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8 ->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视频报道集锦 -> 大型政论片《家园》
第一集:《风生水起》
2018-09-26 14:04:42   来源:央视网

 

第一集:《风生水起》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从这里出发,向东行进43公里,一片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工业基地,矗立在广袤的戈壁滩上。

  这里是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

  历史前行的航道上,总有一些共同遵循的信念,犹如灯塔,指引着方向。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真理,是中华民族实干精神在新时代的历史性呈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必须的新航标,也是党中央对宁夏680万各族人民的深切嘱托。

1.jpg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这里落地生根。宁夏翻开了一部充满豪情、气象万千的创业发展史。

  在一个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如何谋进步、求发展?如何坚持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宁夏回族自治区始终在思考,不懈在探索。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的宁夏,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用创新驱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强基础、谋长远;用创新力量,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用创新动能,激发各族人民奋斗精神,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在宁夏的山河大地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方面。今天,一个只争朝夕、开拓奋进的崭新宁夏,正在走来。

  宁东 神华宁煤煤制油项目

3d2fdcc06592ce6dc9233e362b3382b4.jpg

  (纪实)

  今晚,黄斌负责带班。每隔几个小时,他都要和同事们巡检一次。占地2000多公顷的厂区里,许多装置设备都是行业里的世界第一。穿行在交错纵横的管道仪表中间,犹如走进了一个高端化工装备的奥运会场。

2.jpg

  黄斌和同事巡查现场

  黄斌所在的神华宁煤煤制油项目,是目前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工程。每年,它可以把2000万吨煤炭转化成405万吨清澈透亮的合成油品。

  煤炭,是宁夏一笔宝贵的财富。6.6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煤炭储量高达273亿吨,煤炭占能源比重超过90%。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初期,煤炭曾是宁夏建立现代工业的起点。但六十年过去了,如何改变多年来“靠煤吃煤、挖煤卖煤”的单一产业格局?这是宁夏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2003年开始,宁夏启动了宁东国家大型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作为中国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这里已经形成火电装机容量1325万千瓦,每年外送电力规模达到1200万千瓦。

  作为宁夏煤炭工业的“长子”,神华宁煤集团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产业创新之路,让煤炭“由黑变白”、“由粗到精”。

3.jpg

  (采访)神华宁煤总经理 严永胜

  具体讲应该是从2004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之路,选择了煤炭向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转移。

  从煤到油的转变,是一场企业转型升级的化学反应,对国家来说,则是对能源战略的重大考量。

4.jpg

  (采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顾宗勤

  宁东它主要是给全国提供了一个范例,如何将煤炭清洁利用。再一个为我国能源安全创出了一条新路,保证我们能源自给率,这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说它给我们走出了一条新路。

  中国的能源结构,富煤、贫油,68.8%的原油需要进口。神华宁煤集团承载着保障能源战略安全的国家重任,也承担着为我国能源装备提供技术战略储备的产业使命。然而,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处处受制于人。

  煤粉加压气化炉系统,是黄斌每次巡查的重点对象。从煤到油的超级转化链条上,这里是关键中的关键。2010年,神华宁煤花重金从德国进口了气化炉装置。结果这些德国设备的胃,根本无法消化中国的煤。

5.jpg

  (采访)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分公司总工程师 黄斌

  从投料几秒钟就可以跳车保护,最长运行两小时,这两小时实际上也是惊心动魄的两小时。

  项目停工一天,损失就高达200万元。可德国工程师却强硬地拒绝了技术调整方案。一次次挫折和失败表明,创新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之后两年多时间,黄斌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对煤粉气化炉装置动了一台全身手术,关键技术和工艺革新5000多次,那也是黄斌最艰难的日子。

6.jpg

  (采访)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分公司总工程师 黄斌

  没有回过办公室,搭的一个临时帐篷,也是在那每天四五个小时、五六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砥砺前行的宁夏人更懂得,唯有苦干加实干,才能主导创新的命运。2016年10月,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粉气化炉试车成功,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神宁炉。

  2016年12月,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正式投产。这里攻关完成了37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研发任务,突破了煤粉加压气化、费托合成、大型空分成套设备等三大全球尖端技术,国产化率达到98.5%,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创造的巨大力量。

7.jpg

  (采访) 神华宁煤总经理 严永胜

  目前来讲我们宁煤集团煤炭产能的52%已经转化为煤化工产业。那么通过产业的转型我们煤炭的升值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已经是原来煤炭产值的5倍以上。

  (纪实)

