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党政头条
踏平坎坷成大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宁夏的生动实践
2021-07-19 09:04:49   
2021-07-19 09:04:49    来源:宁夏日报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千年小康,百年奋斗,今朝梦圆!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时刻,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时刻,也是宁夏各族群众夙兴夜寐、矢志以求的历史时刻!

  回首来路,新中国成立之初,宁夏没有一寸铁路、没有一架桥梁、没有一所高校,西海固赤地千里、“苦瘠甲天下”,群众的眼底心头,木讷萧瑟、生机寥寥。小康,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饮水思源,今日宁夏之所以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处处蓬勃、岁岁焕新、日日进步,最根本在于“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润土壤,“长”有国家政策的雨露浇灌,“盛”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宁夏发展、牵挂宁夏人民,2016年7月到宁夏视察,提出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2018年9月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时,题写了“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贺匾;2020年6月,再次亲临宁夏视察指导,赋予了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使命,要求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5年来,宁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航定向、武装思想、更新观念,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对标谋局、指导实践、激发干劲,新发展理念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气象、新变化在贺兰山下、黄河两岸“破土”抽芽,新发展理念引起的山乡巨变、思想质变、人心聚变渐成燎原之势,一个风劲帆满、蓄势破茧的宁夏,正迎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曙光,破浪前行。

  5年来,全区干部群众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矢志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面对挑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山川变了颜色、干部改了作风、群众换了心境。

  那些筚路蓝缕的奋斗,那些攻坚克难的前行,那些跋山涉水的艰辛,那些披星戴月的奔忙,还有,那些为了今日之美好以生命赴使命的牺牲,都在历史的如椽巨笔下变成壮美的赞歌、深情的诗行。

  执长缨、缚苍龙——山河改色人心聚

  曾经的西海固,到底有多穷?

  吃水,绵延二三十公里的山路上,老百姓牵着驴排着长队,就为了去驮深山沟里那一点点浑浊的苦咸水,村里人嫁姑娘首先要嫁有水窖的人家;住房,从山坡上劈一道坎下去,挖几个土窑洞,几代人都住在里面,前面土炕,中间灶台,旁边拴着牲口;上学,七八岁的小娃娃,爬梁翻沟,走路比读书的时间多……山是土褐色的,沟是土褐色的,人们的脸也是土褐色的,自然之困与精神之困,仿佛一道难解的“封印”。

  党中央始终牵挂宁夏的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等,总会提及宁夏、提及西海固,念兹在兹。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视察,第一站便是固原市——“我要到最困难的地方看看。”

  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原州区彭堡镇河东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要对接好市场,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和固原市从实际出发,紧盯“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把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不断聚焦、持续推进。 

<p>  六盘山天高云淡,草木苍翠茂盛。(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党硕 摄</p>

六盘山天高云淡,草木苍翠茂盛。(资料图片)记者 党硕 摄

  杨岭村瞄准乡村旅游,环境上“出世”、发展上“入市”,建起了养殖园区,以企业托管、大户养殖、农户饲养的方式,将村民的肉牛集中起来养殖,水泥路替代了小山道、绿山头换掉了“和尚头”,530亩的彩色花海覆盖了山皮草地、打谷场变成了小广场、学生有了塑胶跑道,农民收入过万元。

  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执手思想“长缨”、缚住贫困“苍龙”。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个问题上协同发力。从“点位”精准到体系完善,从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到吹糠见米、“根管疗法”,实事求是是宁夏脱贫和富民两大主题共有的特点。

  各级领导干部、福建挂职干部、央企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无数党员干部披挂上阵,苦帮苦干——

  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调研,进行精细核实,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摸清实情、掌握家底;下足绣花功夫,一户一策一张“精准帮扶明白卡”,列出每一项扶贫政策;驻守产业链、蹲守第一线,手把手教导、心贴心鼓励,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挥洒汗水、付出热血;

  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强化资金支持,闽宁协作的深度广度覆盖度不断拓展,向“根茎血脉”渗透,央企帮扶真金白银、真刀真枪、真情实意,脱贫攻坚一线“堡垒”被逐个攻破。

  2020年初,就在全区上下吹响“集结号”、发出“总攻令”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陡然来袭。

  “加试题”要破解,攻坚战不能停。

  同年6月,疫情防控刚有好转,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宁夏视察,对脱贫攻坚提出明确要求:要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自治区党委在全区集中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四查四补”,对全区2.65万边缘易致贫人口、1.49万脱贫不稳定人口,一户一策、应扶尽扶。

  2020年11月,随着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的脱贫出列,固原市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

  从被认定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无可能”到如今发展的无限可能,固原市的蝶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出的丰硕果实。

  思想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与泥土紧紧黏合,蓬勃生长将是必然之势!

