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中国搜索 | 电子邮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宁夏故事
留守山民
——贫困村蹲点记
2017-12-04 05:40:00   来源:宁夏日报

  搬走的人,带着同样的憧憬;留下的,各有各的无奈忧心。伴随着党的十九大的春风,我们走进大山深处,把目光投向与“生态移民搬迁”失之交臂的特困群体……

  马高庄乡水库绵延12公里,将惠及白阳洼村、马高庄村等4个村庄的百姓,目前一期已建成。记者 徐佳敏 实习生 王洋 摄

李云现在的新家。

李云的第一个家。

  月亮还没出来,大山深处的白阳洼村,两排太阳能路灯亮了,像星星。

  远山,旷塬,崭新的民居。虽已入冬,白阳洼村却弥漫着暖而新的气象。

  这里居住着同心县马高庄乡大多因赤贫而没有能力搬迁的“留守山民”。新组建安置的白阳洼行政村,以老白阳洼村民为主,吸纳了周边4个自然村村民,现有常住人口174户、663人,其中八成以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中国决战贫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路在何方?会不会掉队?能不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沿着崎岖的盘山路,从同心县驱车近两个小时,记者来到县城东部距离甘肃省环县不足20公里的白阳洼村一探究竟。

  李云搬家

  站在新家前的李云,旧鞋子旧布衣,泛黄的头发上沾着尘土,与这帧“深山新村”剪影形成反差。

  李云正兴兴头头地筹备着搬家。他一直憨笑着,笑里洋溢着感恩、满足的意味和奔向新生活的心劲儿。

  1.2亩的大院落,一个大牛棚,黄墙红瓦三间一砖到顶96平方米的新居,太阳能热水器、方便的自来水、干净的水厕一应俱全。这是李云与智力残疾的妻子、儿子儿媳,和嗷嗷待哺的孙子、孙女的新家。

  受惠于同心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策扶持,李云筹资1.8万元,在自己48岁这年,终于有了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家。

  距离新家向东不到100米之处,一条颠簸不平的土路的南边,伫立着两堵“孤独”的土墙,经年的风雨剥蚀,历史遗迹般诉说着悠悠岁月,直到走近才能看出两孔窑洞的模样——这是李云最初的“家”。

  从1998年亲戚朋友摊钱在孤零零的旱塬上为李云父母“箍”了两孔窑到2010年,李云娶妻、生子,丧女,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破窑洞里提心吊胆地活着,经历了刻骨铭心的饥饿、流离、生死离别和与贫困不屈不挠的抗争。每逢雨季,泥水和着窑土渗漏而下,乡村干部都会带着防雨布第一时间到这里救灾,李云一家常被转移到附近其他村民家住下,直到雨停再回来。

  2010年,家传破窑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坍塌了,李云被迫带着家人寻找安身之处,后来在村子一孔废弃的窑洞里落脚。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芨芨草在风中摇曳,一条崎岖的山间小路被雨水冲刷出1米多深的沟壕,李云的第二个“家”,就在两山之间的一条深壑里。尽管距离现在的新家不到1公里,记者却仿佛跟随李云穿越了一个时代。

  “整晚不能睡,生怕窑洞忽然塌了,把一家人窝在里面。”李云指着一孔狭长漆黑的窑洞说。

  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持续了两年。2012年7月的一天,干完农活回“家”,李云发现炕头坠落着一个巨大的土块。惊恐之余,李云开始了第三次搬家。

  彼时,正值马高庄乡实施生态移民搬迁,邻村的小舅子一家从马高庄村搬走了,李云一家从此在这里的危房里寄住。马高庄村距离白阳洼村3公里,李云夫妇到地里干活,得步行近1个小时。2013年李云给儿子娶媳妇,花2000多元买了一辆三轮蹦蹦车,这是一家人最值钱的家当。

  李云一家命运的“拐点”,是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享受政府的“兜底”政策,危房危窑改造、各种产业扶持政策,让李云从“为温饱”的无奈中喘过气来,开始慢慢积蓄“谋发展”的本钱。他靠贴息贷款扶持养了19只羊,17亩地种上了覆膜西瓜和玉米。明年打算再贷款4万元,添上七八只羊,流转5亩地种苜蓿,继续滚动发展育肥羊。

  太阳洒在塬上,田野广袤沉静,酝酿着希望的梦。

  蓝色的三轮蹦蹦车停在田边,李云正与妻子甩开膀子,麻利地回收着西瓜地里的塑料薄膜。

  今年,白阳洼村遇上了50年不遇的连阴雨,李云种植的10亩地膜西瓜大多烂在了地里,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来年种瓜的决心。