8.jpg

  黄斌和技术团队,仍然在继续寻找最优化的工艺和技术。这个世界级煤制油工程已经平稳运行了近两年。以煤制油项目为核心,一个技术领先、行业领军、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现代煤化工基地,崛起在中国西部。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还诞生出世界第一台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空冷电站、世界第一个正负66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世界第一套焦煤气化制烯烃装置。从煤炭,到煤电,再到煤化工,今天,宁东继续向着更高端的精细化工领域挺进,为中国煤炭产业闯出发展的新路。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它最核心的命题。“三线”建设时期,宁夏迅速完成了从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转移。进入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时期,宁夏初步建立起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工农业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更成为宁夏最鲜明的特征,驱动着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的一项项变革。

  (转场)

9.jpg

  吴忠仪表股份公司的车间里,来自美国的工程师斯汀克,正在测试最新研制的A2000型轴流式控制阀。

10.jpg

  (采访)斯汀克

  这是目前我们在吴忠仪表做一个16寸900磅的轴向防喘振阀门的测试。这个阀门,是替代进口的一个阀门。这个阀门由弹簧和气体来控制开关,全行程可以达到两秒,现在你们可以看一下,我们的阀门运作过程。

  这个控制阀未来将承受极高的气压,开启误差却不能超过1秒钟。这对加工精度提出了严苛要求,阀体上的细长孔,每个偏差必须控制在0.02毫米之内。这是对设计和生产能力的极限挑战。

11.jpg

  (采访)吴忠仪表总工程师常占东

  我们要实现高精度调节和快速打开,高精度调节所有的传统之间加工精度、表面硬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要实现无缝的传动,要设计这种高精度齿条难度,对加工工艺比较高。

  吴忠仪表诞生在上海,1965年三线建设时期,搬迁到宁夏。尽管当时宁夏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吴忠仪表却凭着对技术研发的专注,创造出许多阀门产品的中国第一,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20%。

  然而,十年前,由于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吴忠仪表一度陷入困境,产品份额急剧萎缩,濒临倒闭,两百多名技术人员走得只剩十个人。

12.jpg

  (采访) 马玉山 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当时因为工资低,社保长期欠交,我们技术人员想买房,也没有资格通过住房公积金来贷款,因为你交的住房公积金不足一万块钱,没有贷款的资格,所以这种情况下,企业又处于非常困难时期,我们当时痛定思痛,决定还是要通过创新来改变企业的命运。

  马玉山就是在那时临危受命,率领吴忠仪表开始一场绝地重生的努力。痛定思痛之后,吴忠仪表聚焦技术和管理创新,引进消化国际尖端的阀门生产技术,在新材料、表面硬化处理、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13.jpg     

  (采访)马玉山 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重新开发了能够和国内外同行业竞争的产品技术水平,你比如过去我们的产品在泄露等级,只能做到两级泄露量,我们通过创新,产品泄露等级能达到四级到五级这样一个水平,就达到了国际水平,我们在市场竞争当中也就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

  唯有创新,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吴忠仪表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专攻传统石油化工、煤化工、长途管线、油气储运等领域,打破了日本、欧洲高端阀门对市场的垄断。

  (纪实) 

14.jpg

  马玉山:这台阀的相关实验测试都做完了吗?

  技术人员:这台阀到现在为止,整体的出厂实验中包括我们的流量特性、打压和快速响应时间和调节精准,全部都测了。所有的指标,我也是经过了中石油组织的专家进行了鉴定,进行了验收。

  A2000型轴流式控制阀顺利通过了测试,它将全面取代进口产品,用于中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西气东输”工程主管道上,确保每年数百亿立方米天然气,稳定供应中国东部地区。吴忠仪表自主研发的控制阀产品,还远销伊朗、印度、巴西、南非、韩国、日本、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这家败而不馁的企业,因为创新,重新成为了行业龙头。

15.jpg

  (采访)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我们通过持续研发,持续创新,我们会研制出更多的能够应用于我国石油化工长输管线、核电、以及煤化工、石油平台上这些高端控制阀,我们会做出我们吴忠仪表作为领军企业应有的贡献。

  创新驱动战略,改变着企业命运,也改变了宁夏的经济格局,现代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不断为宁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添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出一条条产业通路。创新浪潮,在宁夏大地上奔涌,赋予这片土地新的生命活力。

  (转场)

  (纪实)宁夏共享装备集团

16.jpg

  巨大的车间里,自动搬运机器人高速运行。智能制造,代表着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全封闭的3D工业打印机,集中了上万个直径5微米的喷口,15个小时后,一个精确到毫米的砂模渐渐成形。这里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真正将“3D打印”实现产业化的工厂。

