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新春走基层 -> 一线见闻
脱贫富民路上的幸福
2020-01-17 09:53:49   来源:宁夏日报

1_副本.jpg

大美罗山,气象万千。

  核心提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吴忠市红寺堡区始终把初心使命放在心里,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倾情倾力解决民生领域诸多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向全区人民交出合格的“新答卷”,先后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和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荣誉,“55124”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入选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满怀追的雄心、赶的壮志、比的豪情,红寺堡区正以更加自信、自尊、自豪、自强的姿态,阔步迈向全面小康新征程。

  民生保障全覆盖

  萧瑟冬日,大地满眼都是枯黄。在红寺堡区,乡村中最美的风景是学校——

  绿茵茵的操场上洒满阳光,红艳艳的国旗迎风招展,五颜六色的功能教室中笑声阵阵。


<p>  “互联网+教育”方兴未艾。</p>


“互联网+教育”方兴未艾。

  新年伊始,走进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阳小学,记者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

  “采购这架钢琴花了10万多元,这台触摸一体机将近3万元……”来到音乐教室,校长谭万军一一道出乐器价格,并介绍学校还配有专职音乐教师,教学硬件、软件都不逊色于城区学校,佐证着国家财政对乡村教育的鼎力支持。

  作为一个贫困村小学,红阳小学拥有音乐、书法、舞蹈、计算机等10余间功能教室,为学生德智音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享受高质量素质教育的同时,红阳小学的师生们还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去年入冬前,红寺堡区财政为红阳小学教学楼的外露走廊加装了玻璃,阻隔了寒风、留住了阳光,让师生们过上了“暖冬”。

  “不仅暖和,风沙也吹不进来,很干净。”六年级(1)班学生王思琪说,风沙裹挟着寒冷吹进教室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学生不但学会书本知识,还要适应现实社会。

  去年,红寺堡区第三中学多次举办研学旅行,组织数百名学生前往银川开展一日“城市生存记”:各研学小组利用有限的资金乘车、游玩、进餐,愉悦身心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我学会了怎么花钱,才能既节省又划算。”结束研学旅行后,“财务总监”李娜在研学手册上总结道。

  翻看一本本研学手册,记者发现各研学小组分设组长、记者、秘书、财务总监等职务,他们各司其职,学习和掌握社会生存能力。

  “学校开展一次研学活动,红寺堡区财政就要投入8万多元,学生基本不花钱。”红寺堡区第三中学校长马泽明表示,正是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的研学活动才能不断开展下去。

  2019年,红寺堡区聚焦民生改善,倾情倾力强保障、增福祉,下大力气补齐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

  落实“双线管控”和“三包三保”责任制,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等活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

  进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构筑“一免一降四提高一兜底”综合保障网,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出台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累计救治大病、慢病、重病患者6800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100%。

  完成4.2万户农村房屋安全等级鉴定,维修加固C级危房535户,改造D级危房609户,拆除“空心房”1430户,农村现有存量危房全清零。

  实施农村人饮提升改造等项目8个,整改饮水安全问题7349个,农村饮水安全4项指标全部达标,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全打通。

  无辍学、百分百、全清零、全打通——执着的红寺堡人致力于民生保障“零死角”、全覆盖,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p>  葡萄酒窖。</p>


葡萄酒窖。


<p>  罗山脚下产业旺。</p>


罗山脚下产业旺。

  激活扶贫动力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响脱贫攻坚战后,红寺堡区大力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多措并举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活扶贫“动力源”,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向全面小康冲刺。

  室外寒意刺骨,室内暖风拂面。“24℃!”红阳村帮扶干部锁金银指着墙上的温度计说,室内温度还能调节。去年,红寺堡区在红阳村投建一套空气能取暖设备,以电能辅助制暖。

  “空气能取暖卫生方便,温度高费用还便宜。”锁金银说,过去烧炉子要时时操心着添煤封火,烟熏火燎不说,屋里温度还上不去,还要提防煤气中毒,太不方便了。

  去年,红寺堡区投资数百万元在43个村委会安装环保电锅炉,在40个村委会新建改建抽水式卫生间,为64名村党支部书记按照最高比例缴纳住房公积金,为400余名村“两委”干部、后备干部、优秀致富带头人补贴80%的继续教育费用。

  一笔笔真金白银接连投入、一项项关爱政策轮番出台,红寺堡区切实让扶贫“闯将”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除了生活关心,更有利益激励。

  去年,红寺堡区在全区率先打破行业、身份、资历等界限,开出5万元至8万元的优厚补贴“招贤纳士”,公开选任10名“职业化、专业化、一体化”村党支部书记,到10个软弱涣散、矛盾问题突出的村任职。半年多来,这些选任书记在规范村级管理、激发青年就业创业活力、活跃村级文化等方面发挥出显著作用。

