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 设施韭菜让方堡村冬闲忙起来

    眼下正值寒冬农闲时节,但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设施韭菜基地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菜农们正忙着割韭菜、打捆、分装,收获的喜悦让冬天变得格外温暖。

    来源:宁夏日报

  • 扶贫车间里“妙手生花”

    “宝贝乖,去旁边游乐园玩,妈妈正在做衣服。”12月15日,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扶贫车间内,正在缝制校服的刘瑞对3岁的儿子说。

    来源:宁夏日报

  • 养殖脱贫

    12月18日,村民在平罗县灵沙乡胜利村养殖脱贫示范园区内喂羊。灵沙乡坚持“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养殖园区为载体,鼓励各村新培育存栏肉牛10头以上的养殖户15户以上,年内使全乡羊饲养量达18万只、牛饲养...

    来源:宁夏日报

  • 满达桥闸,唐徕渠上耀眼的“馆藏品”

    12月,冬灌结束后,热闹了半年的唐徕渠终于收敛了气息,迎来一年一度的修整。

    来源:宁夏日报

  • 把葡萄种植交给大自然管理

    沿北京路一路向西,路边的建筑逐渐稀少,一片低林中若非刻意找寻,差点错过了孙淼和彭帅悉心照料的几块小田地。不同于一些酒庄,这里没有奢华的门头和建筑,有的只是不起眼的老旧铁门和砂石路深处约100亩的葡萄园...

    来源:宁夏日报

  • 让绿色疗法呵护城市绿色

    一排树木,如一句诗行,为城市构筑绿网。但如果换一种自然的视角,在这片城市“森林”中,树木花草是主角,小鸟是枝头常客,鱼儿是湖泊主人。是否高楼和汽车,才是一种“打扰”。作为共同的城市居民,人与树木,...

    来源:宁夏日报

  • 环保志愿者在行动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从河流清探、社区垃圾分类、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到开展社区综合治理、儿童环保教育……在宁夏,活跃着一大批致力于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的志愿者团队。

    来源:宁夏日报

  • 马振锋:“大棚书记”的致富经

    从没有人愿意种植大棚,到现在全村拥有种植了2300栋蔬菜大棚的基地;从传统水稻种植村,发展成为贺兰县“菜篮子”供应基地,“金贵牌”蔬菜端上一二线城市居民的餐桌。马振锋用了17年,为银河村百姓蹚出一条致富路。

    来源:宁夏日报

  • “蔡川模式”炼成记

    2007年前,蔡川村90%的村民没有手机,全村只有两三辆二手车,80%的村民住窑洞,仅有的几间房屋还是土坯房。喝苦咸水,种地看天,村民的日子一贫如洗,上访闹事时有发生。

    来源:宁夏日报

  • 科技下乡“下”到农民心坎上

    近年来,自治区科协、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围绕科技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农产品销售等内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远程科技课堂教学、线上授课线下现场教学,仅2019年...

    来源:宁夏日报

  • 一场爱与温暖的接力

    2019年是我国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在宁夏,希望工程的脚步已走过了29年的漫长岁月。这项传递温暖的事业得到了全区各方的支持和关注,累计接受各类捐款(物)7.4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378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

    来源:宁夏日报

  • 用教育照亮孩子“心里的路”

    冬日的早晨宁静而清冷,早晨7时许,天空刚褪去黑夜的颜色,同心县丁塘镇湾段头村也逐渐“苏醒”。忽远忽近公鸡打鸣的叫声伴着路上行色匆匆背着书包的孩童,是村庄清晨最动人的景致。

    来源:宁夏日报

  • “解锁”劳模创新工作室

    为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育更多技能人才,我区近日命名高攀亮创新工作室等6个创新工作室为自治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天,就让我们一一“解锁”这些...

    来源:宁夏日报

  • 马光杰:让村民生活越来越敞亮

    在贺兰县立岗镇兰星村,只要提起“西红柿大王”、党支部书记马光杰,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个能干事敢干事的汉子,把贺兰县挂牌的“后进村”和“空壳村”带成了如今的富裕村。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