  以前,多数是空壳村、留守村,没有生气,看不到未来,人乏困、不思变、等靠要;现在,留下的“活”过来了,甚至是满血复活,还生出了“虹吸效应”,返乡的青年多了,进驻的企业多了,各种力量的集结、能量的集聚,形成一种强大的新生力量,在这块土地上开疆拓土、迅速生长,正在从泥土里“顶出”一个新固原——梦想在升级,奋斗在升级,心劲在升级。

  对于宁夏而言,更为珍贵的是,从奋斗的拼劲、实干的艰辛中积淀下来的精神力量、攻坚智慧、发展动能,与血液里的红色基因相呼相融、相互激发,成为征战现代化建设的新“长缨”。

  “精准”的智慧,从脱贫不断向全面小康的各领域外溢。

  盐池县将滩羊定位为主导产业,辅以金融化瘀散结、激活链条,使金融“活水”从滩羊流淌到黄花菜、小杂粮等产业领域,全面开花,借市场之手规范农民行为、激发内生活力,养成风险意识,打牢诚信基础,形成争相致富的氛围,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积攒了充沛的能量。

  建设先行区——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决不负黄河

  细看中国生态版图,宁夏的生态功能、生态地位举足轻重:黄河流经的先天自然条件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的特有地理地势,使宁夏成为全国的重要生态节点、生态屏障、生态通道,发挥着稳定季风界线、联动全国气候格局,调节水汽交换、改善西北局部气候的重要作用。

  宁夏全境处于黄河流域,397公里河水流经之处,水田林网、阡陌纵横,饶谷多畜、瓜果甘甜,成就了“塞上江南”的美誉。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美是宁夏的现实,也是发展的依靠。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宁夏,在黄河吴忠段指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并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使命。

  生态之重,重如生命!

  守山则兴、护水则富,千百年历史证明:欲谋发展,必先优生态。

  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宁夏庄严承诺——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决不负黄河!

  自治区党委召开全会,出台《实施意见》;先后召开4次推进会,分主题、分专项、分步骤列出重点,排出时间表、绘出任务图,狠抓落实,跟踪问效。

  黄河的问题,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

  全区各地坚持岸上岸下齐抓、治标治本并举,全面提升堤防标准,城市段提高到100年一遇、一般河段50年一遇,护佑母亲河岁岁安澜;全面关停沿河工矿企业,全力开展岸线“四乱”治理,中卫市专门成立推动黄河流域中卫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谋划工作专班、谋划整合项目212个,固原市整合资金32亿元,启动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茹河“五河共治”,通过探索截污治污、恢复自净、修复生态、涵养水源等创造性治水模式,统筹推进“四个一”林草产业,使“塞上江南”一路向南来到六盘山下……

  山水林田湖草沙,山怎么治?水怎么理?林怎么管?草怎么绿?沙怎么用?黄河水II类进、II类出,如何做到一年365天稳定达标、长效监管?抓重点、攻难点、解焦点,防变量、减存量、控增量,以“防、减、控”带动生态环境全面好转,通过先行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路子。

  六盘山西峡林场五锅梁林区,连绵起伏的针叶织成绿意浓稠的自然画布。

  “这片松林,是干部群众一棵一棵栽出来的手工林……”林场相关负责人介绍。

  1958年至今的63年里,一代又一代“六盘人”背着干粮水壶,在悬崖峭壁上植树,在山峁沟梁间播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种”“护”“管”齐头并进、多措并举,累计生态移民100多万人,种植65万亩涵养林,六盘山森林覆盖率60多年间从原来的27%提高到现在的64.5%,筑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屏障。

  “这是一片生态林、人工林,也是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实事求是的‘精神林’。”一次调研中,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由衷感叹,六盘山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生态脆弱到满目苍翠,固原的干部群众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用脚步丈量山峁沟梁、用汗水浇灌一草一木,付出了辛劳、结出了硕果,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用心守护。

  路子不对穷一时,观念背离穷一世。从穷山苦水到青山绿水,从为生存而顾生态到为发展而兴生态,实现翠色成峰、山绿民富、产业兴旺,固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者和真正受益者。

  以先行区统领美丽新宁夏建设、引领全区现代化建设,在黄河流域率先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征途漫漫,宁夏阔步前行!

