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闽宁镇 -> 文字头条
从西海固到闽宁镇 追寻“移”出来的脱贫康庄路
2020-11-05 11:10:49   
2020-11-05 11:10:49    来源:宁夏新闻网



 

  翻开中国地图,凝视宁夏,在南部,有一块被称作西海固的地区。至今仍顽强地横亘在六盘山之间的战国秦长城,见证着这块土地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刚烈苦难的内里。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苦瘠甲天下”一度凝固成这里的鲜明符号。

  在宁夏首府银川南部不到50公里,有一个在戈壁滩上建起的生态移民小镇——闽宁镇。这里现在是6.6万西海固移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从地图上看,两地相隔300多公里,约4小时车程。然而这条通往幸福生活之路,西海固移民一走就是23年。

  1997年,来宁夏扶贫的习近平深入调研,启动一项根本性工程“移民吊庄”,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这里。他亲自命名“闽宁村”。千年萧关古道,由此绵延成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二十余载夙兴夜寐,二十余载点石成金。闽宁镇如何探索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康庄大道?西海固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7月底,天目新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新闻行动采访团走进宁夏,寻访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蝶变之路。

天目新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新闻行动采访团走进宁夏闽宁镇。宁夏日报记者 李卫东 摄

  移民新家园

  戈壁滩开启金色生活

  “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冲着这个预言,1997年底,谢兴昌带着妻子韩翠花和5个儿女,下山“拓荒”。他们是最早一批从西海固搬迁到这里的移民。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范围包括固原地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六县,以及吴忠市同心县部分。谢兴昌老家在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那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

  听说远在2000多公里之外的福建省要来投资,头脑灵活、敢想敢干的谢兴昌意识到,这肯定是一块宝地。然而,最早这里却是天空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粒跑。见到这番荒凉景象,韩翠花说要回家。谢兴昌劝慰她,等5年就好了。韩翠花一等再等,等了三个5年。现在,老两口的儿女们,有4个念完了大学,还个个都在银川市区买了房。

  如今,最初仅8000人的闽宁村,已发展壮大为6.6万人、6个村的闽宁镇。定居于此的移民搬迁户,全部来自西海固地区。他们与谢兴昌和韩翠花一样,靠着勤奋和坚守,在“金色”小康路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自信。截至2019年底,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70元,相较搬迁之初,增长了27倍。

  移民扶贫示范镇闽宁镇的变迁,只是宁夏移民搬迁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自1983年以来,宁夏共组织了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6次大规模移民搬迁,将123万山区群众搬迁到靠水沿路的宜居区域。

  在西海固,还有一些贫困群众,就近搬迁到县内移民安置点。西吉县是宁夏最后一个未“摘帽”的贫困县,如今正在向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发起总攻。以该县将台堡镇为例,“十三五”期间,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89户915人,包括县内移民安置146户714人。

  明星村四组的马存富一家于2017年从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的山沟沟,搬到就近安置点,住上了120平米的砖瓦房,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让马存富尤为欢喜的是,他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长期外出谋生。这几年,西吉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马存富家的牛棚里养了5头牛,家里还有20多亩青贮玉米地和3亩洋芋地。一年卖3头牛,就有四五万元收入。从看天吃饭到数着牛犊过日子,马存富家正在牛劲十足地奔小康。

俯瞰宁夏闽宁镇。记者 余家锋 摄

  培育新产业

  “致富果”托起红色梦想

  移民搬迁,脱贫致富是目的。“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新移民“稳得住”,避免“住上新房子,过着旧日子”?产业配套、就业保障是关键。在闽宁镇,两枚“致富果”——火红的枸杞和绛红的葡萄,串起两大特色产业,托起了当地人的红色梦想。

  原隆村有一个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让宁夏枸杞搭上了电商快车。今年4月,这里组建了一支“巧媳妇”直播团队,希望通过电商平台,将枸杞等农特产品卖到全国。马燕成了这支“网红”团队的骨干。

  马燕一家原本生活在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红沟村,2012年举家迁至原隆村。定居之后,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一系列扶贫政策。2019年,马燕应聘到扶贫车间上班,过去只会种地带娃的她,不但学会了农产品分拣、打包等技能,还走进了直播间。能在家门口上班,带货带娃两不误,一个月挣3000元钱,马燕觉得自己很幸运。

  与枸杞产业一样红火的,还有葡萄产业。贺兰山东麓沿线,离原隆村不远处的千亩葡萄园里,坐落着一个酒庄——宁夏立兰酒庄。这里不仅盛产葡萄酒,也成就了很多新移民的梦想,刘莉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8岁的刘莉是原隆村的第三批移民,她清晰地记得,一家人是2013年8月2日从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大麦沟村搬迁至此。在老家的那些年,刘莉的生活就是带两个孩子种三四亩地,丈夫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能在家门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直是夫妻俩最大的心愿。很快,刘莉就在附近的葡萄园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她,从最简单的锄草做起,一路干到了酒庄的车间主管。2016年,刘莉的丈夫也进了葡萄园,两口子的年收入从搬迁前的1万多元慢慢增长至超10万元。

  在新家园安居乐业,刘莉觉得很满足:易地搬迁,不仅让她挣到了工资,还学到了技术;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如今,夫妻俩在同一家公司干同一份事业,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这是刘莉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俯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梯田。记者 余家锋 摄

  再造新生态

  西海固迎来绿色发展

  森林覆盖率30.6%,这是让固原市彭阳县干部群众颇为自豪的数据。

  1983年建县初期,彭阳仅27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为惊人的3%,山上基本是光秃秃的。经过多年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眼下,彭阳全县林木保存面积已达到203.87万亩。

  从彭阳的治理成效,可以透视整个西海固地区的生态之变。易地搬迁,不仅让移民们过上好日子,也让迁出区得以休养生息,昔日蛮荒之地逐渐生机盎然。

  夏日,站在彭阳青云湾梯田公园观景台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旱作梯田林草葱郁,壮美如画。57岁的彭阳县林业局造林队队长杨凤鹏亲历了这里的生态恢复之难,也见证了这里的生态治理之功。

  从2000年开始,杨凤鹏就带着100多人背树上山、铲土造林,人均一天得栽600棵,高峰期这支队伍曾达到五六百人。荒山黄土、沟壑纵横,种树成活率低。后来,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彭阳县发明了“88542”整地法,慢慢地,彭阳筑起了一道“生态长城”。据估算,如果把彭阳“88542”工程整地带连接起来,足足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种树涵养了水源,如今的彭阳,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目标。全县年平均降水量756毫米,流域综合治理程度也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97%。

  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下一步,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彭阳县红河镇的做法是,立足区域自然禀赋,以一棵苹果树,带动一个绿色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2017年,红河镇引进宁夏东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林果产业,推广矮砧密植苹果种植技术,建设现代化果园。据红河镇党委书记郑小义介绍,这些年陆续引进了18个品种,去年种下的烟富7,也已经零星挂果。对于红河镇的未来,郑小义胸中有一张蓝图: 用2至3年时间,先把黄土地变成绿水青山,再用2至3年时间,等到山头挂满了苹果,这里就是金山银山了。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从西海固到闽宁镇,重走这条脱贫攻坚的长征路,如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昔日困于苦瘠之地的人们,已经渐渐翻越封闭的关隘,融入全球经济发展链条,获得脱贫致富的新机遇、新动力。(天目新闻记者 俞斌 余家锋 甘恬 石怡锋 宁夏日报记者 瞿学江 李卫东)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姚振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