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聚人才谋发展 让农民更富
2021-04-16 16:48:23   来源:银川日报

闽宁镇秦腔爱好者表演秦腔在网上直播。记者  宋志书  摄

  农贸市场上移民妇女展笑颜。记者  苏勇  摄

  王虎荣在菇棚忙碌。记者  李靖  摄

  直播间里主播售卖闽宁镇特产。记者  李靖  摄

  走在闽宁镇的康庄大道上,今天的西海固移民已今非昔比。他们怀揣梦想、励精图治,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农民变身致富带头人、产业技术能手、车间大棚主管、带货女主播。他们是这片土地脱贫攻坚取得全胜的主力军,更是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项项扶贫产业铿锵落地,一个个扶贫车间马力十足,一条条生产线热火朝天。在脱贫攻坚获全胜,乡村振兴新起航之际,新时代移民奋进在新征程上。

  白手起家有奔头,致富带头干劲足

  砖厂干过苦力、下井挖过煤炭、城里跑过夜车、镇上卖过凉皮……从固原市西吉县兴坪乡移民到闽宁镇,王瑞刚白手起家谋生活、奔事业。

  “还是咱党的政策好。没有这么好的移民政策哪有今天的好日子?”王瑞刚一边感慨党的扶贫好政策,一边擦拭着一家人的全家福。

  肯吃苦肯出力,2015年王瑞刚用人生的第一桶金买了300头牛,当起了职业养牛人,在闽宁镇注册成立了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斤牛肉卖到广州就是一百元钱。一年营业额近4000万元。”王瑞刚对记者说,从移民之初一无所有到现在变身职业养牛人,他的收入翻了不知多少倍。20多年时间里,一家4口住的房子从土坯房换到砖瓦房,又从砖瓦房换成了城里的大楼房。王瑞刚从一个不认识西红柿豆角的山里汉,变成了带领32个村民致富的大老板。

  和王瑞刚一样,张军宁一家8口刚移民到闽宁镇也一无所有。张军宁笑着对记者说:“扶贫政策好,靠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我才有机会跟大企业谈生意。”

  张军宁口中的大企业是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第一次走进这么大的酒庄干活,张军宁被富丽堂皇的酒庄惊住了。靠着勤劳的双手,张军宁在偌大的葡萄种植基地翻地、育苗、修枝、除草。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走进酒庄务工,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打破了他单调的打工生活,“去葡萄园干活的人那么多,我能带着他们一起干……”

  于是,张军宁在2015年用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辆面包车,每天往返于德龙酒庄和闽宁镇之间拉载务工人员。

  靠着这辆面包车,张军宁成了职业经理人,并且成立了自己的宁夏闽君劳务有限公司。依靠与德龙酒庄签订的稳定用工合同,张军宁的劳务输出生意越做越红火。很快,张军宁买了第二辆面包车、租用了亲戚的两辆小轿车,还雇用了几名司机,成了闽宁镇上的致富带头人。

  像王瑞刚和张军宁一样的西海固移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农民变身职业养牛人、职业经理人。移民村的妇女则走进工厂变身带货女主播、产业工人、企业白领、酒庄主管。一个个移民逆袭人生的故事,让这片寸草不生的荒滩幻化出片片锦绣,戈壁滩成了金窝窝,到处都有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闽宁镇培养树莓、葡萄种植基层“土专家”和“田秀才”36名,新增劳务派遣公司、劳务经济人累计达21家126人,年转移输出劳动力1.5万人。

  “后浪”返乡奉献,变身脱贫致富主力

  从固原市西吉县兴平乡马沟村搬到闽宁镇,又从闽宁镇辗转奋战至银川,再从银川义无反顾回归闽宁镇,闽宁“后浪”张军把人生的梦想扎在了第二故乡闽宁镇。

  “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们的根在闽宁镇。”张军告诉记者,看到闽宁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参加比赛依然穿着布鞋,他于心不忍,下定决心要将体育强国梦扎在家乡孩子们的操场上。

  于是,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张军义无反顾报考了特岗教师岗位,成为闽宁镇中心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回到家乡,亲切的乡音和熟悉的面孔让张军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归属感。

  带着孩子们集中训练,组织有特长的孩子参加比赛,孩子们陆续拿下了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赛全国赛亚军、全国赛冠军。孩子们更有自信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视野也更开阔了。张军从一个普通移民逆袭成为小学校长,生命轨迹因为回归家乡变得格外精彩。