  “村子修了硬化路,建了水库,四川和湖北的老板到地头收瓜,瓜不愁长,不愁卖,只要人勤快。”李云说。

  “家不愁了,现在就是一心一意把日子往前扑腾。只要有资金支持,我们一家就能脱贫,我的信心就在羊上、地上。”李云又补充。

  脱贫销号的护林员

  54岁的白玉军今年遇上了三件喜事。

  一是七口之家年收入超过7万元,即将脱贫销号;二是6月中旬儿子、儿媳和三个孙子搬进了新居,他花了6000多元给儿孙添置了电视机、衣柜等家什;三是10月18日上午收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心情很激动,因为这个大会和一家人“把日子过旺”有关系。

  “两年前,一家子凑不出1万元。”白玉军说。

  白玉军的日子一点点“旺起来”,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扶持政策“这把柴”。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政府不仅为他解决了住房问题,每年4万元的贴息贷款让这位“牛把式”很快靠育肥牛滚动发展起来。今年,白玉军每次买回四五头牛,育肥,抓牛犊,净赚3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老二老三两兄弟也跟着他发起“牛财”。

  “只要政策不变,2020年奔小康,我家一定成。” 白玉军信心满满。

  白玉军能吃苦、有想法、重情义,是村子里最早走出大山的打工者之一。把白玉军硬生生“拖贫”的,是家里的一桩桩婚嫁喜事。

  18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留下四男三女7个子女。白玉军是家中老大,默默扛起了养育弟妹的重任。

  20岁那年,白玉军成婚,欠下了5000元债务。几十亩旱地广种薄收,白玉军开始走出大山打工。此后,6个弟妹隔年相继成婚,白玉军的人生就在“办喜事-欠账-打工-还账-再办喜事”中循环往复。

  “生活在温饱线上来回奔跑,光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白玉军慨叹。

  上世纪80年代,除了打工,白玉军赖以还债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带领弟妹加入家家户户挖甘草的行列。每年,男女老少齐上阵,从开春挖到大地封冻。从起初在村子附近挖,几分钱一斤的甘草一天能挖十几块钱,到后来骑着自行车到20多里外寻遍荒漠,一天也挖不到几十根。

  滥垦滥挖、过度放牧,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剧恶化。十年九旱,黄风土雾。“春种一帽子,秋收一抱子”,越来越多的村里人选择了远走他乡。

  人生际遇难堪叙。事隔30年,白玉军无意间偿还的另一笔“债”,是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11月被同心县生态林场聘为护林员,管护村子50里外的一片2000亩林地。除了有1万元补贴,他还可以凭借林场的激励机制,靠从事种草养畜、林下经济等增加收入。

  “过去光秃秃的,没有一点风景,一刮风就尘土飞扬,打得人睁不开眼。现在水窝子里的柠条比我还高。2000多亩柠条,一眼望不到边,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这里会变成这个样子。一进林子,所有的烦心事都忘记了。”提起护林员这档子事,白玉军话多了起来,瞬间生出活力,讲述起四季的浪漫。

  春天,地气钻了出来,柠条开始在四五月份开花。绿绿的柠条,漫山遍野的黄花,瓦蓝瓦蓝的天空,春风送出阵阵清香,塬上美丽极了。

  夏天,柠条开始打籽,修长的枝条上挂满了一个个紫色的豆荚。那是种籽,白玉军将它们收好,1斤能卖十来块钱。

  秋天,柠条吸足了水分,长足了叶子,阳光下闪闪发亮。要是雨水好,有些柠条还可以再开一次花,整个秋天绚丽多姿。

  冬天下雪了,冰花覆在柠条上,晶莹剔透,刮再大的风也不起土……

  一路上山,狐狸和野兔不时蹦出,呱呱鸡躲在柠条下来回穿梭,许多平生未曾见过的鸟儿飞上枝头,不惊不惧与他对视。那一刻,白玉军或许感受到了大自然幽深宁静、天人合一的神秘。

  由于对护林员采取了动态管理,即将脱贫销号的白玉军在记者采访的前几日“光荣下岗”,其岗位由其他贫困户顶替。

  更多的白玉军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拥抱新时代。

  蹲点连线

  村支书白昌德为记者梳理了2014年以来白阳洼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的七大喜事:

  一是修建了11公里的硬化路;二是成立了西甜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比普通大田西瓜晚一个月上市、被誉为“中秋瓜”的覆膜西瓜每亩纯收入800元,远销四川、湖北等5省7县,目前种植面积超过2200亩,调整了产业结构;三是户户通了自来水;四是投资1.65亿元修建了水库,蓄水能力可满足村民未来5年发展需要;五是192万元的贴息贷款帮助村民解决了创业发展难题;六是试种枸杞成功,将继续流转1000亩地实现规模种植;七是新建了49套移民安置房。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阡陌纵横,狐狸、野兔出没,野鸡成群,今年还有十几只白鹤“晾翅”水库……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正在白阳洼村展现。留守山民,则在这幅绿色画卷上春耕秋收,俯仰生息。短短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已经从2012年的1000元增长到今年的7000元,今年将脱贫销号96人。

  白阳洼村是同心县7个移民迁出区遗留村庄中的一个。透过白阳洼村,我们看到了留守村民的未来图景——

  90%的土地资源用以生态修复,10%的土地集约发展生产。而绿色原生态将成为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独有王牌”。这里,将成为黄土旱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留有留的长远规划;搬出去的,更有搬的美好未来。

