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吴忠频道 -> 文化旅游
吴忠也有黄河路 “繁花”似锦堪比沪
2024-02-06 17:49:41   
2024-02-06 17:49:41    来源:宁夏日报

  吴忠市西市场的路边摊上,右手一双筷子,左手一个白饼子,吸溜完一碗羊杂碎,油汤辣水得让脑皮直冒汗。吃完,用手一抹汗,就接着去赶集了——这是吴忠羊杂的1.0版本。

  现如今,吴忠羊杂也能吃出大餐的“高级感”:既有优雅的就餐环境,又有满桌的特色餐饮,让食客愿意把一上午的时光都消磨在这里——这是刚刚完成蜕变的吴忠羊杂3.0版本。

  日前电视剧《繁花》热播后,带动了上海市黄河路的爆火,许多粉丝慕名来到这条有名的美食街,打卡剧中原型餐厅。吴忠市利通区也有一条黄河路,路上开了一家“杜优素”餐厅,这里的当家菜就是羊杂,人气如同《繁花》中“至真园”餐厅那般火爆,大江南北的游客都爱来这里坐坐,流连忘返。

  所谓“游在宁夏,吃在吴忠”,“杜优素”就是“吃在吴忠”的重要网红打卡地之一。“新春走基层”记者一行来到“杜优素”餐厅采访,近距离欣赏这朵盛开的餐饮“繁花”。

  与时代同频

  纯白色楼体,倒“U”形门脸,外面乍一看就像是现代艺术馆。穿门而入,里面曲折回环,球状造型就餐区,青色“金属风”被拉满……一股现代风扑面而来。

  在“杜优素”一楼正中央,就盛开着一朵大红“繁花”,花蕊几抵屋顶——那是餐厅的核心装饰品。“繁花”周遭,落座着一桌桌食客,将就餐氛围点缀着颇为浪漫。

“繁花”盛开“杜优素”。

  “这是一个羊杂店该有的气质吗?”一位来自银川的26岁美食博主“课代表探店记”惊呼道。许多消费者见状纷纷掏出手机,拍摄照片或是短视频,发到网上分享。记者采访得知,这是“杜优素”开设的第三家门店,营业只有4个多月时间,门店投资过千万元,才呈现出眼前这样的网红打卡效果。

  打卡“杜优素”,很多人冲的还是“羊杂西施”的名头,这可是店里的活招牌。在前台,记者邂逅了正在待客的老板娘,只见她个头高挑、面容姣好、皮肤白皙,散发着黄河岸边女子的那股秀美与精明。据了解,杜优素已然传承三代,也孕育了三代“羊杂西施”,眼前看到的正是第二代。

  记者跟随一众食客来到二楼包间,入席深色大圆桌,抬头一看是玻璃吊顶,把室内映照得一清二楚,让空间感直接翻了一番,既时髦又宽敞。

  很快,美食如流水般被逐一端上桌面,里面不可或缺的还是羊杂,被盛在蓝色镶边的白色粗瓷碗中——依然保留着那种原始的粗犷感。尝一口,软弹鲜香,还是地道的老味道。当然,还有羊杂标配:白饼子,只不过是被切成小块盛于盘中,任由大家选食,不再像过去那样人手一饼。原因无他,各种美味太多,有虾饺、八宝茶、荞面油圈……白饼子只能尝个味道,否则无福享受其他美食。

琳琅满目的美食。

  吃完饭,食客们还能到前台选购八宝茶、油香、馓子等地方特产,带回家和亲人慢慢享用。很多人还驱车到黄河对岸的青铜峡大峡谷游玩,体验西北水乡的别有魅力。吃喝玩乐购一条龙,准能让您在吴忠尽兴。

  和改革同行

  眼见着,羊杂不再是“杜优素”的唯一,成为众多美食中的一道。不少老饕来这里吃羊杂,除了品尝特色美味,还为了追忆一份情怀。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吴忠上高中,想改善生活就去杜优素吃碗羊杂,店面就在我们学校旁边。一份羊杂,再加一个白饼子,不到一块钱,却解馋得很。”一位已是不惑之年的食客感叹,从过去羊杂白饼的“低配”到眼前美食荟萃的“高配”,折射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水涨船高。

  据吴忠市著名美食家李继忠介绍,羊杂是缺吃少喝年代的产物,那时温饱尚成问题,吃肉更是奢谈,动物内脏却很廉价,宁夏盛产羊只,羊杂供应不虞,就被心灵手巧的吴忠厨娘做成了美食,让穷苦人也可以尝到油水滋味儿。如今,羊杂成为全社会公认的一道特色美食。

  记者采访得知,“杜优素”由杜店堂创办于1978年,那时只是一家只有30平方米大的小门店,卖的也是1.0版本的羊杂白饼。1982年,19岁的马燕霞从公爹杜店堂手里接手店面,开始在夜市露天经营,后来又搬到老吴忠师范附近。到2004年,又把羊杂店迁址到吴忠市文化宫对面,营业面积达到220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可接待散客和团体用餐,那是吴忠羊杂的2.0版本。记者探访的“杜优素”黄河路店,已是吴忠羊杂的3.0版本。

“杜优素”店内陈列着的馓子、油香等特色面点。

  李继忠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生于吴忠长于吴忠,见证了“杜优素”的蜕变历程。他感叹地说,“杜优素”与改革开放年代同龄同行,孕育出三版吴忠羊杂和三代“羊杂西施”,里面凝聚着无数人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这朵餐饮之花孕育于改革开放元年,蒙受盛世光景滋养数十载,终于绽放出今天这朵繁花。”(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见习记者 杨玉瑛 实习生 马磊 实习生 彭斌 文/图)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