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 孕育创新
编者按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
近年来,自治区科协等单位以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契机,深入拓展科普活动形式,不断丰富科普教育内容,开展主题性科普、农民扶智扶技等精品科普活动。针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举办各类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活动,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同时,持续推进科普宣传栏、科普主题公园、科普基地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科学素质基础工程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功能提升,让更多民众体味到科学的乐趣,触摸到科普的温度。
随着科普事业日渐蓬勃发展,公众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缩小,科学普及有效支撑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产出。根据统计,目前我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6.42%,提前完成到2020年我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6.3%的目标。
搭上互联网快车 基层科普走全民参与道路
金自云(右)讲解科普知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前段时间,“平罗出现非洲瘟疫”的“小道消息”,如同幽灵般通过微信,被不明真相的百姓在微信群传播,也让平罗县3000名科普宣传员深感责任重大:如果不及时为百姓解疑释惑,用科学诠释谬误,有关“非洲瘟疫”的谣言将会对本县畜牧业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要正确看待疫情,不能散播假消息!”平罗县科协工作人员金自云在科普工作群内义正言辞。
“平罗根本没有非洲瘟疫!”平罗县姚伏镇团庄村科普协会负责人黄文礼也紧紧跟上,用事实发声,同时平罗县一些科普志愿者自发加入到群里,以身边各种事实和现象回应当前有关“非洲瘟疫”谣言,直至谣言不攻自破。
再加上大家不断转发科普中国App转载的农业农村部针对疫情有关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谣言不仅被止住,不少百姓对疫情有了正确认识,还进一步掌握科学饲养技术,树立起一种思想:“只要有科学普及做后盾,再可怕的非洲瘟疫咱也不怕。”
“这是今年我们打的一个科普胜仗。”金自云告诉记者。
3年前,因为工作调整,金自云成为平罗县科协的一名科普工作者。之前,他就对各种科普知识感兴趣,在科协系统学习后,更激发了他对科普工作的热情:“国家提出科技强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让更多群众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科学解决身边疑难。这就是我们这些科普人工作的意义。”
怎样才能让群众主动学习科普知识?经过几年摸索,金自云和伙伴们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探索出了线上线下“全民参与+精准推送”的科普模式。
在线上,平罗县科协以“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为契机,紧抓自治区科协整合资源、资金下沉、科普项目倾斜基层一线的机遇,指导各乡镇、村、社区的科普宣传员注册、推广使用科普中国App,利用移动端或触摸屏端等信息化手段在线上推送科普知识,宣传我国创新活动的成果,其中,近3000名科普宣传员(含科普志愿者)成为播撒科学种子的排头兵,注册、使用科普中国App达4000多人,分享、浏览科普文章90多万篇。
在线下,在统筹谋划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等重大节点科普宣传活动的基础上,平罗县科协联合卫生、农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开展送科普送健康进村入户活动,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好评。日前,城关镇唐徕社区科普协会组织社区诊所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健康知识科普进社区”活动,重点宣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日常生活如何合理膳食、安全用药等知识,提高居民科学健康生活意识;平罗县科协邀请县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为姚伏镇蔬菜产业基地、城关盈丰科普惠农服务站等科普示范基地的种植大户和菜农们,讲授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和市场销售技巧,提高广大菜农依托产业园区走科技致富路子的信心……这一切,彰显了科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威力。
现在,平罗的老百姓提起科普工作,总会点赞:这样做科普太给力了!“以前,很多人对我说,科学是高大上的东西,跟老百姓没啥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居民接受科普知识的渠道、路径,通过移动端、电视端、户外大牌、科普宣传栏等方式,拉近科学与大众的距离,让科学更好地服务民众的生活。”金自云说。(秦一舟)
科普大篷车 穿梭在基层的“移动科技馆”
孩子们围在展品前,感受科技的魅力。
