被国务院确定为促进宁夏经济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站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丘上,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从地上拿起一块“沙结皮”自豪地说:“这块‘沙结皮’来之不易,它是我们几代治沙人汗水的结晶,有了它,就可以帮助荒漠完成自然修复。”据介绍,草方格使用的麦草腐化后,能够形成“沙结皮”,“沙结皮”不仅可以固沙,还可以保护荒漠生态。但“沙结皮”自然形成需要20年的时间。

IMG_9735.JPG

“沙结皮”。

IMG_9737.JPG

王兴东向学员们介绍“沙结皮”的功能。

  听完王兴东的介绍,来自马来西亚农业部土壤资源管理处的农业官员郑凌雄感慨地说:“一块小小的‘沙结皮’,可以折射出几代治沙人的辛苦付出,我们一定要爱护好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因为一旦退化了,想要修复它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IMG_9793.JPG

参观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

  随后,大家走进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通过参观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亲眼见证了白芨滩人以林养林,以林促林,在沙中淘金的沙区经济模式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防沙治沙史。

IMG_9776.JPG

学员在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拍照留念。

IMG_9833.JPG

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

  当天下午,大家还兴致勃勃地来到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基地,与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人民楷模”王有德面对面,了解宁夏沙漠化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工作开展情况。

  王有德首先带领大家走进荒滩上建起的8栋日光温室。虽然室外寒气袭人,但温室里暖意融融,隐藏在绿叶下的吊瓜长势喜人。“按我们的测算,每栋大棚每年至少能够带来5.8万元的收益。”王有德说。

IMG_9893.JPG

参观荒滩上建起的日光温室。

  王有德在白芨滩防沙林场工作期间,治沙播绿,兴场富民,累计完成治沙造林45万亩,控制流沙面积58万亩,建设沙地果园4000多亩,兴办5个多种经营公司,建立1000余亩苗木花卉培育中心,对外承揽100多处绿化工程,创收上亿元,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和“内改经营机制、外拓生存空间,靠创新求发展”的发展之路,实现了沙漠绿、职工富、场子活的目标。

IMG_9930.JPG

考察马鞍山基地生态治理情况。

  位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东侧的马鞍山基地,在五年前还是一片荒漠,因为滥采滥挖造成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对周边生态安全造成威胁。2014年王有德退休后,发起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马鞍山附近方圆1万多亩荒地被无偿提供给基金会,开展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基金会采取社会公益募捐和争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方式,获得了建设资金,开展了开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沟壑填埋等工程建设,每年以上千亩的速度绿化沙漠。目前已经完成生态修复面积7000余亩,其中,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多亩、采摘园1000余亩、社会募捐生态公益林2000多亩,栽植各种树木100多万株。

  王有德说:“马鞍山基地的做法其实是对白芨滩治沙经验的复制和提升。”

  退而不休再创业,王有德又一次书写了变荒地为绿洲的传奇。

  下午5时30分,一天的考察学习即将结束,夕阳将山坡上一片油松林染成红色。学员们意犹未尽,纷纷围着王有德问这问那,并与中国“治沙英雄”合影留念。

IMG_9669.JPG

宁夏仁存渡护岸林场杨树试验示范林。

IMG_9849.JPG

参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制油项目。

  当天,学员们还走进宁夏仁存渡护岸林场,考察了林木良种繁育、优新品种引进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情况,并参观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制油项目。

  据了解,本次研修班期间,还将安排学员前往中卫和盐池,考察“五带一体”的“沙坡头治沙模式”和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点观测研究站。(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文/图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邵志权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