  和张军一样,24岁的原隆村小伙魏兴星也义无反顾地选择回乡创业。他告诉记者:“我的爷爷我的父亲都是老党员,他们说农村将来会大有作为,鼓励我回到家乡工作。”怀揣亲人的殷切希望,魏兴星报名参加了村委会招聘返乡大学生的考试。顺利回到村委会工作,魏兴星将一腔热忱献给家乡父老乡亲。

  “老大爷不识字,他来到村部取款机前取钱,想都没想就把密码告诉我,让我帮他,这份信任太让我感动了!”魏兴星说起乡亲们对他的信任,心中的自豪溢于言表。

  靠着这份信任,魏兴星一肩担起党建工作,把主题党日和党员大会组织得有声有色。党员凝聚力更强了,参与活动的热情也更高了。

  今天,无数像张军和魏兴星一样的闽宁“后浪”返乡奉献,成了脱贫攻坚全胜的中坚力量,也成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坚强基石。

  据统计,近五年来,闽宁镇有产业能力的人口达到11991人,其中5915人选择回到闽宁镇发展,他们已经成为活跃在扶贫产业、乡村治理一线的中流砥柱。而不断壮大的特色种养殖产业、商贸物流劳务产业、高效设施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也形成了虹吸效应,向在这里成长的青年一代抛出了返乡奉献的橄榄枝。

  “输血”变“造血”,移民变身股东棚主

  在闽宁镇,有像王瑞刚和张军宁这样白手起家的致富带头人,也有像张军和魏兴星一样返乡奉献的闽宁“后浪”,还有无数通过技术培训、产业扶贫、入股分红、肉牛托管实现脱贫致富的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在移民村里越走越宽。

  “家里两亩四分地流转给周围企业,一年下来能领到900多元分红。家里几亩薄田不再是养家糊口的唯一渠道,学到手艺外出打工远比在家种地收入高。”移民刘莉和丈夫柳发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二人在酒庄打工既是酒庄技术主力又是土地股东。以土地作价入股,移民脱离土地变身股东和工人,闽宁镇借着土地流转开创了“脱贫致富共同体”的“共享酒庄”新模式。

  光伏企业中科嘉业与原隆村“联姻”签订屋顶租赁协议,让村民屋顶上的光伏板带来了新的村集体受益,1600多户村民每户年增收300元,移民家里又多了一份光伏产业新收入。移民杨根劳没想到,屋顶这几块光伏板还能为他赚来一年的油盐酱醋钱,他笑着说:“过去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科技吃饭,思想解放了,哪儿都能赚到钱。”

  除了这些收入,闽宁镇还创新了精准脱贫模式。闽宁镇党委副书记赵超告诉记者,为了解决移民们易地搬迁面临的生产生活矛盾,闽宁镇探索实行了“一户四牛一棚一电站”的“4+1+1”精准脱贫模式,即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托管4头肉牛年分红8000元,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每户分配1栋大棚用于种植经营年收入可达1万元,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户均年收入1万元。

  靠着丰富多元的脱贫致富模式,扶贫资金注入养殖园区、温棚园区、光伏产业,由“输血”变“造血”式的扶贫,让移民们有的变成了股东,有的变成了主播,还有的变成了棚主。

  今天,原隆村正全力打造土地流转、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福宁村全力打造设施农业、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武河村全力打造精品酿酒葡萄示范村,园艺村打造了优质饲草种植基地,玉海村正打造庭院养殖示范村,木兰村计划打造枸杞种植示范村。“一村一品”的规划布局,让移民们搭上产业快车学技术、强本领,彻底从繁重的耕作劳动中解放出来。

  据统计,近五年来,闽宁镇已经通过转移输出、镇内务工、基地就业、托底安置等就业扶贫方式,推动近2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以上。目前,全镇已有41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易地转移就业,各类送岗下乡和专场招聘活动让136名劳动力实现了镇域内企业务工,239位贫困劳动力通过村级治安、保洁、政策宣传等扶贫公益岗位得到就业安置。

  稳稳托起6.6万西海固移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天的闽宁镇已经走出了一条易地搬迁、东西协作、产业扶贫的康庄大道。向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今天的闽宁镇一以贯之、继续前行。(记者陈玲)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