“今年,全新的科普大篷车正式‘上岗’,这次的设备更加先进,有VR全景仪器、无人机等,更加贴合广大青少年的科普需求。我们将和这辆‘战车’一起,继续把科普工作深入基层,让孩子们感受科技知识的奇妙趣味。”谈起新款科普大篷车,宁夏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队员张杨自豪地说。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张杨大部分的工作时光,是和大篷车一起度过的。
2001年11月,自治区科协接收了中国科协配发的Ⅰ型科普大篷车,并把这辆车交给宁夏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用于科普宣传活动。从此,这辆满载科普展品的大货车行驶在我区的各个学校、社区,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2010年,张杨正式加入到“走南闯北”的科普工作中。“每次下乡一周,每年至少保证50次下乡。”张杨说。
1辆车、4个人、32个装满科普展品的大木箱,是当时工作队的全部。由于人手有限,工作队得全员出动,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每次下基层,张杨和队员都要提前做好设备的检查、归整,确保一切正常后,再将木箱合力搬运上车,再逐个摆放整齐。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散发着柴油味的大篷车缓缓发动,一车人风尘仆仆,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每到一个地方,大家迅速从车上搬箱子布展,相互配合将一个个重约50公斤至60公斤的木箱抬下车,再将所有科普展品工具摆放整齐……干得久了,队员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基本能在40分钟内“结束战斗”,让青少年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些展品,了解科学知识。
寒冬腊月、三伏天是工作队最繁忙的时候。最冷的时候,队员们裹着军大衣仍然浑身发抖。“孩子们需要这辆车,需要我们的工作。”提及队员们的艰辛付出,张杨如是说。
在科普活动中,讲解展品知识原理、指导孩子们操作展品是工作队的另一项工作。每当在游戏中了解到科学原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总让队员们感到欣慰和满足。
“工作这么久,我总是能从不同地区、不同性格、不同长相的孩子脸上看到一样的眼神——他们渴求知识,对大篷车充满期望。”张杨说,这些渴望和欢喜,是自己参加工作9年来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2017年,行驶了15年的科普大篷车到了年限,被强制报废。队员们首先想到的是:工作该怎么办?
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工作队在向有关部门申请新款大篷车的同时,租来一辆货车,继续“走街串巷”的工作。
今年4月,新款大篷车落实到位后,张杨和队员们兴奋不已。“配备了高科技产品的大篷车,能为孩子们带来更好的科普体验。”张杨说,这些年,工作队的实力壮大了,大伙儿对科普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农村中学科技馆 为孩子插上科学翅膀
学生在隆德县第二中学农村中学科技馆体验模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10月,隆德县第二中学农村中学科技馆将迎来两周岁“生日”。
科技馆的设施虽与城市炫酷的科技馆无法相比,但这所科技馆却为孩子们插上了科学的翅膀。
“我们学校有七成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孩子接触新科技的机会少。为缩短与城市学校的科普资源差距,学校下了不少功夫。”该校教师杜工作说。
2017年,自治区科协在该校启动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工作。学校科技馆成立后,对师生实行全天候开放。在每周三、周五举行的科技社团活动中,学校轮流组织学生进入科技馆,对科技馆的展品进行体验、操作、观察。学校还安排一名教师对展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该校一位初一学生曾在作文中写道: “从前,我以为科技就是家里的电视机、电话、电冰箱,它离我们虽近但很难创造。直到有一天,当我走进学校科技馆,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制作出实验小模型时,我才意识到,科技就在我们身边,等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馆成立的目的不单单让学生看,而是让他们通过互动体验式学习,大胆设计、制作自己的创意作品,让学生在创作中爱上科学。
同年,该校配备6套人工智能设备,成立人工智能教室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并与宁夏师范学院联手,制定教学计划,加大学校与前沿学科技术的对接,让学生及早了解科技的发展趋势。
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了,家长也不能落后。该校还设立“科技馆家长日”,组织学生家长进入科技馆参观体验,目前已吸引各类人员参观2000多人次。同时,安排周边学校的师生到科技馆进行参观、体验、观察和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科技馆公共资源共享。不仅如此,2018年,学校还把科普e站“镶嵌”在科技馆中,来访者扫描二维码并下载相关App后,可随时随地浏览科普知识。
随着科学普及的深入开展,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2018年4月,该校学生在第18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宁夏赛区)竞赛中,获得机器人普及赛一等奖2项。近年来,该校还获得过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宁夏赛区)竞赛的WRO常规赛一等奖、VEX工程挑战赛二等奖、机器人创意比赛三等奖。
“农村中学科技馆为孩子打开了科技的兴趣之门,相信科技之光会照亮更多同学的前进之路。”杜工作说。(宁夏日报记者 赵婷婷)
行走在宁夏科技馆 别样的科普体验
康茜(右二)在讲解科普知识。
“大家在看圆孔时,脑器官的哪个部位亮灯了?”