  高质量发展——激活小体量、展现大作为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后,曾经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宁夏同样因煤而困、因煤而难,环境容量压力日渐增大,新旧动能转换接续断档……经济结构就像人的身体,长期倚重倚能积累下的“脏腑内伤”,逐渐反映到肌体发肤,痛达四肢百骸。

  高质量发展之于宁夏,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没有犹豫的时间、没有悔棋的空间。

  面对发展之困,宁夏的态度极其坦诚。

  直面问题短板,以“换脑筋”破题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2019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接连召开5次党委全会,鲜明的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新发展理念更新观念、指导实践;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每次常委会会议,第一项议题便是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和考察中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宁夏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明晰“为何发展”的价值取向、厘清“发展什么”的路径选择、树牢“怎么发展的科学理念”,谋划了“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总体思路。

  “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变”在所难免,“改”势在必行。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宁夏对不符合发展规律、发展实际、发展需求的,主动改、坚决改、彻底改,以“改”的强劲之力通梗阻、破坚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其脱胎换骨。但改造并非“一刀切”两半、非生即死,而是采取绣花的方式在“提升”上下功夫。根据企业“体质”对症下药,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养分,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等重新“组装”赋能,助力企业破冰前行。

  宁夏不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单项冠军”,关键是怎么把这些企业连成线、汇成面,形成群,让企业们在“面”上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形成“宁夏影响力”。

  宁夏抢抓后疫情时代我国供给体系重建、发展格局重构、竞争优势重塑带来的历史机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目标,聚焦有什么、干什么、能干成什么,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然禀赋转变为风起云涌的商机——自治区党委立足优势、因势而谋,确定了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葡萄酒、枸杞、奶产业、肉牛和滩羊、文化旅游9个重点产业,让物华天宝与时代机遇在这块土地上碰撞融合,重塑产业经脉,形成发展新优势。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艰难爬坡又遇“极限”挑战——减碳,华山一条道,舍此无他途。

  死等着就是等死!必须自断后路、自我加压,下决心、下狠心!

  既要还历史欠账,更要走发展新路,宁夏一边以环境容量倒逼企业绿色发展、腾出空间;一边将眼光投向独特的风光资源,使出洪荒之力推动“三新”产业发展,为先行区建设找抓手、丰骨血,把先导产业的优势增量造出来、把勇于创新的头部企业顶出来、把引领未来的经济平台建起来。

  瞄准光伏产业龙头企业,自治区领导带队到广东、湖南、陕西等地招商引资,与江西、湖南、重庆签订省区间电力合作框架协议或备忘录。看好宁夏的比较优势,隆基、天津中环、东方希望、上能电气、国电投、中核、珠海港控股、江苏润阳等一批企业循着产业链而来,将清洁能源项目落户宁夏。

  以改革开放破困局,紧盯制约先行区建设的资源无价、使用无偿、交易无市、节约无效问题,探索推进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四权”改革,建立确权赋能、定价入市、公平交易、生态补偿、政策激励等制度机制,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以改革开放开新局,以对内开放带动对外开放,以向东开放带动全面开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与湖南合作实施“宁电入湘”工程,共建中西部新能源基地。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小”的优势被充分认知、发掘、激活,“大”作为、“大”未来振奋人心、令人期待。

  民生画卷——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

  群众的期盼与决策者历史责任的契合度,决定着决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让占全区农村人口达1/3的123万移民群众摆脱贫困是阶段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长期目标,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望,承载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责任,也饱含着各族群众的热切期盼。

  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陈润儿多次到红寺堡区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红寺堡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和殷切期望转化为推动更快更好发展的强大动力,力争把红寺堡区建设成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走出一条从“移民”到“富民”的康庄大道。

  一头牛的“搬家”,预示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2020年,红寺堡区弘德村将肉质差、效益低的散养牛“搬”到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统一饲养、销售,并组成15个养牛合作社,让520户村民入股变身股民,实现了肉牛品质提高、人居环境改善双赢。

  “一年小变样,三年大变样!”除大力发展产业,村里还成立了弘德村实业有限公司,下设农业、轻工、劳务、培训、商贸、文旅六大业务板块,帮助移民融入产业链、提高就业率、走上富裕路。

  民生,不仅要温度,更要厚度、广度、持久度。

  把维护政治安全生命线的落脚点放在激活社区和乡村“细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制定出台“1+6”政策文件,对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6个领域进行深度治理,扎牢安全“网点”、加固安全网底。

  一点点努力,给万千家庭送去了摸得着的实惠、带去了热腾腾的希望。

  为了一纸证明,家住银川市西夏区共享社区的刘梅香曾跑了小半年,“社区让去派出所,派出所再推到社区,都说‘这事儿不归自己管’。”与刘梅香同样一筹莫展的,还有社区工作者。西夏区共享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丽娟坦言,其实很多证明不属于她们负责,但得耗费大量时间给群众解释清楚。

