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银川动态
从“上学难”到“上好学”
学有所教 闽宁孩子未来可期
2021-05-17 10:07:25   
2021-05-17 10:07:25    来源:银川日报

  妥建民

  刘小红

  苟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福叶 (除署名外 图片均由记者 李姝 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对于曾经生活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上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翻山越岭、手脚冻伤、回家务农……如今,随着闽宁协作、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实施,搬迁到闽宁镇的移民百姓,生活好了,教育条件跟上了,思想观念转变了,孩子们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学有所教,教育托起走出大山孩子的梦想,带来了曙光、带来了希望。

  以前翻山越岭去上学

  “我小时候上学,要走半小时山路,路很窄,只有架子车那么宽。”从西吉县偏城乡大湾村移民到闽宁镇的宋新桃说,那时条件很艰苦,家里没有闹钟,早晨依靠鸡鸣声或看月亮偏斜判断起床时间,很多时候到学校才发现去得太早了,只能在学校大门外等。夏天下雨,山路泥泞,没有雨衣雨鞋雨伞,只能披肥料袋子遮雨,到学校全身湿透。冬天教室里只有一个炉子,手脚生冻疮是常事。初中时,宋新桃到县城上学,但是班车只通到偏城乡,还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才能到家。

  提起伙食,宋新桃说那时候能吃饱就不错了,小学时早晨出门带三个馒头一瓶水,就是一天的伙食;初中时两周回一次家,每学期从家里拿一袋白面、半袋土豆交到学校食堂,食堂土豆切成4瓣,一顿打一个馒头一瓣土豆。夏天从家里带馍馍不好保存很快就馊了,只能在灶上吃。偶尔家长也给零花钱,但根本舍不得去校外吃饭。

  移民杨桃花也是如此,村里的小学离家20多里,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教室是土地,书桌摇摇晃晃,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和学生就要从外面挖一些土把地面垫平,家庭条件不好,勉强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这是二三十年前西海固地区孩子上学的普遍景象,好几个村共有一个小学,初中学校更少,家远的同学只能住校。

  后来家门口就有学校

  搬到闽宁镇后,起初学校也很少,但至少路是平的,离家不超过十公里。随着人口的逐步迁移,学校慢慢多起来。至2002年时,几乎村村都有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上学方便多了。宋新桃家的两个孩子,老大上初一,老二上三年级,老公在外跑大车,她一个人在镇上开药店,两个孩子上学用不了10分钟就到学校。“现在孩子上学一点都不愁,离家近,学校课程丰富,有时孩子回来说的新鲜事物我都听不懂。”宋新桃说。

  2013年以来,永宁县以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及支持学前教育发展项目为契机,共投入2.64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面积和教师周转宿舍10万余平方米,其中:新建、扩建中小学校16所,幼儿园7所,教师周转宿舍楼4栋,运动场10个。目前,闽宁镇从学前教育到初中阶段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建设标准符合国家要求,能够满足未来3年闽宁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

  家门口不仅有学校,而且师资水平高,基本没有辍学的孩子。“这儿的教师很专业,都是师范院校科班出身,每个班主课和音体美教师配备齐全。”闽宁中学校长王世德说,老家农村教育薄弱,老师大多都是临聘的,甚至有些老师初中都没毕业,就到村里的小学当老师。王世德在老家初中当老师时,学校每年初一招一百多人,但是到初三时只剩三四十人。

  现在信息化谱教育发展新篇章

  信息化为闽宁镇教育插上了翅膀,学校网络全覆盖,每个教室都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各种功能室齐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名师送课、一师一优课、双师课堂等项目的开展,教师能力不断提升。现在城市学校的老师和农村老师能力差距不是很大,城里孩子能享受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孩子也不缺。”王世德说,在永宁县、银川市、自治区组织的各种课程大赛中,闽宁中学有40%的老师都曾获奖。“过去这些奖项基本被城市教师垄断。”

  2016年以来,永宁县实施了闽宁镇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当年投入资金1798.43万元,用于闽宁镇12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实施了光纤提速工程,800人以上学校光纤接入为500M,其他学校全部为200M。2017年12月,通过了教育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达标验收。目前,闽宁镇各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在全县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争取项目资金350万元,在闽宁镇建成自治区信息化示范校3所,2020年,争取项目资金550万元,建成自治区“互联网+教育”标杆校2所。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如今闽宁镇的教育正在飞速发展,移民百姓的大学梦正在一代代实现。


  微机课老师妥建民

  【光环】变化见证教育信息化

  毕业于原宁夏粮食学校的妥建民,别看他只有专科学历,但多年前,他可是永宁县闽宁中学师生眼里乃至整个镇上的“明星人物”,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可谓开启了闽宁镇学校微机课的先河。

