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初冬时节。
坐标: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枣泉煤矿。
外面已是寒风凛冽。而在深度近800米的井下,红色工作服、长靴、厚手套、安全帽、毛巾、口罩,腰带上插着矿灯电池、自救器——全副武装的记者已是汗流浃背。
在梁元元看来,穿戴这些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要求配发的装备,已经是每天下井作业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生产安全,每个人都要从第一道关口做起,不能心存一丝侥幸。”
下井前,梁元元最后一次整理装备。
11月27日上午,记者前往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枣泉煤矿采访,得知消息后,刚刚上完夜班从井下上来的综掘三队副队长梁元元,坚持要陪同记者再次下井。简单洗漱后,他换上一套干净的矿工服,然后带上已经全副武装的记者登上了下井的专用汽车。
一路沿着斜坡巷道下行,借着汽车的灯光,只能容纳一辆汽车行驶的130203机巷两边,源源不断向巷道输送新鲜空气的粗大通风管、载着矿渣的皮带运输机、巷道旁堆放整齐的施工器材,不时进入视线,又不断消失在黑暗中。
一路上,偶尔会遇到上行的汽车,简单的灯语交流后主动停靠在应急避险硐室给对方让行。大约20多分钟后,我们到达掘进工作面。身材清瘦的梁元元跳下车子,向一段已经掘进成型的巷道快步走去。

队员正在对工作面进行支护,梁元元检查并纠正作业中的问题。
此时,矿工们正在对巷道实施加固,机器的轰鸣声,锹、镐碰撞石头的声音,煤矸石落下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昏暗闷热的工作面上,矿工们黑黢黢的脸上满是汗水,眼角、嘴角沾满了煤灰,早已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湿巴巴地贴在身上。
梁元元一个箭步跨上煤堆,用力拽拽锚杆,仔细查看钢桁架、锚索、锚杆是否坚固。一脸煤灰的当班质量验收员凑过来大声报告说:“今天的掘进尺寸略有出入。”梁元元听后变得严厉起来,他立刻大声召集当班队员,要求他们上报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平时大家工作是很辛苦,但是人命关天,能多解决一个小问题,就能让大家多了一份安全保障。”梁元元说。
虽然严厉起来的梁元元让大家发怵,但私下里,他是队员们崇拜的技术“大拿”。面对在掘进施工中出现的难题和困难,看似文弱的梁元元用和别人不一样的干劲和巧劲,提出了不少“金点子”:针对大倾角工作面开切眼,他提出了加工制作“点耙子”;大巷淋水严重,他建议悬挂“引水篷布”;综掘设备被水淹没,他使用“枕木撑底”;遇到泥岩巷道掘进困难时,他又提出加工“适度锚索、钻杆”。
2005年,以农民工身份进入枣泉煤矿综掘队从事掘进工作的梁元元,从来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作为枣泉煤矿目前唯一拥有“巷道掘砌技师”和“综掘司机高级技师”的“双技师证”工人,先后夺得2009年神华集团综掘司机技能大赛第一名、中央企业“岗位能手”、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佳班组长”“金牌工人”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一项项颇具含金量的荣誉,是他一路打拼的见证。
综掘二队队长虎文广和梁元元同一年进入枣泉煤矿。在他眼里,梁元元务实、好学、较真,乐于助人。“太能吃苦了,不管是工作还是技能学习,他都比别人想得多、干得多,学到新技术了,就想着和大家分享,一点儿不藏私。”

梁元元查看巷道检查记录表。
曾经,煤矿工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常年工作在漆黑的地层深处,随时可能遭遇水、火、瓦斯、顶板、粉尘“五大自然灾害”危险。
如今,枣泉煤矿在国内煤炭行业首家研发并全面推广应用手机APP,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将各系统的图纸、技术参数、标准、岗位流程等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技术文档整合到一个平台,为各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最大便利。井下的矿工人数、各类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和井下各类安全环境参数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

结束了当班作业,梁元元前往枣泉煤矿职工生活区,准备洗洗身上的粉尘。
在梁元元眼中,枣泉煤矿已经逐渐向智能化发展。从一个农民工到“煤海骄子”,走过一路艰辛,走出一路辉煌,他把这些归功于自己的机遇好,“现在煤矿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更新太快了,不学都不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超越,才能更好地适应矿上的工作。”
从井下上来的梁元元,满身煤黑,满面煤尘,阳光恣意地洒落在身上。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和同伴们舍弃了许多亮丽光鲜,在这与常人隔绝的另一个世界,在飞舞的煤尘和隆隆的机器轰鸣中,用青春和汗水照亮世界。

和同事吃饭的时间,是梁元元少有的放松时刻。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