  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核心是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民生改善的“乘法”。各地各部门明晰职责、联动负责,职权逐级松绑下放,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让幸福在百姓家门口升级。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和谐。

  各地各部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互联网+”作用彰显,疫情期间,一根网线直抵山乡村落,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疫情而耽误学业,没有一个患者因为疫情而耽误病情;领导干部躬身一线,提升服务精度、拓宽就业渠道、寻找致富门路、加快培训步伐,想方设法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自治区党委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深入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开展“今昔对比看变化、知史感恩共产党”活动,引导干部群众算好宁夏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医疗、文化、社保、脱贫、农业、工业投入和发展的“十笔账”,树牢“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发自内心感念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共产党,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力量。

  75%以上财政收入用于民生、城乡居民收入连续数年高于经济增速……一个个“冒着热气”的民生数据,诠释着发展的根本追求。

  【结语】

  7月1日上午,同心县马高庄乡白阳洼村村支部,干部群众坐了满满一屋子,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实况直播。

  村党支部书记周耀文拿起手机,编了一条信息,接收人是“老白头”:“刚刚,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实现了全面小康,你听到了吗……”信息还没编辑完,眼泪已夺眶而出。因为此时,他的上任村党支部书记、老战友“老白头”白昌德已经去世。

  2017年,记者第三次见到59岁、白发苍苍的村党支部书记白昌德时,这位干了30年村干部的老同志,已是胃癌晚期患者。重病期间,他每天念念不忘并为之奔走的,是白阳洼村的未来。弥留之际,他拉着当时49岁的村委会主任周耀文,劝他为了村民一定要留下来。彼时,周耀文的妻子患有严重的乳腺增生需要尽快治疗,儿子即将高考,正琢磨着辞去村委会主任一职。

  白昌德去世后,周耀文两夜没有合眼,最终决定留下来,并带领乡亲们把白昌德心心念念的图景变成了现实——牛场建设起来了、水库建起来了,覆膜西瓜、枸杞、中草药、文冠果长势喜人,村民全部脱贫奔小康。

  撒凤虎、殷雪峰、万文军、冯亮、牛道平、张鑫、李进祯……他们把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用生命践行了初心使命,在群众心底树起丰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2008年4月,习近平第一次到宁东考察,当时宁东才刚刚建成第一个25万吨甲醇煤化工项目,他勉励建设者们“保持励精图治、奋发进取、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创造更大辉煌”。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东时,看到宁东已经发展成了世界级现代煤化工项目集群,特别是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示范工程的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由衷赞叹和伟大号召;当年底,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总书记专门发来贺电。

  总书记的鼓励,成为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硬核支撑。

  煤“变”油,一字之差,但要经历技术上的千山万水。

  在煤制油项目的一份介绍材料里,有这样一组数据:项目工艺设备近1万台,总桩基3.6万余根,混凝土浇筑158万立方米,管道2940公里,电缆敷设2.1万公里,超限设备最大吊装2400吨……

  还有另一组数据:煤制油项目累计实现4856万人工时,累计提交设计图纸50多万张,从煤制甲醇到甲醇制丙烯、从DME反应器到除尘系统的改造再到气化炉烧嘴的研发……5000多次的技术革新,使煤制油整套气化技术在中国瓜熟蒂落,结束了国外垄断。

  曾任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公司总工程师的梅占魁,退休后被“三顾茅庐”请进宁东。甲醇气化的关键时期,梅占魁带领项目组吃住在现场,分秒守候;烯烃项目开车时,梅占魁不顾严重的糖尿病,不眠不休带领攻坚组冲破层层技术难关,数次晕倒在一线;煤制油项目开工,梅占魁驻守现场一年多,指挥大件吊装、攻克技术难题,直至被查出患有晚期肺癌不得不离开;躺在北京的病床上,他拿着施工图纸天天电话联系现场,拖着羸弱的病体回到宁夏后,落脚的第一站仍是魂牵梦萦的煤制油项目建设现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梅占魁面对前来探望的“战友”,含泪哽咽道:“煤制油项目让我的事业达到了最高峰,这一生无憾了!”

  ……

  这样的故事,在宁夏建设发展史上比比皆是。

  宁夏人在战斗中学会战斗、在风雨中战胜风雨,在大战大考中,考出了政治意识,考出了克难本领,考出了斗争精神。

  从无路中走出新路、走出好路,正是春风励志,宁夏振衣前行!(记者  马晓芳  姜璐  马越)

<p>  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柯庄村,一幅生态宜居的美好画卷。(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党硕 摄 </p>

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柯庄村,一幅生态宜居的美好画卷。(资料图片)记者 党硕 摄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孙晓村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