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8 -> 2018全国两会 -> 聚焦宁夏 -> 要闻
【要闻】宁川黔滇桂代表委员共话脱贫攻坚
撸起袖子加油干 坚决啃下硬骨头
2018-03-16   来源:宁夏日报

被群山围绕的小堡村。记者 朱立扬 摄

小堡村村民徐明虎夫妇在田地里施肥。记者 朱立扬 摄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

  无疑,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中的硬仗。全国两会期间,本报与《四川日报》《贵州日报》《云南日报》《广西日报》等联合推出“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主题报道,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典型村的火热建设场景,又邀请代表委员把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并开出“良方”。

  固原:瞄准深度贫困 攻克坚中之坚

  “我是西吉县红耀乡小堡村的贫困户,今年想再贷点款扩大养殖规模,请问金融扶贫有啥新政策?”3月11日,面对镜头那端贫困群众的贷款愿望,正在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副主席、固原市市长马汉成说:“这个愿望完全可以实现。2017年,固原市贫困户的金融扶贫覆盖率为80.1%,户均贷款4.3万元。今年我们将加大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贷款额度在过去3万-5万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增加到5万-10万元,支持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提升种植养殖规模和效益。”

  马汉成说,作为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固原市有三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脱贫产业发展,二是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三是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也是乡村振兴的龙头,要努力把当地的绿色有机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脱贫不仅要解决物质上的贫乏,还要解决思想上的“贫穷”,针对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实施农民素质教育提升工程,让老百姓有见识、有技术、有能力,采取奖勤罚懒的政策措施,支持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

  马汉成说,“当前,在扶贫领域还依然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不实等问题。在资金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群众身边的腐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要求,一项一项贯彻落实,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一件一件梳理解决,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宁夏日报记者 李东梅 王玉平 尚陵彬)

  西吉小堡村 奋斗正当时

  今年西吉县要全面实现43个贫困村脱贫销号,确保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达标。

  红耀乡小堡村,西吉县5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马铃薯种植和肉驴养殖是该村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撑。

  群山围绕的山坡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明虎驾驶农用三轮车开进梯田,将翻斗高高立起,妻子吴满栓一锹锹卸载、施撒农家肥。去年秋季西吉多雨,马铃薯长势尚可,但淀粉含量不高,徐明虎一直等到冻土期来临前收获,“因为马铃薯在地里多生长一段时间能合成更多淀粉,可以卖个好价钱。”

  今年土壤墒情不错,夫妇俩抓紧时间施肥覆膜,赶在播种马铃薯之前做好备耕工作。“要供养老人,还要供孩子上学。我们辛苦点不怕,只要孩子读书有出息,我们以后的日子就有奔头。”“因学致贫”的徐明虎相信未来。

  在内蒙古打工受伤导致双腿残疾的浦振刚不再是单人单户,通过手机网络聊天工具,他认识了情投意合的彭阳人魏小荣,去年喜结连理。成家后的他,在村干部和妻子的支持下贷款5万元发展特种养殖,修圈舍时他趴在脚手架上递砖。今年,他希望能够贷到更多的贴息贷款,购买饲料,扩大养殖,彻底甩掉头上“兜底户”的帽子。村干部入户走访,他自信地说:“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决不掉队。”

  新修的农村硬化路上,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在入户走访之余,商讨联合办公解决村民反馈的问题,商量盘活村集体土地,以肉驴饲草种植为方向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前村道泥泞不堪,现在油路‘一马平川’。”村致富带头人、西吉县文山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俆明雄指着脚下的路打趣,“从中庄到井湾的路修得宽敞,还有防护栏,村里人管这条路叫‘中井高速’。”

  在文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办的肉驴养殖基地里,建档立卡户徐小虎熟练操作,井井有条。从一个受聘的饲养员,到接受专业培训的文山合作社社员,再到肉驴养殖基地骨干,他因为踏实肯干、勤勉好学而几度“华丽转身”,去年年底,正式成为拿年薪的管理人员。(宁夏日报记者 朱立杨)

  四川

  三河村奔小康在“路”上

  3月8日13时30分,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才顾得上吃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工地上实在忙得不行。”他边吃边说,“春节前总书记来我们村看望贫困群众,今年我们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张凌口中的工地,是三河村一条9.6公里的通乡油路施工现场,公路从三河村阿基社直接通到乡政府。施工队春节后就已进场施工,他们目前的工作是把现在4米宽的路面扩展到4.5米宽。