  共享装备集团,创建于1966年。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制造业企业,保留了一个建厂时的老铸造车间,机器的轰鸣、火红的铁水、飞扬的粉尘,与半个世纪前没有什么两样。

  中国是世界第一铸造大国,集中了全球一半的产能,但规模大并不代表着竞争力强。

17.jpg

  (采访)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彭凡 

  这个传统的砂型铸造,生产效率低、劳动环境差、废品率高,所以我们不转型的话,基本上我们就走在一条死路上了

  高能耗、高污染、重体力劳动的生产方式,在不断提醒着人们,传统制造业亟需一场变革。2011年,共享装备肩负起使命,第一次将最先进的工业3D打印技术,引入到铸造行业中。

18.jpg

  (采访)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彭凡 

  我们开展这个铸造3D打印研发和创新,其实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和发展,通过铸造3D打印、机器人这些创新技术,和我们当前的绿色智能铸造技术相结合、相融合,可以推动整个传统铸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这是一条必由之路。经过四年不断探索,2015年7月,共享装备公司自主生产研发的亚洲第一台大型“3D打印”设备调试成功。突破12项关键技术,获得132项专利,原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一年之后,世界第一条“3D打印”自动化生产线投入运行。

19.jpg

  (采访)王军伟 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3D打印给传统铸造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与传统的铸造方式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产品精度的提升和生产周期的缩短。

  气缸盖,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以前一套气缸盖铸造模具,需要先生产出20个独立部件,即使一个有十几年经验的老技工,也得忙活五个月。在3D打印机上,同样的产品,不到一天就能完成,次品率从之前的50%下降到不到2%。

20.jpg

  老铸造车间里,手工制模的声音仍在回响。这里曾经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但或许不久之后,这些刻下了宁夏成长印记的厂房机器,将默默消失,全新的智能制造将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从“傻大黑粗”,到“专精特新”,被改变的,不止是生产方式,更是宁夏破解生态脆弱、发展不足等现实矛盾的钥匙。改变对低效资源、低端产能的依赖,建立与新时代要求相匹配的产业结构,这也意味着对传统边界的超越,对自我极限的挑战。

  (转场)

  (纪实)

21.jpg

  很多人认识宁夏,都从小小的枸杞开始。超过600多年的种植历史,让宁夏枸杞享誉全国。但过去缺乏科学和规范的种植生产方式,也导致枸杞品种杂乱、品质良莠不齐。

1.jpg

  (采访)曹有龙 国家枸杞技术研究中心博士 研究员

  小时候跟着父母到地里干活,摘枸杞给人的感觉非常爽,能把枸杞果实拿下来吃,口感有的甜,有的苦,(品种)有的高,有的小(矮),还有的长、有的圆,现在回过头来去看,那时候枸杞品种相当的乱,栽培方面的技术非常不过关。

  曹有龙,就出生在枸杞之乡—宁夏中宁。吃着枸杞长大的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瞄准了枸杞。在他看来,做强枸杞产业,擦亮宁夏这张红色名片,科技创新要走在前面。

  “宁杞7号”果粒大、产量高,这是曹有龙带领团队用三年多时间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可是,在推广的时候却遭到了冷落。

2.jpg

  (采访)曹有龙 国家枸杞技术研究中心博士 研究员

  我们种枸杞的老把式老前辈非常多,给他说了他都不相信,他认为你这个小年轻你能干点什么,我都干了一辈子枸杞了,你还在我跟前想干什么。

  即使是传统优势产业,如果不能持续创新,也会失去发展动能。郝向峰同样在思考着宁夏枸杞产业的未来。

3.jpg

  (采访) 郝向峰 企业负责人

  种植的标准没有,加工的标准没有,我们宁夏枸杞多年以前基本上产品的质量标准低,所以好产品卖不上一个好价钱,导致我们整个宁夏枸杞产业在几年前基本上是发展速度很慢。

  创新,并不总是站在风口。有时候,它也意味着顶住现实的压力,逆风而行。为了让“宁杞7号”尽快被农户认可,曹有龙找到自己种枸杞的哥哥,希望能种上两亩新品种。

4.jpg

  (采访)曹有龙 国家枸杞技术研究中心博士 研究员

  我走了以后人家种成2分地,回去以后看到种了2分地也感觉到相当难受,怎么感觉到都不信任我,你自己的成果得不到别人认可,这是科研生涯的一种很难受的事情。

  然而,曹有龙没想到,就是这两分地,到了收获季节,却轰动了十里八乡。“宁杞7号”终于显现出高产高质的创新优势,一下成了乡亲们眼里的金娃娃。现在“宁杞7号”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47万亩,每年带来新增产值120亿元。

