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8 -> 热烈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 印记篇 -> 天南地北支宁人
【天南地北支宁人】岁月,因奉献而美丽
2018-08-06 17:30:50   来源:宁夏日报

<p>  那守范翻阅珍藏数十年的贴报本。</p>

那守范翻阅珍藏数十年的贴报本。

  7月25日,家住石嘴山市惠农区吉运社区的那守范从书房拿出一个塑料袋包着的8开大的黄色剪报贴本,里面张贴着他在宁夏60年间收集辑录的新闻报道和图片资料。

  “找到了!就是这篇。”81岁的那守范指着刊发在1958年9月的一篇《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报道兴奋不已。

  “这是1972年3月29日刊发于《宁夏日报》的《塞上煤城尽朝晖》,整版图文并茂记录着石嘴山煤矿的发展变化和在此拼搏奋斗的矿工们。”那守范说,那时,他正是其中一员。

  “别人眼中废弃的报纸杂志,在我这里都可以沙里淘金、变为珍藏。”那守范笑着说。在他的书房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和上百个纸盒子,里面存放着泛黄的从报刊上剪下的各种资料。地面上放不下,便把地下室作为“第二书房”。2014年他的家被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山水有情,叫人如何不恋它

  那守范的前半生,都记录在他写的书里——《命运教我奔向远方》。

  1958年9月23日,21岁的那守范从老家北京来到石嘴山,被分配到石嘴山煤矿基建局。

  当时,石嘴山只是黄河边上的一个破败小镇。随着宁北煤田的开发建设,从天南地北、四面八方涌进了南腔北调的人群,使得这里沸沸扬扬地喧闹起来。

  在煤矿工作40年间,那守范从地层深处挥舞铁锹大锤的采煤一线工人,一直干到矿、局机关,成为高级工程师。期间,科技论文数量可观,出版七八本科普著作。

  那守范告诉记者,在煤矿建设初创时期,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加之煤炭地下开采有着五大自然灾害,创业者是流着血汗、伤着筋骨为了宁夏工业的发展振兴在奉献。

  “我来到石嘴山的第二天便下井劳动了,先不说吃大苦,就说流大汗吧,汗水沿着面颊、颈项、脊背,一直流进脚下的胶靴里。这里流传着一句话:干过煤矿的人,什么人间苦难都能承受。”那守范回忆道。

  这期间,那守范因工作需要,曾被借调到国家煤炭工业部和自治区燃化局工作,有两次调离石嘴山的好机会,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工作结束后,他又回到石嘴山。

  “我的生命历程有三分之二是在黄河岸边度过的,而且还将继续下去,心之所在,情之所系,全在石嘴山。”那守范在书中写到,“贺兰山下长眠着我的双亲,黄河之滨养育着我的儿女;矿井下有我用双手开凿的巷道,身边有难以割舍的同志和朋友。我以血肉和魂魄融入了这里的变迁,草木有知,山水有情,叫人如何不恋它?”

  薪火相传,服务社会才快乐

  在那守范的书桌上,摆放着“关心下一代工作‘五老’先进个人”“最美惠农人”等奖杯。

  那守范自幼迷恋文学,1961年成为自治区文联会员,1962年参与创建并领衔石嘴山业余文学创作组。40年来,他发表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评论、剧本、曲艺等。身怀厚重的社会责任感,退休后的他没有纵情山水,或跟随儿孙安度晚年。他用多年积淀的人生历练和文史积累,广种桃李,乐此不疲,言谈身教,薪火相传。

  退休后,石嘴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下设的“五老义务宣讲团”邀请那守范加入其中。

  “我的快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服务。”18年来,那守范作为石嘴山市和惠农区两级关工委成员,积极参加“五老义务宣讲团”活动,紧扣时代主旋律,奔赴全市一县二区的街道和学校为青少年义务宣讲,听过他讲座的达上万人次。2017年,他被评为“石嘴山市第六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记者 李 良 文/图)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