  左手减法,右手加法——

  10年时间,我区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同心县陆续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旱塬枯岭,迁出群众2.9万户、12.1万人。如此大手笔的“减法”,减少了人类活动痕迹,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生态加法,让大自然在休养生息中,告别旱塬不能承受之重,让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充分享受绿色福利,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昔日寸草不生、黄沙漫天、土地破碎的大山深处,实现了历史性涅槃。

  10年间,同心县生态移民迁出区植被覆盖度已从过去的不到10%,增加到了60%以上;人类活动从过去满负荷的70%,降到了10%以下;水源涵养量稳步提升。5年年均降雨量从2008年至2012年的215.04毫米,增加到2013年至2017年的292.14毫米。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管齐下、靶向发力的“组合加法”,则给走出大山的群众“一个妥妥的未来”。

  含金量越来越高的金融扶贫、从学前到大学一条龙资助的教育扶贫、雪中送炭的健康扶贫等多管齐下,扶贫车间、有机枸杞、油用牡丹、黑毛驴等脱贫方式、脱贫产业百花齐放。近5年,该县贫困人口由13.5万人减少到4.37万人,贫困面由35.9%下降到11.6%,贫困村由100个减少到35个,贫困群众收入由2200元提高到6907元,小康综合指数由64.4%提高到78.5%,将逐步实现由贫困向全面小康的稳步推进。

  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生态移民搬迁,是贫困地区探索绿色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必将在“中国式扶贫”的恢弘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此乃探索人类生生不息发展路径的根本遵循。

  记者手记

  水库,新居,路灯,学校,村部,草木,原野……余晖下的白阳洼村是新的。高远、静谧而祥和,新希望升腾在曾经苦瘠甲天下的深山里。

  离开白阳洼村,脑海中回放着无法忘怀的一幕幕:

  59岁白发苍苍的村支书白昌德,干了30年村干部,是一年前切除了三分之二胃的癌症晚期病人。

  去年春夏,他坚决不去做手术,而是和村委会主任坚守在村里的安置房建设现场,为特困家庭赊砖瓦、查质量,看着房子一点点盖起来,直至夜里发病被子女强行送往医院。

  老支书丝毫不像罹患重病的人,每天念念不忘并为之奔走的,是白阳洼村未来的图景:

  招商引资建设一个万头牛场,利用水库发展种草养畜和覆膜西瓜、枸杞、中草药、文冠果等特色种植,改造村子里遗留的古窑,发展生态旅游。

  49岁的村委会主任周耀文,18岁开始外出打工、做生意,他的世界始终在外面,走出大山一直是他的“中国梦”。2011年底,白昌德升任村支书,白阳洼村需要一位有威望、有思路、能与村支书带着大家奔好日子的村委会主任。几番肺腑交谈,老支书搬出周耀文的“20多年党龄”,搬出了入党誓词,最终说服周耀文挑起了乡亲们的信任。2012年白阳洼村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他带着媳妇前前后后到利通区扁担沟镇的移民安置点看了好几次,无数个不眠夜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

  他是村子里最想搬走、也最有条件搬走,却最终没有搬的人。

  无论是难离故土生死相许的老支书白昌德,还是为了沉甸甸的信任把梦想埋藏在心底的周耀文,他们都是村子里全票当选的村民们的主心骨,是基层党组织的脊梁,是中国这场波澜壮阔决战贫困战役中最可爱的人。

  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正举各级党组织和全社会之力,以“绣花”功夫克难攻坚,决不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当我们走进贫困村,走近贫困程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人群,在中国这场前无古人的减贫史诗中,真实见证、记录个体命运,并试图为心中的问题找寻答案时,发现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给了我们“小康路上一个都不会少”的铁定回答。无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宁夏火热实践中带给我们的启迪,还是一个个“中国故事”对心灵的丰厚滋养,都让我们的收获远远超越了采访本身。(记者 沙 新 连小芳 徐佳敏)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今日网闻
· 元旦春节期间 宁夏295道文化大餐精...
· 宁夏查处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
· 宁夏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实现全覆盖
· 宁夏纪委通报一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
· 彭阳县博物馆开馆
· 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
· 石嘴山市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 银川车管所全员上阵为500辆新能源汽...
  图片
和平方舟医院船凯旋
光伏高速公路
寻根
三江源地区见证青藏高原生态...
  民生在线
· 元旦健身跑绕行路线看这里
· 准备好了吗?2018元旦健身跑鸣枪在即
· 银川出台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
· 新能源公交“上牌专场” 车管所全员...
·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获批国家干细胞...
· 流感“来势汹汹”,怎么预防?
· 居民医保“断保”后“续保”不影响...
· 银川新能源汽车可网上选号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联系方式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06001号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网安备640100002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鹿璐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工信部网络不良信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51-5029811
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