  引进外来“新鲜血液”的同时,红寺堡区也激活了本地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

  2019年,红寺堡区全面推行村干部报酬与“双收入”增长挂钩机制,本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以上的,且本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并同比增长20%以上的,村干部可获得数倍于本村上年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报酬,根据增幅高低在3.2倍至5倍不等,增幅更大时“两委”干部还能额外获得3万元奖励。

  听到这个消息后,奋战在脱贫一线的村干部们一片欢腾。


<p>  忙碌的服装加工车间。</p>


忙碌的服装加工车间。

  打响脱贫攻坚战后,红寺堡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普遍提高,很多人放弃家里的营生全职投入到村上的工作中,“白加黑”“五加二”的“拼命三郎”不在少数。付出了辛苦,但很多村干部拿到手的月实发工资还不到2000元。

  “说实话,这个钱连养家都不够。”红寺堡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丁生红感叹,因为待遇低,村上很难吸引年青有为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这些年,村上的年轻干部都走完了。”

  团结村是一个先进村,养殖、运输、劳务齐发力,村上还建有服装厂,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比照新考核机制,丁生红收入翻了近一番,年收入约3.8万元。

  “想干事、干成事的想法更多了。”担任村干部24年,丁生红觉得自己干事创业的心劲儿从来没有这么足过。


<p>  黄花菜采摘。</p>


黄花菜采摘。

  “普惠+特惠”助扶贫

  去年,红寺堡区进一步完善“普惠+特惠”的差异化支持政策,在普惠贫困群体的基础上,将更多帮扶项目向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倾斜,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实现帮扶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不用青壮年劳力,“偏爱”中老年群体。在红寺堡区鲁家窑片区,就有这么一个中老年人就业车间,30多名务工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

  鲁家窑片区由弘德、同原两村2487户宁南山区移民构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占1505户,贫困人口过半。移民到新家园后,85%的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老人妇女留守在家。

  2019年,红寺堡区引进资金在鲁家窑片区建成一家占地719平方米的中老年人就业车间,并引进一家纸箱生产企业进驻,专门解决当地老年人就业问题。车间启动后,老年务工者按件核算工资,现金日结,工作强度较小,赢得普遍点赞。

  红寺堡区还利用450万元资金建成占地20亩的鲁家窑扶贫工厂,引进企业生产外贸服装,解决了当地留守妇女就业问题,使她们务工顾家两不误。目前,扶贫工厂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年人均增收2万元。“在这里打工活儿不重,还能顾上家。”50多岁的村民赵右梅说道。

  红寺堡区拿出闽宁协作资金,进一步鼓励鲁家窑片区居民开展劳务脱贫。仅在弘德村,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37名居民每人获得3000元补助,共发放补助资金11.1万元;稳定就业10个月以上的170名居民,按照每人5000元标准,发放补助资金85万元。


<p>  火红的枸杞,火红的日子。 (本版图片均由红寺堡区委宣传部提供)</p>


火红的枸杞,火红的日子。

  搭建平台,又予重奖,鲁家窑片区居民掀起了务工脱贫热潮。加上特色种养殖,当地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弘德村、同原村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0.78%、1.17%。

  投入4.7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扶贫项目157个;兑付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10160户4947万元;发放就业扶贫补助资金2689户463.8万元;新增扶贫小额信贷4.35亿元,覆盖率82%;投入404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保”全覆盖。扎实开展“14项清零行动”,全面完成各级各类巡视巡察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顺利完成县级自查、市级初审、自治区行业部门专项检查,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验收和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

  去年下半年,红寺堡区1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自筹资金306万元,红寺堡区财政配套818万元,共计1124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大河乡大河村,村党支部书记李芮芮带领“两委”班子成员自筹资金20万元,加上财政配套资金60万元,采购肉牛数十头,让村上的肉牛养殖规模翻了一番。“今年肉牛养殖行情特别好,1头牛养4个月出栏,就能挣三四千元。”负责养殖的大河村村民伏聚鹏说。80万元资金的及时注入,让大河村牢牢把握住这一难得机遇。

  记者采访得知,红寺堡区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用以扶持各村发展肉牛养殖、农机服务等特色产业,提高村集体经济总量及效益,为建强基层党组织堡垒提供坚实物质保障。有关部门定期张榜公示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资金使用周期为3年,期满后全部返还。

  “坚持采用村干部自筹及区财政配套相结合的模式,让村干部个人利益和村集体经济直接挂钩,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红寺堡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重点发力,红寺堡区累计实现4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2442户49180人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3.46%下降到2019年的0.76%。

  脱贫富民路上,幸福触手可及。(记者 杜晓星 苏峰 蒲利宏,图片均由红寺堡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秦文
【责任编辑】:倪金凤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