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 -> 回访报道
闽宁镇:移民谱写幸福故事戈壁荒滩改天换地
2021-03-23 17:12:55   
2021-03-23 17:12:55    来源:银川日报

  24年,一个戈壁荒滩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从“空中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子跑”的戈壁荒滩,到如今“绿树成荫、街道宽阔、产业兴旺”,闽宁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4年的一场山海携手,让西海固6.6万余移民摆脱“靠天吃饭”的境遇,也让曾经的戈壁荒滩改天换地。

  今天的永宁县闽宁镇,纵横交错的路网、林立的高楼房屋、忙碌的企业园区、现代化的医院学校,让移民过上了安居、安业、安康、安心的好日子,让村里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幸福故事。

  土路上走出康庄大道

  对于闽宁镇福宁村村民吴维东来说,家门前的闽甘路承载着太多记忆。从搬迁之初的泥泞土路,到如今宽敞笔直的柏油公路,吴维东的日子就和这条路一样,一步步地变了模样。

  “我们刚搬迁到这儿的时候,脚下就是戈壁荒滩,哪有什么路,是大家一步步走出来了这条路。”吴维东告诉记者,曾经的闽甘路只是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出行方便,大家在土路上垫沙子,再后来沙路变成水泥路,水泥路又变成了如今的柏油马路。“路修好了,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也就好了!”

  闽甘路的改变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为村上的产业打开了“快车道”。依托着闽甘路上四通八达的路网,福宁村生产的菌菇搭上快车畅销全国。

  “现在交通便利,每天采摘的菌菇出门就上路,一小时就能送到周边的市场了。”2019年,宁夏君鑫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响应“支持闽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号召,在闽宁镇工业园区建设了菌菇原材料加工堆场、生产输送装置、菌棒生产、熏蒸等厂房,购置了配套冷链设施,并在闽宁镇福宁村流转土地480亩,用于打造培育、种植和生产菌菇的阳光棚室,小小的菌菇已经成为移民群众增收的“扶贫伞”。

  “村上交通方便了,外面的商人都来村里收购蘑菇。”福宁村村民马文祥告诉记者,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如今老百姓见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们有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蘑菇大棚打工,有能力的还可以承包大棚自己干,不用为销售发愁。”

  “十三五”期间,闽宁镇新增绿化面积11270亩,绿化覆盖率达3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率先在宁夏实现了村村通宽带、通硬化路、通自来水,建成了镇内“四纵五横”、外连省道高速的交通网络,开通了直达首府银川市区和移民迁出区(市)县的公交线路。

  家门口享受有质量的医疗服务

  “我们看病不用东奔西走。家人们的大病小病在镇卫生院就能看上了。”2020年底,闽宁镇卫生院新门诊大楼正式投入使用,陪同父亲前来看病的闽宁镇福宁村北二组村民马玉龙,环顾着新的就医环境和先进的诊疗设备,不停地向记者赞叹着。

  从最初的2层小楼,到如今4栋独立大楼,作为民生配套项目的闽宁镇卫生院,已经历经4次扩建升级,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变迁路。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就像电视剧《山海情》里描述的一样,各方面条件都特别简陋。”闽宁镇卫生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王彩英1998年初到卫生院时,除了工作上的忙碌外,更多的是对于村民医疗卫生常识不足的担忧。那时,移民不做产检、在家生产的事太平常不过。但是,医院里的医疗条件也很有限,医生们为此经常束手束脚。“宝宝出生后,我们只能用输液的玻璃瓶,装上热水裹上毛巾给宝宝取暖。”在王彩英的记忆里,随着闽宁镇的发展,医院里的医疗环境也在飞快地改变着。“如今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按时产检、定期检查也成为当地妇女的共识,产妇和宝宝都能得到良好的护理。”

  “以前,卫生院看不了的病,我们还得坐车去县城或者市里,有时候人生地不熟,路上就得花个半天时间,看病花费也不少。”在闽宁镇卫生院,前来带孩子输液的村民马福花告诉记者,人们过去最怕看病就医,有时候为了小病得东奔西走,现在大病小病家门口就能看了。

  闽宁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沈洋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闽宁镇卫生院经历了多次改扩建,规模是过去的10倍。“以前只有内外妇儿4个科室,现在我们已经能提供辐射闽宁镇6.6万余人的医疗服务。”

  多年来,闽宁镇通过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健全完善县乡村一体化分级诊疗体系,建成闽宁镇卫生院和各村卫生室共7个,实现标准化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通过持续实施贫困群众“一站式服务”,累计发放医疗补助金300余万元,救助1500余人次,家庭医生签约4220人,实现了在建档立卡户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金沙滩”绘出生态底色

  24年前,当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村民谢兴昌走出大山,在原闽宁村和妻子忙着搭帐篷盖房子时,头一次看到天边滚滚而来的沙尘暴,他惊慌失措地忙喊着媳妇钻进了帐篷。一场大风下来,带走了家里几乎所有的家当,只剩下妻子怀中一锅还没来得及吃的饭,以及半锅沙土。“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留给谢兴昌和第一代移民最害怕的记忆。