  “以前的路根本没法走。”张凌回忆道,这条通乡油路修建于2006年,由于时间较长,路面坑坑洼洼,破损严重。

  这影响到村民出行和农产品销售。路不好走,很多车进不来,村民辛苦一年种的马铃薯最后要么烂在地里,要么拿回家喂牲畜。村民自家养的牛、羊、鸡等也不方便运出去,需要的饲料等也没法运进来。

  “年底路修通就好了。”张凌兴奋地憧憬着,9.6公里通乡油路修通后,村民去一趟乡上从原来的三四十分钟缩减到不足20分钟,马铃薯、牛羊等特色农产品也不愁卖了。

  去年,三河村首次尝试了“以购代捐”,效果还不错,最后甚至供不应求。今年,张凌准备及早启动“以购代捐”活动,“路一修好,外面的人都能来我们这买东西,这个市场一定要提早对接。”在他看来,那条“看不见”的路,对三河村脱贫奔小康更重要。(四川日报记者 侯 冲)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攻坚须打“组合拳”

  2013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四川坚持“六个精准”,下足“绣花”功夫,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深度贫困地区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落后、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特色产业脆弱、地方财力困难、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阿坝州政协副主席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建议,提高生态补偿标准,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中增加收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湿地管护、限牧还湿、禁牧还湿等补助补偿标准。

  加大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后劲;加快推进成都至西宁铁路、成都至兰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突破瓶颈制约。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新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涉农、财政专项扶贫等资金,免除深度贫困县纳入“10+N”年度扶贫专项工作计划新增项目资金的县级配套;对年度实现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给予一次性财政资金补助;提高深度贫困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补助系数,加大教育、医疗、产业等扶持力度。

  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深化东西部在住房建设、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扶贫协作,增强深度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深度贫困县在脱贫后的长远发展。(四川日报记者 钟振宇)

  云南

  金满村“搬”出新天地

  在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政府食堂,巴尼旅游小镇村民月花妞手脚麻利,忙个不停。

  “一个月给1700元,生活比山上好多了。”月花妞说,以前在金满村陡峭的山坡上种包谷,几乎没有收入。

  地处高黎贡山之巅的金满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村民分散居住在“千脚楼”里,人畜混居,不避风雨,是怒江州典型的贫困村之一。

  2016年10月,泸水市启动巴尼旅游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去年10月,首批40户160名村民乔迁新居,剩余的11户将于今年8月入住。

  搬迁后,泸水市按照农户愿望和实际,给搬迁户安排生态护林员、河道监管员、巡边员的同时,陆续开展生活文明提升、家政、建筑和餐饮等素质技能培训,组织120名村民在外务工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村民金益陈搬到巴尼小镇后,参加了建筑技能培训,在村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务工,一个月有3600元收入。他准备明年去珠海打工,攒一些钱,让媳妇在巴尼小镇租个铺面做生意,“政府拉一把,我们得学会自己站起来”。(云南日报记者 李寿华)

  怒江异地搬迁 10万贫困群众

  2017年,怒江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州24个贫困村具备脱贫条件,3.7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共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09亿元;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基本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农户通电率达100%,所有行政村都通了光纤和4G;9.17万人享受免费教育,6.17万人享受生活费补助,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初中毛入学率10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3.09万人次,聘用638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护林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71元,比2016年增加572元,增长10.8%。

  全国人大代表、怒江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文辉说,易地搬迁策略一举两得,在扶贫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把老百姓搬到能够更好地覆盖公共服务,能够发展产业,能够方便看病、上学的地方。今后,怒江州将有10万名贫困群众从高山上搬到县城和中心集镇,开始新生活。

  “搬出来肯定会面临新问题,老百姓从原来的生活、生产方式要转移为另一种生活生产方式,但是困难可以通过发展和教育的方式解决,他们下一代的生活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李文辉表示,搬出来之后,如何把各种惠民政策延续好,如何开发更多的岗位,确保老百姓有固定的收入,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做好产业发展,比如核桃、花椒,以及其他林下产业,这些非常重要。(云南日报记者 杨之辉 赵 岗)

  贵州

  松林村的“致富果”

  3月7日,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岩腊乡松林村的山谷里,10栋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20多位村民一边娴熟地用漂盘培育辣椒苗,一边摆“龙门阵”,欢笑声弥漫山谷。

