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满圈 鸡成群 辣椒红
彭阳县新农村。
产业兴农 牛满圈
“今年牛肉价格特别好,一圈牛卖出后预计纯收入15万元。”11月12日,彭阳县红河镇何塬村冶万财把麦麸、胡麻油渣、玉米等拌在一起制作饲料。88头肉牛精心饲养一年,个个膘肥体壮、毛色发亮。
多年来,冶万财已摸索出肉牛育肥窍门:一天早、中各添一次饲料,下午饮一次水。
1999年前,冶万财以干木工为生,一家人生活入不敷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冶万财开始养牛,收入稳定且利润高,一年养几头牛赚得比打工多。2016年,冶万财筹资50多万元建棚、买牛,扩大养殖规模,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冶万财还清全部债务,净资产达140多万元,建起了新房,给儿子娶了媳妇。
如今,草畜产业成为彭阳县支柱产业,全县肉牛饲养量26万头,肉羊饲养量65万只,撑起农民致富半边天。
近年来,彭阳县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坚持“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和北草南用、北繁南育”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用现代经营理念引领农业,加快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大幅提高,促进草畜产业变革提升。
科技助农 鸡成群
“30天以下的小鸡每只每次注射0.3毫升药,3个月大的鸡每只每次注射0.5毫升。”今年44岁的胡香香是何塬村增洼组致富能手,她家养鸡1万多只,年收入40多万元。
养鸡之前,胡香香和丈夫曾先后到内蒙古、甘肃等地打工。外出打工七八年,夫妻俩钱没有积攒多少,胡香香丈夫却因劳累过度患上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2009年,胡香香和丈夫回到老家,贷款10万元建鸡棚、购买鸡苗和饲料。夫妇二人起早贪黑,给鸡喂食、饮水、注射疫苗,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功夫不负有心人,养鸡第一年,2800只鸡苗顺利长大,全部出售净赚4万多元。
养鸡期间,胡香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从书本和网上查找学习,日积月累她熟练掌握了养鸡技能。
“夜深人静时,鸡嗓子发出呼噜声,就说明患病了,要及时治疗。”胡香香练就一门“听病”绝技,通过听精准识别患病鸡及患病时间长短。根据鸡嘴粘食、甩头诊断病症,随着天气变化对鸡舍通风、消毒……胡香香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土专家”,其他养鸡户遇到困难就找她帮忙解决。
胡香香虽然学识不高,但却是一个敢打敢拼的人。2016年,她拿出所有积蓄改进技术和设备,上料、饮水、除粪实现自动化。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养鸡,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今年鸡肉市场行情好,按照一只鸡市场价50元计算,除去成本,1万只鸡可收入40万元。”胡香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彭阳县在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制定农业产业脱贫富民实施方案和乡村产业振兴规划,构建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生态鸡、中华蜂、小杂粮、生猪等板块为补充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提质 辣椒红
走进红河镇常沟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上百栋新型钢架蔬菜大棚一字排开,白色覆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棚里的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已销售完毕,菜农正忙着平田整地。
红河有机蔬菜基地是我区打造的高品质蔬菜基地之一,使用生物有机肥,相比普通蔬菜大棚,新型钢架蔬菜大棚产量高、菜品优,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一栋棚占地1.2亩,基地总面积150亩。”自今年4月基地建成以来,负责日常运营的常沟村致富带头人王爱彬算了一笔账:一栋大棚一茬收入1.5万元,基地一年两茬可收入370多万元。