  妥建民2002年毕业后原本在镇上小学教语文,2005年,闽宁中学通过延迟付款的方式,赊了45台组装学生电脑,2台教师电脑,每年付一部分款,三年后款项付清了,但电脑一直在学校微机室闲置。“没人会用,学校一个计算机老师都没有,只有一个物理老师摸索着给其他老师教打字,没给学生开课。”妥建民说,当时的校长得知妥建民有这本事,便把他从小学调到了中学。

  妥建民来后,把学生的微机课开起来,每个班两周上一次,内容非常简单,开关机、打字。“孩子们没见过电脑,每次上微机课都特别高兴,非常喜欢进微机室。”妥建民说,那时学校共有3700多名学生,每个班六七十个孩子,而学校只有一个微机室,45台电脑,免不了要合用电脑,你争我抢的现象常常发生。

  那时没有课本,教什么全凭妥建民根据自己所学来定夺。国家标准每周14节课,而妥建民每周上20节课,“那时候年轻,也不觉得累,除了代课,第二职业就是打字员,学校里就我一个人会,镇上连一个打印部都没有,谁有困难都找我,镇政府的电脑有了毛病也经常邀请我去看看。”妥建民说。

  2013年,自治区教育厅统一了信息技术教材,妥建民的微机课才有了方向和抓手,按照教材,初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初二学基本办公软件,初三学习简单的编程。这时小学生都能接触到电脑,上初中后,学生没那么好奇了,闽宁镇有钱人家也买了电脑。2014年学校还专门招聘了计算机专业的特岗教师,几年之内,学校在“教育强县”“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中,配备了越来越多的电脑。

  直到2016年,闽宁中学的信息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自治区教育厅信息化改造工程的推动下,学校配置了第一个录播教室、中心机房,还有校园广播和教室监控等设备,另外还配备了55台电脑,学校又有了一个新机房。还配置了52台平板电脑,让农村娃娃也上上了智慧课堂。除此之外,还有数字化物理探究室一间、机器人教室一间、4台数字化阅览机。“孩子们接触到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眼界也越来越开阔,信息化建设使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听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妥建民说。

  近年来,随着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工程的扎实推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涌入学校,“在线课堂”“网络教研”等活动成了常态,如今的闽宁中学已是闽宁合作的样板学校、宁夏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学校,妥建民不再像从前那么“闪耀”,但依然扎根基层教书育人。 (记者 李姝)


  【移二代】苟童

  被移民政策改变人生的“先生”

  在西海固农村地区,考上大学的孩子被村里人尊称为“先生”。今年21岁的苟童,4年前考入厦门大学,是闽宁镇家喻户晓的“先生”。

  苟童是“移二代”,在闽宁镇长大,父亲是闽宁镇一家医院的医生。在苟童的记忆中,自己上学非常方便,从幼儿园到初中,学校离家一直都很近,放学回家就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而且闽宁镇的教学质量也比老家好很多。“听家里人讲,以前老家的孩子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午饭就是早上从家里带的馒头和咸菜。”苟童说,移民政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父辈们刚搬到闽宁镇时很辛苦,风沙大、没房住、没水没电,但他们靠着惊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信念扛了过来,过上了如今舒适的生活。他的童年很幸福,从小到大,生活水平比起老家的孩子要好太多,吃饭、穿衣、玩具都没缺过。

  苟童说,当年拿到通知书的时候,虽然很激动,但是他没有选择直接打开,他知道,父母和他一样,都很期待录取通知书。苟童一路小跑回到家里,当父母打开录取通知书,看到苟童的名字时,笑得合不拢嘴,那种快乐苟童一生难忘。

  因为父亲是一名医生,很小的时候苟童就对白衣天使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仰,虽然父亲曾告诉他,做医生很辛苦,医生不仅是一个职业,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就代表了一种责任。苟童虽然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但是药学专业和医学专业密不可分,他选择读药学专业。“希望可以在药学方面有所成绩,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更多的病人免受病痛的折磨。”苟童说。

  在厦大的日子里,苟童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脚踏实地、埋头苦读,即将本科毕业的他已经被厦门大学药学院拟录取,将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等到学业结束,我想回到宁夏,为自己的故乡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苟童说。(记者 李姝)


  幼儿园园长刘小红

  亲历学前教育从无到有

  “那时候整个玉泉营就玉泉营中学一所学校,不到200个孩子,根本就没有幼儿园,而现在有11000多个在校学生,9所小学、6所幼儿园、2所中学,3.5公里范围内就有一所幼儿园,孩子在家门口就有学上。”扎根教育22年的闽宁镇幼儿园园长刘小红见证了闽宁镇学前教育的从无到有。

