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宁夏林草 -> 文字头条
沙海光舟的绿色叙事--盐池南梁村见闻
——盐池县高沙窝镇南梁村见闻
2020-09-23 08:19:25   
2020-09-23 08:19:25    来源:宁夏新闻网

  村子档案

  村名: 高沙窝镇南梁村

  南梁村在高沙窝镇,镇子东邻陕西省定边县,南依甘肃省环县,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自古有“灵夏肘腋,环庆襟喉”之称。

  高沙窝镇,据说曾因“风吹沙跑、形成沙窝”而得名。从镇子向南5公里,直达沙窝深处的南梁行政村,怀抱南梁、张庄子、石记坑、新庄子、麻黄梁几个自然村。这里是181户、511人常住的家园,其中,已脱贫的建档立卡常住户85户、217人。

  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实施后,高沙窝有了绿色的念想。这几年,光伏是村里的产业亮点,从饱受沙尘困扰,嬗变为治理和利用沙子发展。体现了“沙”的能量转换。

  2014年,南梁村被确定为贫困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44%,实现脱贫销号。2019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00元,村集体还收入了40.7万元,其中光伏收益就有22万元。

  翻开“家底”:村里年种植优质牧草、小杂粮5000多亩,养殖滩羊10270多只。村民在养殖、种植的过程里拥有共识:守护草原就是守护家园。

  我的村子

  南梁村:“黄”粱一梦 一叶知“春”

  村庄知道所有的故事。

  一位老人的四季,一个孩子的出生;某一年沙尘暴路过,带走了谁家的几只羊;某个年轻人叹了口气,离开村子的背影……

  人,是村庄的年轮。只能凭借人的讲述,在庞大的时空坐标系里,试着寻回一段历史光影。

  在盐池县,风和沙贯穿了村庄的命运。就像家中的窗台上,那一层层擦了又会落上的沙尘。

  高沙窝镇,南梁村,从银川市区出发,111公里。距离首府90分钟车程的村庄,不动声色地讲述从黄沙到绿色的故事演化:不仅是对抗,艰苦和执念,还有顺应、敬畏和自然。

  沿村道前行,一户人家门口的大榆树,像在观照着树下的人。这是今年76岁的孙叶老人的家,他的家庭记忆,恰如这棵树,在村庄的根系里盘根错节。

  往人心里刮的沙子

  8月上旬,原野向天际延伸,大片云朵集聚,像是谁家散落的羊群。

  摄影同事的无人机嗡嗡起飞。“今年旱,要不草原看着颜色还好些。”老人原本站在自家枣园里浇水,抬起头说。几个邻居听见声响,也揣着手出来看。老人转头说:“把你们家的羊都看好,被‘小飞机’拍到,可就上报纸了。”

  “您原来养羊不?”“养啊,也种地。”

  土地,是庄稼人的信仰。村里看似广袤的土地,耕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原先种地全凭老天,哪年能下雨,光景就好。也种不活别的,一亩地能打上100斤糜子算最好了,都是自家吃。”孙叶说,那会还养了三四十只羊,也没法多养,羊找不到吃的,把草皮都啃秃了。

  1978年,盐池县被列为全国畜牧业现代化综合试验基地县。1979年,全县羊只饲养量达54万只。与此同时,羊和草原的关系逐渐失衡,放牧超出了草原生态的承载力。

  土地失去了草的庇护,大风轻易卷起沙尘,暴戾游走。

  “一刮沙子,啥也看不见。学生娃娃放学了,就用袖子挡住眼睛,低着头走,有的都走迷路了。”孙叶回忆。

  风沙,成了生活的背景。“晚上回家洗脸,脸盆底下一层沙子。有时看着外面是个好天,一出门,大风刮得人东倒西歪。”孙叶说,听说附近有个村子,大伙儿去大队看演出,回村时遇上沙尘暴,找不到路,最后只能靠着一个盲人同伴,带着大家摸回了村里。