1996年以来,王爱彬先后外出务工、回乡创业,最终选择种植辣椒。多年来,王爱彬不断扩大辣椒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使用新技术,又整合村里的土地、劳力资源,组建合作社种植绿色蔬菜,促进蔬菜产业升级换代,带动当地村民种菜增收。
今年,彭阳县种植各类蔬菜11万亩,预计蔬菜产业实现产值2亿元;预计粮食总产20万吨,畜禽饲养总量以羊为单位计算达230万只,实现农业总产值28亿元,农业增加值1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
近年来,彭阳县按照“区域化布局、多元化生产”思路,巩固发展红河乡日光温室种植区、新集乡塑料大棚种植区,以及古城、白阳、城阳等乡镇露地蔬菜种植区,持续推进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农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记者 剡文鑫 实习生 杜银双 文/图)
养殖业蓬勃发展。
养鸡致富。
马瑞宁治村记
“这几天饭菜可口不?天凉了衣裳穿厚点,别冻着了。”11月13日,记者在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老来乐敬老院见到马瑞宁时,他正在帮老人叠被子。除了田间地头,每天马瑞宁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村里的敬老院。
大高个、皮肤黝黑,记者面前的马瑞宁精气神十足。担任通义村党支部书记11年来,从上任之初村集体欠债8万元,到现在村集体年收入92万元,在马瑞宁的带领下,通义村已从一个“空壳村”蝶变成全县的样板村。
“2008年,村上欠债8万元,上门要账的比拜年的多,村干部也没心思干工作,村里人几乎都出去了。”回忆起初任时的艰辛,马瑞宁下定决心带领群众致富。
2012年,贺兰县农村土地开始大面积流转,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经济。看着周边村子土地流转热火朝天,农户尝到了甜头,马瑞宁并没有跟风效仿,而是盘算怎样做活土地文章,把城里人吸引到村里来,让农户享受更多的红利。
“村里有1万多亩地、230多亩鱼塘,把农户的土地承包下来,让城里人按自己的需求进行绿色食品‘私人定制’,他们想吃啥我们就给他们种啥。”对马瑞宁的想法,村里并没有多少人支持。他就到城里跑市场,与意向企业洽谈,让村民看到定制的人数和前景。功夫不负苦心人,城里人得知可以定制想吃的有机大米、瓜果蔬菜,纷纷跑到村里签订协议,村民们看到了市场需求与潜力,决心跟着马瑞宁一起干。
“一开始,村里流转140亩地探索开展定制服务,没想到供不应求,现在已扩大到674亩,私人定制蔬菜的行情逐年看涨。如今,村民不但每亩可以拿到710元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再挣份工资。我们引进科技公司,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从种植、加工、物流等环节实行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绿色健康。”谈起村里的“私人定制”,马瑞宁颇为骄傲。
“春耕还没开始,大米已提前预订了,以前一亩地收入1400元,现在一亩地收入2600元。通过种地带来的收入,家里盖起了新房。”村民柳健切身感受到“私人定制”给他带来的红利,像他一样受益的农户在通义村比比皆是。
通义村老来乐敬老院在贺兰县远近闻名,有自供地180亩、鱼塘238亩、鸡羊等圈舍10亩。敬老院里餐厅、健身场地配套齐全,成为通义村及周边村子老人们休闲养老的好去处。村里以“党支部+养老院”的模式,由村集体投入、个人自愿租赁承包,开创了贺兰县就地养老的新模式,如今敬老院从开始的7名老人增加到66人。
“马书记给俺洗脚洗澡,俺这心里都不知道咋感激了。”76岁的谢广明在村里的敬老院已经住了5年,在他心里马瑞宁比儿子都亲。每周,马瑞宁都要按时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帮老人们洗脚、洗澡、洗衣服,陪着老人们拉家常。让他们在敬老院里吃好、住好、心情好,是马瑞宁给所有老人的承诺。马瑞宁把敬老院的老人当父母的佳话成为村里的美谈,村民们比着争当“好婆婆”“好媳妇”,温暖和谐的文明乡风吹遍了通义村的每个角落。(记者 张晓慧)
产业富民
11月14日,泾源县闽宁产业园泉祥扶贫车间,工人们在加工背包。在福建省援宁工作队的带动帮扶下,泾源县已建设扶贫车间33个,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1000人以上,年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解决了搬迁至县城的546户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让贫困群众务工顾家“两不误”。记者 党硕 实习生 樊帆 杜银双 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