  郝向峰则在另一个维度上探索枸杞产业的创新之路,从田间种植、车间加工、质量管控,他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模式,实现从产品向品牌的跃升。

5.jpg

  同样种枸杞,创新对传统产业做出了全新的定义。宁夏枸杞种植带已经从中宁拓展到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种植规模从30万亩增加到100万亩。枸杞产业从简单加工的特色食品向精深开发的大健康领域不断延伸。这张红色名片为更多的土地带去希望,而另一张紫色的名片,又为宁夏创造出新的天地。

  (转场)

  (纪实)

  邵青松:不用担心可惜不可惜,一定要剪掉那种青的果实。

  八月,是酿酒葡萄成熟最关键的时期。一大早,邵青松和工人们,就在采摘葡萄。但他们摘下的,不是果大粒圆的成熟葡萄,而是这些又小又涩的青葡萄。

6.jpg

  (采访)邵青松 酒庄负责人

  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特别大的。其实这些工作,看似就会损失一部分产量,但是对我们酒的品质的影响是很大的,就是等于说它会让我们做出具有更高品质的酒。

  宁夏贺兰山东麓,山体遮挡了西北的风沙严寒,留下塞上灿烂的阳光。黄河从它东边静静流过,带来充沛的水源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淡灰钙质土。决定葡萄品质的水、土、光、热、风五大要素,集于一体,让这里成为世界一流的优质酿酒葡萄产区。

  早年学服装设计的邵青松,从2012年开始,决定在贺兰山东麓扎根,他的目标只有一个。

7.jpg

  (采访)邵青松 酒庄负责人

  我们宁夏这个地方,我指贺兰山这个地方是可以做出世界级的好酒,因为我们有自然赋予我们特别丰富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

  从种出最好的葡萄,到酿出最好的葡萄酒,意味着从传统种植业向食品工业的延伸。而葡萄酒中酝酿的创新张力还激发出新的产业动能。

  这座用石头堆叠起来的酒庄,风格别致。古朴自然的建筑与绿意荡漾的葡萄田相映成趣。当初袁辉做出这样的设计,却是出于一种无奈。

8.jpg

  (采访)袁辉  酒庄负责人

  酒庄所在地原本就是一个废弃的砂石矿场,石头多的让人非常头疼,用石头去建设酒庄也算是一种废物利用。

  袁辉原本经营砂石生意,面对满目疮痍的采石场,他决定转行。袁辉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起了科研基地,寻找更科学的葡萄种植方法。

9.jpg

  (采访)段长青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下雨会造成枝条的过旺的生长,枝条过旺的生长,对果实品质的提升,有副作用的,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控制,它的枝条的生长,比较缓慢些,或者比较生长量小一些,这样保证这个果实的品质要高一些。

  (纪实)酒庄游客参观现场

10.jpg

  袁园:可以让我们同事陪你去我们那个葡萄园,可以感受一下吧,因为酿酒葡萄和我们平时吃的葡萄其实还是挺不一样的。

  科技力量的支撑下,袁辉的酒庄每年出产十万瓶优质葡萄酒。不过,在他的女儿袁园眼里,葡萄酒的潜力并不仅仅在酒杯中。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她,用三年时间把酒庄改造成了贺兰山下的旅游热点。

11.jpg

  (采访) 袁园 酒庄负责人

  整个产区其实真的是特别适合做这个葡萄酒旅游的地方,葡萄酒庄是比较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而且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来说,只有很少的区域可以做葡萄酒旅游,算是一个比较稀缺的一种旅游资源,所以,我觉得,我们贺兰山东麓其实可以在未来有在葡萄酒旅游方面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一批批游客在这里体验到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风情。自治区出台相关政策,把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一根葡萄藤,串联起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也带动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带整体崛起。57万亩葡萄园,种植了全国四分之一的酿酒葡萄。90多家各具特色的酒庄,年产优质葡萄酒近十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 

  沿着创新路标,宁夏特色农业打开了一扇扇崭新的市场大门,宁夏菜心远销香港市场,冷凉蔬菜直供国内一线城市,香山硒砂瓜在全国名声鹊起。越来越多的人,从宁夏味道中品尝到宁夏的魅力。

  (转场)

