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业让村民增收有后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场绵绵秋雨的浸润下,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绿意更浓,生机无限。村口一侧的扶贫车间内,70余名女工在服装生产流水线上忙碌着。每个月,经她们之手加工销售的休闲服、工服、手套,总价值近百万元。
身为车间班组长的马兰告诉记者,从业人员中,建档立卡户45人,人均工资收入2000多元。扶贫车间的创办不仅让这位农家女得以在“家门口”就业,还让她变得开朗、自信。“过去俺一天围着灶台转,现在忙着学技术,长本事,多挣钱。有了收入,就有了地位。”
2014年,旱天岭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5.4%,属于深度贫困村。这些年,通过国企帮扶、干部带动,多年如一日的精准扶贫,极大激发了村民谋发展的内生动力。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6800元,贫困率下降到1.18%,达到整村脱贫标准。2020年3月,经严格的评估检查后,同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摘帽。
8月18日,记者走访旱天岭村,欣欣向荣的发展场景,彰显着这片土地的勃勃新生。
“旱天岭村是生态移民村,自然条件较为薄弱,耕地较少。村民大多是从同心县王团镇、预旺镇等地搬迁来的山区群众,懂技术、有手艺的人非常少。”村党总支书记丁建华说,为了能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村里因地制宜确定了依托肉牛养殖业让农民脱贫增收的发展路子。
2017年,在中核集团、自治区人大机关等单位的帮扶下,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旱天岭村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对有发展养殖愿望的1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发展肉牛养殖业,协调购进牛犊635头。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5000元。目前,旱天岭村肉牛养殖规模已从2014年的300头左右发展至3000余头。
村民的牛养多了,生病的情况也多了起来。为了给全村的牛治病,丁建华自学兽医技术,成为全村的“牛大夫”。有一次,村民马玉伏家的母牛凌晨2时下犊时难产,如果母牛小牛都保不住,损失难以承受。接到求助电话,丁建华一路小跑着前去助产。
“丁支书把整条胳膊伸到牛肚子里,折腾了几个小时,总算把母牛保住了。”说起这些点滴的事情,马玉伏至今心存感激。
村民马德明从预旺镇搬迁到旱天岭村时,一穷二白。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现在肉牛存栏达到了10头。
在肉牛养殖业的引导下,不仅村民富了,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
2018年,为进一步发展旱天岭村肉牛养殖产业规模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旱天岭村整合中核集团、村集体经济等多方资金,打造旱天岭村肉牛养殖园区,建成标准化养殖圈棚10座,实现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目前,旱天岭养殖园区场内养殖肉牛600余头,每头肉牛每年纯利润可达3000元。园区的建立,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20万元的收入。为了解决养殖园区环境污染的问题,旱天岭村与地处灌区的村“优势互补”达成秸秆与牛粪互换协议,有效解决牛粪污染和秸秆焚烧问题。牛粪进了庄稼地,秸秆到了饲料棚,为种植户和养殖户减少了开支。
赶着肉牛奔小康,村里的冲天“牛气”,吸引着丁生林等50多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加盟养殖大军。“在家门口搞养殖,今年已收入2万多元,家里的农活、老人也能照顾上。”眼下,丁生林致富信心十足,正忙着扩建圈棚。
“发展产业的目的就是富裕农民,实现乡村振兴。下一步,我们将对全村的牛羊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饲料配比,达到三个统一以后,养殖园区的作用可以更加显现。”旱天岭村驻村第一书记闫军向记者谈了未来发展思路。随着他的叙述,记者感到明天的旱天岭“牛气”更盛。(记者 高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