  “那会就觉得沙就跟有脚一样,跑得快,还能上墙,人出不了门,啥也干不了,感觉嘴里都是沙子味。”孙叶的妻子说。

  1981年盖起来的土坯房,一度挤住着孙叶的双亲、3个儿子和3个女儿。难得有啥好吃的,老人省给孙子,老大让着小的——在风沙肆虐的日子,老屋始终是一处简陋而温暖的避风港。但是风似乎无孔不入——从墙角缝里、窗户缝隙里,用塑料袋、用纸都堵不住,一直刮到了人的心里。

  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挨多久,就像没有人知道,风还要刮多久。

  远去的放羊人

  村庄的计时方式有很多种,日升月沉,二十四节气,或是赶集的日子。有时,也用重要的事件标注: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2002年,盐池县在宁夏率先实施封山禁牧。

  历史的脚步经过村子时,并非一夜巨变,平淡蕴于日子绵密的针脚中,人和羊的生活,渐渐都变了。

  “不好好读书,以后就放羊去。”曾经,这是村里教育小孩子的流行语。那么,不放羊之后呢?

  孙叶家的羊不算多,但也得给它们砌个土窝了。“刚禁牧,把羊赶到自家圈里,它们闻着干饲料团团转。但大伙也明白,也得让草原喘口气了。”

  “家家户户开始种柠条,或是经济林,也有的村民外出打工,另谋出路。”南梁村党支部书记姬乐说。

  沙尘暴少了,而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改变也在发生。“防风固沙后,沙地里含蓄的水分,变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效成分。沙地固定后,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更有利于生产。”宁夏大学西部生态研究中心宋乃平教授说。

  地好种了,羊的行情也年年看涨,孙叶老两口每年还有各项生态补贴,家里开始有了积蓄,压在枕头下,看了又看。

  村庄不再沉寂,大伙儿也不再灰头土脸,心里铆着一股劲,放下赶羊的鞭子,干起加工厂、养殖场。

  麦草方格像一张巨网,牢牢牵制住沙丘。“盐池的治沙方法,概括为: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草为主、灌为辅,零星植乔木。”盐池县林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植物全面复苏,特别是优质牧草比例增加,提高了羊只的生产率和存活率,“一年一胎”的盐池滩羊,现在普遍为“两年三胎”。

  2000年,盐池县林草干部郭琪林为方便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咬咬牙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飞奔在路上,总幻想着,有一天路两边全是大树,沙丘上也到处是绿色。”他说。

  20年后,盐池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现在的9次。

  人们会记得,那一年,唱完一首信天游,曾经的放羊人挥起鞭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消失在地平线。

  沙地里的光

  正午,阳光照在孙叶家屋顶的光伏板上。“以前躲都躲不及的沙子,没想到还能有收益的一天。”孙叶说。

  光伏板的身上,体现了“沙”的能量转换——从侵袭掠夺,到产业之“光”。2015年,中民新能公司在南梁村启动光伏扶贫行动。也是那一年,孙叶家脱贫摘帽,还盖起了新房。

  “我们家有房子,就在房顶上安上板子,再不用操心,晒着太阳就有补贴。村里的老闵,他家40多年都住在土坯房,老伴还有风湿,一吹风就害病,建光伏后,给他家援建了新房,还带一个羊圈呢。”孙叶说。

  姬乐介绍,光伏扶贫,扶持补贴住房条件差的村民建起新房,配套有院落式光伏发电装置,一座标准化养殖圈舍,3个自然村有221户人家受益,村里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在大伙儿心里,好像生活里有很多事情,都和光伏装置一起建起来了。