“大脑!”马佳期抢答道。
8月28日,宁夏科技馆科2楼健康展区里,7岁的马佳期正在享受开学前的放松。
“真棒!如果脑后方出现病变,也会导致视力受损。”科技辅导员康茜笑着摸摸马佳期的头。
随着科学普及事业发展,传统的“你说我听”式科普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如何让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有趣、好玩?是摆在宁夏科技馆面前的一大难题。
“科学不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还是一个动态的研究探索的活动。我们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在活动内容上更新、传播方式上创新。”宁夏科技馆馆长刘玉杰介绍,他们将科普展览的静态展品不定时更换为“与动物赛跑”“器官感知”“和狮子比声音”等动态展品,使公众在互动体验中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从而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在原有形式上丰富活动内容,增加了“挑战转盘”和“新春祈福”特别环节,还有传统的皮影戏、最新创作的科普剧“马良奇遇记”“葫芦娃新传”,如果没玩够,趣味科学实验和爱上科学工作室还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今年春节,宁夏科技馆策划的“科技新春GOGOGO”活动,让青少年和家长直呼过瘾。
近年来,宁夏科技馆依托展区资源,借助重大节日、周末,策划系列主题科普教育活动,让公众在学科学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入馆人数逐年攀升。
“有时候孩子们听得一头雾水,我急得满头大汗。如何把科普知识有趣地表达出来,挺考验辅导员的能力。”康茜说,为了讲得生动,她在网上查阅科普视频等资料,将游戏、动手制作、实验等内容融入讲解中,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我们还研发了寓教于乐的科学表演剧(秀)、趣味科学实验、展品深度讲解等科学教育活动,既增加科普的趣味性,又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康茜说。
如何激发青少年运用科学的兴趣?记者在宁夏科技馆天文科学工作室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找到了答案。
13岁的苗苗是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常客。宁夏科技馆青少年教育部副部长王晓东说,工作室在假期开设机器人、航模、3D打印、科幻画等8种实验课,几乎每天,他都能见到苗苗和父母的身影。
“起初,苗苗并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只是觉得好玩。实验课涉及物理、数学、化学等全学科知识,回家后我们给她再补补课,时间久了,孩子不但掌握了其中的原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也大大提升。”苗苗的母亲说。
“科学普及的重点在青少年。”刘玉杰说,宁夏科技馆在做好科普展览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本着“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开展活动、提升素质”的宗旨,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并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科学普及,润物无声。近年来,宁夏代表团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赛事的成绩呈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其中,在2019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我区获得冠军1个、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区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32项。(海文)
让科普之翼更为有力
当朋友圈不再频繁出现伪科学文章;当百姓能快速辨别科学与伪科学;当“瘟疫来了!最近不能吃生肉”等谣言一次次不攻而破……这些细微的变化无不体现科普的重要性。
然而,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仍然是我区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部分地区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仍然不足,传播方式和能力有待提升,科学精神的引导作用需要加强。
让男女老少都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过程。
开展科学普及,要投其所好。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普”方式,对科普对象精确识别、精确服务、精确管理,要瞄准不同的目标人群、不同的年龄段,创作相应的作品,让科学普及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开展科学普及,要有所侧重。突出抓好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普及,从学校抓起、从家庭抓起,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到青少年科学教育中,大大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热情。
开展科学普及,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普设施,加大数字资源传播频率,让老百姓更便捷地获取科普资源。要创新传播方式,把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内容与新技术推广、培训等结合在一起,使科学普及的内容群众看得懂、用得上。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传播科学、普及科学,依然任重道远。只有创新思维和方法,加强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才能让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更为有力。(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