  刘小红是1998年从西吉老家选调上来的80多名教师之一,担任玉泉营中学的体育老师。他回忆,刚到闽宁镇时,第一感受是荒凉,是真正的干沙滩,校舍是几间土坯房,窗户没有玻璃,孩子没有课桌,冬天学生轮流带柴火烧炉子,黑板也是墨汁刷成的,操场是沙滩,校园是沙滩,到处是沙滩。当时接待他的是学校门卫,第一句话就说:“来啦,东西放到教室。”一问才知道,这里的老师没有地方住,教室白天用来上课,晚上女教师住,男教师住葡萄架、帐篷、地窝子。老师们白天正常上课,晚上筛沙子、拖土块,大家齐心协力给老师挨家挨户盖房子。那时候一天供应两次水,用水瓢打水,打来的水,放一晚上就落一层沙,早晨起来到处都是沙,身上是沙、脸上是沙、床上是沙、地上也是沙,拉开门,门口一堆沙。

  不久后,许多老师看不到希望又回去了,刘小红也动过回去的念头,铺盖都打包好了,可看到学生们哭红的眼睛,二十多岁的他又心软了。刘小红说,最后80多个老师留下了30多个。

  2012年,闽宁镇有了第一所幼儿园——闽宁镇幼儿园,逐渐村村都有了幼儿园,2015年起,45岁的刘小红接管原隆幼儿园工作。起初家长们并不认可学前教育,第一学期只收了40个孩子。随着幼儿园工作的扎实开展,第二学期增加到200多个孩子。而现在,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崭新的教学楼,塑胶操场,有高清录播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屏,闽宁镇的学前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刘小红连续任职武河幼儿园、木兰幼儿园、闽宁镇幼儿园园长,仅闽宁镇幼儿园就有55个老师,13个教学班,420个孩子。

  2018年,闽宁镇幼儿园与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一幼儿园正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每年双方互派老师跟岗学习,现在已有一半的老师去过福州学习。同年,福州一幼帮扶36万元,给闽宁镇幼儿园建成一个远程教室,每周都有一两次远程课堂,听福州老师讲课、评课,老师们获益匪浅。

  随着眼界的开阔,刘小红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他结合实际,在幼儿园开展了篮球、足球、手鼓等多种特色课程,园内有两个篮球场,每天每个班的孩子都有篮球游戏课,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记者 李姝)


  移民王福叶

  再苦再累也不会让女儿辍学

  十几年前,王福叶和丈夫决定搬出西吉县沙沟乡叶河村,到闽宁镇闯一闯,既为脱离贫困,也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在儿子九岁时,丈夫意外去世,从此,王福叶便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开始了孤儿寡母的生活。

  王福叶身上有西海固妇女与生俱来的坚韧品质,看着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王福叶有个信念,把娃娃抓好,让他们上学。“我一天校门也没有进过,但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再走我这条路,再苦再累也要把他们供出来。”王福叶说,丈夫在世时,她从没想过要让孩子上学上出个名堂,但丈夫的离开、日子的辛酸、社会的变迁,她逐渐觉醒了。

  提起自己的童年,王福叶说那是放牛放羊割草的生活,“女娃娃都这样,很少有上学的。”王福叶说,爷爷坚决不同意她上学,说女娃娃费那钱干啥,长大后都是别人家的。

  王福叶家是村里普普通通的人家,兄妹四人,她是老大,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有山地十几亩。七八岁时,村里的男孩子都背上书包上学了,王福叶每天赶着两头牛到十几里外的山上放牛,天黑回家。三四年后,二妹长大了,接了她的班,她终于不再放牛了,王福叶可以和弟弟一样去上学了吗?不,家里还有一圈羊等着她放,割草、做饭……

  其实身边的女孩子都不上学,王福叶习以为常,也没啥想法,觉得能给大人帮忙干活,就挺有用的。看着三弟的书本,她觉得有趣,便跟着背顺口溜,学写字,“那时候没有作业本,就用烧火棍或者电池里的碳棒在地上墙上写写画画,其实也没认几个字。”王福叶说。

  “我坚决不会让我的孩子不上学,尤其是女儿,一定要好好上学,以后有工作了,自己生活轻松,嫁到别人家腰杆也硬,受人尊重。”王福叶说,男孩子出路多,相比儿子,她对两个女儿要求更严格。她常常教育两个女儿,闽宁镇的学校这么好,老师又十分敬业,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现在大女儿在六盘山高级中学上高三,二女儿在闽宁中学上初三。

  不论严寒酷暑,每天凌晨四点,王福叶准时骑着电动车出门,到离家十几分钟的早餐店打工,下午一点多下班回家做晚饭,并为女儿准备第二天早晨及中午的饭,每个月2400元钱,给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儿子寄800元生活费,“等孩子们上学出来,日子总会甜起来的。”王福叶满脸期待地说。(记者 李姝)

【编辑】:任爱中
【责任编辑】:任爱中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