  “2012年以后,一年比一年宽裕,孩子们也挣钱了。”孙叶说。从土坯房走出村子的孩子,有的去了城里的地质测绘院。风沙,或许是藏于成长的密码,那已是新一代的故事。

  “眼望村里更有人气了,在外的不少人都回来打工了。”孙叶说。“光伏板清洁维护、光伏基地下饲草养殖,园区绿化养护,都能给村里解决就业岗位。”姬乐说。

  受风沙侵袭严重的地区,也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方。以前治沙,靠的是种柠条、沙柳、沙棘等。一块沙地里的光伏板,带来“工业治沙”新理念:把发电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电站外围,用草方格和固沙林组成防护体系;光伏板下装有节水滴灌设施,还能种植经济作物。

  2016年,南梁村实现“摘帽”。

  “你们从银川过来的?我们在银川鼓楼附近也有房子,孩子们买的,我们冬天就过去住。”孙叶说,“现在每个月有养老金,看病有医保,回村里没啥事,再种点枣树。”

  “有没有觉得特别苦的时候?”“不苦,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他又补充了一句,“但现在是一天比一天好。”

  “给您拍的照片,怎么给您?”“你加我微信!”

  无人机又飞起来了。在它的视野中,成群的光伏板,聚集着来自天空的能量,向大地赋予深情的投射。

  亲历者说

  “90后”村党支部书记: 从放羊娃到“当家人”

  南梁村村部的午后,村党支部书记姬乐匆匆走进,忙着接听两个此起彼伏响着的手机。

  这是一名“90后”村党支部书记。

  姬乐是本村人,他说,大概20年前,这里一刮风,沙子起来像一座墙。实施退耕还林以后,效果好得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哪怕是这个曾经在沙窝里的小村子,这句话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姬乐说。

  小时候,姬乐有时跟着大人一起放羊,“那时候跟着羊到处跑,生产生活方式都很落后。封山禁牧以后,村里变化也很大。”

  退耕补贴,草原补贴,光伏补贴……姬乐以村里的一户人家为例,介绍老两口一年的政策性收入就能过万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村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发展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盐池滩羊、种植小杂粮为特色的主导产业,注重产业和生态和谐发展。”姬乐说。

  风与沙的胶着,人与沙的博弈,黄与绿的演化,贫与富的进程——姬乐不仅是讲述者,他置身时代之中,是这一切的亲历者。

  思想者说

  受访对象: 宁夏大学西部生态研究中心教授宋乃平

  生态好转,脱贫发展就有了信念。盐池县通过防风固沙,土地生产力稳定,当农民有信心在秋季一定会有好收成时,劳动会得到保障,他在春季就愿意积极播种。反之,容易变为粗放耕作的机会主义行为。生态修复,激发了农民的干劲和对土地的投入。

  生态恢复对于脱贫攻坚具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作用。首先,直观表现在土地生产力的增加。盐池县持续防沙治沙,增加了260万亩柠条林,发挥了稳定畜牧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实施封山禁牧后,草场的群落结构也得到了改变:过去都是1至2年生的杂草,这些年的优质牧草大量增加。从间接作用来说,生态稳定有助于生产平稳。现在盐池县牧草供应充分,羊只的生产率和存活率提高,提高人们产业脱贫的积极性。

  从“风沙家园”到“美丽家园”,荒漠化治理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态修复,而是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脆弱区的振兴。

  脱贫博物馆

  贫困,曾以为根深蒂固,也有连根拔起的一天。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壮阔进程中,总有一些事物,成为历史的凭据。如果有一间“脱贫博物馆”,里面展示的则不仅仅是曾经的悲辛,是人们走出了闭塞的大山,走出了等靠思想的裹挟,最终,走出贫困。

  黄执林,在本子上记下这个名字,仿佛是命运的隐喻:林之执念。

  车如扁舟,绿海穿行,道路两旁景色在车窗外倒退。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城南管理站党支部书记黄执林说:“看到路两边的林子,有樟子松、沙柳、新疆杨,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都是沙丘,快1米高,沙丘可是会跑的,把路就埋了。”——他在和我们说,又好像在对自己说。我们只能看见眼前,他却能同时望见历史。

  只有见识过流沙的眼睛,才能看到埋在地下的根底。

  行至一片沙与林的分界线,像是一盘棋局的对弈,等待时间的落子。黄执林从车上跳下,眼里瞬间闪过光彩,站在残存的沙地边缘伸手指引:“原来那头和我们脚下,都是连成片的沙漠,眼前都是我们这些年种的树,长得多好。”一位工作人员向他询问:“那会刚参加工作时,大家都是来这里植树,对吧?”