  除了沙尘暴,移民们最怕的还有缺水。“刚来这儿的时候,最大的问题还是吃水。”1991年3月4日,王升借调到新成立的西吉县玉泉营吊庄建设办公室,从西吉县到闽宁村,从小就在缺水滋味中长大的王升,又面对着缺水的问题。“当时移民百姓吃水用水,都得拉着架子车到几公里外的机井上统一取水。”

  20多年后,曾经的戈壁荒滩上长出了翠绿,扑卷而来的沙尘暴不见了踪影,甘甜的黄河水滋润着大地,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绘就了闽宁镇如今的生态底色,也为土地上一直辛苦耕耘的村民们,带来了喜悦和希望。

  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宁夏覆盆子合作社的红树莓种植基地里,52岁的经理海文武,和往常一样领着村民们在田头忙碌着,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千亩大地上,低矮的树丛密布,小指粗细的灌溉管网犹如“输血管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这是咱们种的‘红宝石’,夏天就能采摘了。”海文武所说的“红宝石”就是红树莓,小小的红果不仅串联起当地种植、深加工的产业链,还成为发展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的“致富果”。

  “《山海情》热播以后,很多游客都到我们棚湖湾树莓基地观光游玩,顺带品尝这里的特产。”基地负责人车秀珍告诉记者,昔日的干沙滩变为金沙滩,树莓基地就是最好的见证之一。这片土地上种植出的红树莓,衍生出了果汁、果酒、酸奶、酵素等多个深加工产品。同时,依托基地还发展形成了红树莓生态园区,成为当地农业文化旅游综合体。

  葡萄、红树莓、白萝卜、奶瓜瓜、鲜桃、西红柿……如今,贫瘠的土地上已被瓜果飘香、绿意盎然的新面貌代替。截至2020年,闽宁镇已经基本形成以酿酒葡萄、设施园艺、肉牛养殖为主的产业格局,特色农产品消费扶贫额达6.8亿元。

  “一个村出了上百个大学生”

  日新月异的镇区建设,让这片曾经飞沙走石、黄沙漫天的戈壁滩,转眼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新思想、新潮流,让闽宁镇从内到外散发着与时俱进的气质。

  20多年前,福宁村党支部书记谢兴昌兼职“乡村医生”,除了看病送药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宁让家里缺了粮,不要耽误娃娃上学堂;宁让锅里缺了菜,不要耽误下一代。”这句“宣传语”一说就是几十年。

  20多年后,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张榜公布了村里104名高考分数上一二本线的学生名单,并给24名中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学生发放了共16400元奖学金。

  “咱们村去年104个学生都上了一二本线。”说这件喜事,福宁村党支部书记王虎荣不禁挺了挺腰杆。“以前俺们都比谁家的日子好,现在都比谁家出了几个大学生。”

  丈夫在外打工,福宁村村民马金花多年来一直在家照顾3个上学的孩子。“我们两口子总觉的自己苦点无所谓,孩子们只要上好学,就不再受我们这辈人吃过的苦了。”马金花说道,在大山的时候因为家里条件差,一辈子没有读过书,但是走出大山了,就不能苦了孩子们的教育。2019年,马金花的大儿子考入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去年女儿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只要娃娃想念书,硕士博士我都供。”43岁的马金花坚定地说。

  “从大山搬迁到这,就是为孩子们上学方便呢。”2013年,刘莉一家4口,选择告别山区搬迁到如今的闽宁镇原隆村,开始了新的生活。至今,刘莉仍然记得,安家落定的第二天,她拿着户口本就把家中老大送进了小学,老二则顺利上起幼儿园。孩子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刘莉也能放心大胆地打工赚钱。“从幼儿园到中学,镇上全部都有,孩子们再也不用天黑摸着山路上学了。”刘莉笑着说道,现在每天和上学的孩子们一道出门,下班了再和孩子们一起回家,和城里人的生活一样的。

  移民交口称赞的新生活,得益于20多年来闽宁教育扶贫的不断发展。从最初几间砖房、没有操场的一所学校,到教室明亮、设备先进的5所公办幼儿园、9所小学、2所中学;从一个老师包一个班或一个年级,到配全、配齐了所有的科任老师;从单一模式的授课课堂,到空中课堂、智慧课堂全覆盖……如今闽宁镇各学校,在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努力下,迎来了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贫穷,曾是大山里一日三餐顿顿的土豆、是比油还贵的雨水、是看病上学要走的几里山路。然而,山海携手改天换日。24年的时间,东西协作让一批批精兵强将为闽宁镇带来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等,让闽宁镇学校、医疗、公共设施得到发展,让移民在这里实现了安居乐业梦,让移民未来的路越来越好。(记者  孙楠)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