  “现在生活好了,看,在家门口都能打工,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我要更加努力。”拿过漂盘,装上有机肥料,再将辣椒种子一颗一颗放进小格子里,村民王映秀笑着说。王映秀家有4个孩子,以前靠种地为生,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去年她把土地流转给村合作社,还到蔬菜基地打工,一年收入1万多元。

  “感谢党的好政策,这几年我们村逐渐发展起来了,大家生活都变好了,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近在眼前。”说到现在的变化,在场的村民异口同声地说。

  松林村是典型的一类贫困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特别是产业迈上新台阶,800亩黄桃和200亩猕猴桃绿满山腰,大白菜、莴笋等蔬菜采收后,1500亩辣椒上马,目前开始育苗,4月初移栽。

  现在,松林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村民收入越来越高,贫困户从以前的145户下降到30多户。(贵州日报记者 杨小友)

  打硬仗 啃硬骨头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扶贫办主任李建说,当前,脱贫攻坚中最难的或者说任务比较繁重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一个是特定困难群体的稳定脱贫。

  李建说,贵州将从打好“四场硬仗”入手,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一是打好以“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仗,今年要建成通组硬化公路5万公里,92%的村民组通硬化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组组通。二是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全面开工2018年度132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76万人全部搬迁入住,实现每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创业。三是产业扶贫硬仗,今年要抓好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产业结构调整各项工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革命性突破。四是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继续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6%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全覆盖;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提高贫困人口慢性病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确保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90%以上。(贵州日报记者 赵勇军)

  广西

  穷在深山有党问 今日搬迁幸福家

  3月6日,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武德乡保卫村陇禁屯谭忠汉一家三口,开着三轮车搬到20公里外的新家。水口共宜幸福家园安置点紧邻水口国家一类口岸,边贸+物流让谭忠汉停下了外出打工的脚步。春节前,他从浙江务工回家,现在决定在口岸找工作。

  新房75平方米,花了不到1万元。“住上了新房,再找一份工作,打工顾家两不误,幸福实实在在。”谭忠汉说。

  和谭忠汉一起感受幸福的还有同屯的34户人家,从距边境线12公里的深山搬到边境一线,几乎全屯异地安置。

  走进陇禁屯,这里群山环抱,家家有马,用于拉水运货。2016年前,一条羊肠小道是村民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通道,出山只能靠步行。

  水取自4公里外的山涧,一年间有3个月断流,用水十分困难,尽管收入超过了贫困线,当地依然决定整体搬迁。

  水口共宜幸福家园安置点由11栋11层公寓楼组成,共安置788户2439人,全部来自附近村屯。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把搬迁安置与边贸扶贫相结合,通过企业+边贸的方式解决搬迁户的就业扶贫问题,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安置点外围规划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戊边稳边固边兴边。

  目前,该县9个安置点已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13户6903人,搬迁入住率100%。(广西日报记者 莫 迪 通讯员 许志平)

  百色:打好六场攻坚仗 实现高质量脱贫

  百色作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和移民库区,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该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48.25万人下降到2017年新标准下的39.3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4.97%下降到11.23%,108.93万人实现了脱贫。当前,百色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还有深度贫困县7个、贫困乡5个、贫困村495个,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打赢脱贫攻坚战依然是百色市委、政府的头等大事。

  全国人大代表、百色市市长周异决表示,百色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好六场攻坚仗,全力实现高质量脱贫。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仗。今年对精准识别出的17.6万搬迁对象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并强化落实后续产业扶持和促进就业创业计划。

  打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攻坚仗。以龙头企业引进、成立合作社和能人带动等为抓手,充分依托粤桂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搭建劳务对接平台,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推动贫困地区新增转移就业。

  打好基础设施攻坚仗。深度贫困村20户以上的自然屯年底前全部通砂石路或硬化路,50户以上的自然屯通硬化路,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2019年底前全部完成。

  打好发展村集体经济攻坚仗。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产,抓好100个村级集体养殖基地建设,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打好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攻坚仗。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降低义务教育辍学率,加大投入帮助贫困地区学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健康扶贫工程,使贫困人口诊疗费用自付比例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打好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攻坚仗。通过开展宣传教育,表彰先进典型,强化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贫困户想方设法脱贫、千方百计致富。(广西日报记者 蓝 锋)

【编辑】:王雪玲【责任编辑】:姜美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7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