12.jpg

  有了发现创造的眼光,就能找到新的世界。宁夏站在更为开阔的平台上,确定自己的定位。

123.jpg

  中卫,一座戈壁边缘的城市。这里位居中国的地理几何中心,距离全国各大城市不超过两千公里,全年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光伏电能充沛。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飞速发展,给中卫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用五年时间,这里就建成两个超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140多家国内外云制造、云服务、云应用企业相继入驻。几十万台服务器和大型计算机,在绿色能源的驱动下,传输、计算着海量信息。从来默默无闻的小城,变身成为引领数字时代的中国西部云基地。宁夏雄厚的数字基础设施,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叠加,引领更为深刻的变革与创新。

  (纪实)

  社区居民:好了,别擦了,我来给你量血压

  魏静和老伴祁向富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去年开始,家里添置了这些智能自检设备,可以将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到社区医疗信息平台,有社区医生随时诊断,让老人感到前所未有的便利。

13.jpg

  (采访)魏静 社区居民

  以前吧,要是量个血压还得跑医院,排队挂号,交费也排队,要这看一次病,光量个血压也得半天,现在太方便了,根本都不用出门,我们随时用这小血压计一量,完了咱社区(医务站)就知道了。

  (社区信息平台纪实)

  这一切变化,都要归功于宁夏全力推进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这几天,良田镇金星村的秦八十老人身体不适,女儿决定带他到镇卫生院去看看。

  (纪实)

  (卫生院给老人检查)

  好,往下一下,好,这个腿也弯。对,躺好。

  镇卫生院采集的DR影像,实时回传到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侯印西仔细地检查后,很快将报告发回良田镇卫生院。

  (纪实)

  (专家为秦八十会诊)

  片子上显示的是,退行性突变,腰肌退变,造成的有退变式侧弯

14.jpg

  (采访)秦八十 村民

  我在镇上医院看病,银川的大夫通过电脑给我看病,很方便,也看得好。    

  2016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试点,建立了上通国家级医疗机构,下连乡镇卫生院的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缓解了老百姓,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众的看病就医难题。

15.jpg

  (采访)马晓飞 银川市卫计委主任  

  我们发展这个,就是以问题为导向,解决西部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同时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推进分级诊疗,那么实现我们整个银川地区,整体区域的医疗均等化。

  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宁夏电生理诊断中心和银川远程影像诊断中心,通过现代化物联网技术,连接起22家市县综合医院、196家乡镇卫生院,广泛开展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影像、远程查房等多种远程医疗服务。国内首家全国专家远程会诊中心,聚合了全国各地1.6万名知名医学专家,提供在线咨询和诊治。

16.jpg

  (采访)马晓飞 银川市卫计委主任  

  北上广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银川市,银川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在乡镇可以享受到我们银川市三甲医院的服务,银川的市民,可以享受到北上广这些一流专家的服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也是改革创新的动力。“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创新,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基层,做到了病人不动,信息动,让宁夏各族百姓更公平高效地分享到优质医疗资源。

  (转场)

17.jpg

  宁夏与世界,今天正在拉近的不仅是虚拟空间里的距离。

  银川南站,发往伊朗德黑兰的国际班列正在出发。这趟8200多公里的跨国行程,比传统海运节省20多天时间。作为亚欧大陆路桥的重要节点,宁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快内陆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步伐。

  银川保税区里,来自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的产品在生产、组装、分发。

  毗邻保税区的河东国际机场,经迪拜连接起全球80多个国家、150多个城市,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前往欧洲、非洲、美洲最便捷、最经济的空中通道。

  沿着对外开放的足迹,越来越多的宁夏企业布局海外,放眼全球,到广阔的市场寻找机会。

  宁夏,过去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如今架起一条条陆上、空中和网上丝路,连通世界,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转场)

18.jpg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宁夏用创新思维拓展发展新路,全力推进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战略,这既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凝结,也是走向未来的开端。

20.jpg

  (采访)姚景源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宁夏)就从过去那种单纯农业省份,然后是一个过去主要干初级产品,干原材料的现在变成了一个绿色能源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煤化工基地、西电东送的基地,这六十年特别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巨大,成就辉煌。应该说,我们现在讲创新要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由大量的要素投入转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到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上。

  (纪实)

  2018年8月16日,包银高铁宁夏段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国家八横八纵高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高铁通车后,北京到银川的旅程将从16个小时缩短到5个小时。穿越陕甘宁革命老区腹地的第一条高铁---银西高铁项目正在迅速推进。宁夏首条高速铁路——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已经铺设完成,正在进行试车作业。

  宁夏即将实现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零的突破。随着银西、包银、中兰等高铁开通,不久之后,飞驰的高速列车会把宁夏连通到畅通无阻的中国高铁网络中去。创新与开放的宁夏,也将以更加澎湃的动力,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坚定的信念,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大潮。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