  种树,也许是盐池人的集体回忆——是工作的部分,也是人生的章节。被风沙吹大的童年,植树造林的青年,就像黄执林,从刚参加工作起到快要退休,再从黄色到绿色,他就站在岁月延时摄影的每一帧画面里。

  没有奇迹,只有人和自然的沟通。人们学会了耐心,经历一棵树的春夏秋冬。

  吹去封面的沙尘,这是一本绿色的“编年史”。

  工程造林,大规模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布下“天罗绿网”。

  2002年11月,盐池率先在宁夏启动封山禁牧;2008年起,呵护“身边的绿意”,启动“创园”等专项工作。2009年起,盐池县打破乡镇、村组界线,统一治理,将全县力量集中在黄记场、狼子沟等风沙咽喉要道,扎设草方格2.5万亩。

  流沙,被万亩绿障遏制。

  2010年,全县30万余人(次)出动,新增绿化面积17300亩,是前两年同期绿化总面积的1.15倍;2013年,道路、园林绿化,让生态建设从一场“战争”,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与沙,从受困、对峙到治理利用。受益的,还有盐池的牛羊,农业和畜牧业复苏,粮食总产和牛羊头数均逐年提高。2000年以前,盐池羊只存栏数量长期维持在50万只左右,经过近20年发展,上升到200万只以上。超过120万亩退化草原得以恢复,草原产草量由10年前的每亩48千克提高到147千克。

  80多项抗旱造林技术应用生根,20多个荒漠化防治示范区(点)整体推进,全县三条明显沙带得到有效治理,林木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分别达31%和70%。

  落在历史里的沙砾,吐露出心尖上的绿。

  记者手记

  生态修复,这是一个温柔的说法。

  它把“荒漠化”等现象,视为大地的“伤口”:把曾经破坏的,统筹治理修复;让曾经荒蛮的,回归理性和谐;把曾经失去的,再逐一寻回。这就是生态的文明,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采访笔记本里,始终贯穿和防沙治沙有关的段落。“十二五”末,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78.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3.7%。沙,在中部干旱带村民的奋斗史里,在盐池县乡镇的地名里,也留在抹不去的回忆里。

  退耕还林还草,把绿色还给山,把草还给自然。封山禁牧后,山上的常客变成了草木。

  在高沙窝镇南梁村,和盐池县任何一个普通村子一样,经受过沙尘暴的席卷、羊群的失散、人的逃离后,人们学会和自然和平相处。

  村里的新貌,让人无从想象曾有过的风沙肆虐。但它真切地藏在村子的年轮里:人与沙的缠斗,与风、滩羊、光伏一起,被写入同一个故事。真实是当下,是风吹过草地,野花微微点头。

  或许土地也有情绪,黄色的是暴戾,绿色的是平和。河流穿行其间,流动充沛的情意。

  2011年至2019年,宁夏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3.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5.2%。眼前的每一寸绿色,都经历漫长时间里的曲折,最终挣脱着从干渴的缝隙中,破土而出。那是手植者的心愿,是护林者的使命,是这片土地的命脉所在。

<p>  盐池县退耕还林示范区。(图片由自治区林草局提供)</p>

  盐池县退耕还林示范区。(图片由自治区林草局提供)

<p>  南梁村面貌一新。</p><p>  宁夏日报全媒体记者 季正 摄</p>

  南梁村面貌一新。记者 季正 摄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杨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