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亟待实现“双热”
开栏语:“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优秀程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为每一位敬业着、进步着的校长点赞,为每一位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智慧的校长点赞,为每一位致力教育公平、追求均衡发展的校长点赞。
如果你是一个博爱的校长,一个敬业的校长,一个务实的校长,一个善思的校长,就请您走进“校长来了”栏目,展现学校“领跑人”的办学理念,用专业解读教育热点,用激情阐释教育真谛,用铿锵誓言传递教育情怀……
“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新型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联盟成员之间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的优势,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11月2日,全国技工院校产教合作联盟在南宁揭牌后,应邀参会的厚少凡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分享他的喜悦和感受。
20年前,计算机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市场的浪潮中,厚少凡也分得“一杯羹”,他发起成立了宁夏青松计算机培训学校。一时间,前来报名的学生络绎不绝。“表面上看,那个年代计算机培训就业率非常高,但家长和学生对就业质量却并不认可,随着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率也出现了下滑,学生的技能好像还没有类似的产业能够支撑,这便产生了一个学了以后究竟怎么用的问题。”厚少凡说。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强劲。然而,学校专业单一、学历层次低等“瓶颈”却日益凸显。厚少凡告诉记者,当时几乎所有以就业为目标的学校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专业设置缺乏统筹管理,专业设置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标准相脱节,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在计算机培训的基础上,厚少凡发起成立了宁夏青松职业学校和青松技工学校,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校企合作是一个老话题,在近20年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一直没有制度层面的约束和引导,学校和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学校一头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导致技能人才培养速度慢,专业性、靶向性不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加强。”厚少凡说。
2017年,为了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依据校企双制、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基本办学制度,青松技工学校联合区内外知名企业成立校企联盟。联盟是学校与企业、与行业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致力于推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是创新办学模式、探索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联盟成立2年来吸引了40余家企业加盟。
联盟企业——宁夏丝路通信息技术公司方华说:“我们以往招聘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企业还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训,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融入企业,校企联盟让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就能解决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员工,同时也节省了培训所付出的必要成本。”
“技工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在当前我们更应该树立大的职业教育观,从顶层设计上打通职业教育灌输通道,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形成学校热心、企业热情的‘双热’局面,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社会化、终身化。”厚少凡说。(记者 王 刚 文/图)
栏目首期嘉宾:宁夏青松技工学校校长 厚少凡
教师:值得坚守一生的职业
从教2年,海原县史店乡苍湾小学教师刘红变了许多。
变化之一,90后的身份和乡村学校紧密融合,心不再像浮萍,飘忽不定。
变化之二,师范院校给予的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相互结合,走上讲台不再不知所措。
“这是一份温暖的职业,我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它,也倍感幸福。这种幸福只有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才会感受到。”刘红笑着说。
刘红的父母是生意人,平时鲜有时间陪伴她。小时候,放学后闲来无事,一墙之隔的堂哥家便成了刘红玩耍解闷的地方。刘红回忆,堂哥和堂嫂是教师,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他们夫妻俩伏案备课的身影,起初不明白他们这般忙碌图个啥,直到堂嫂做了阑尾炎手术,不时有学生前来看望,并送来自制的卡片、千纸鹤等小礼物。
“这份职业很伟大,如果我们能以心换心,那学生对老师会格外尊重和爱戴。”从此以后,刘红在心中种下教书育人的种子。2017年,刘红从宁夏师范学院毕业,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学校不提供晚餐,从小被父母宠着的刘红只能学着生火做饭;山里蚊虫多,敏感体质的刘红常常被咬得浑身大包;学校缺教师,刘红承担两个年级的多门课程……
“一个女娃娃,天天待在村里咋行,怎么找对象?”“把工作辞了,我们养活你。”刘母心疼女儿,多次劝说刘红回家。刘红的心却与学生在一起,越贴越近、越连越紧。
今年6月份,她所带的年级要参加全县质量均衡验收。生怕学生成绩不理想,刘红拼尽全力地为学生讲授知识点。时间久了,刘红的嗓子发炎,声音也沙哑起来。一天,她到教室上课,发现讲台上放了一杯菊花茶,下面压着的纸条上有一行稚嫩的字——老师,我们不吵闹,你慢慢讲,累了喝点茶。
“这些孩子淳朴、善良,他们的一举一动像股暖流,感化了我的心,更坚定我留下来的决心。”刘红说。一年级的学生帅帅(化名)每天上课前都要拽住爷爷奶奶的衣服哭许久,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少与同学交流。为此,刘红每天上课前塞给帅帅一张卡片,上面细心地记录着帅帅前一天的成长轨迹。
“你很优秀,主动帮老师擦黑板。”“你跑得好快,像风一样!”在刘红的鼓励和安慰下,帅帅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成绩也突飞猛进。“用阳光般的温暖关爱学生,呵护他们成长,就是我做的最幸福、最有意义的事情。”刘红感慨地说,教师是一份值得坚守一生的职业,普通而平凡,却能影响人的一生。(记者 姜 璐 文/图)
刘红在课后为学生讲解量角器知识。
陪伴:最长情的告白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无论职场取得多大成功,在面对“家长”的身份时,总能遇到不少“难题”:孩子学习不好令人发愁,性格内向让人担忧,没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在父母眼里,没有比孩子的幸福更重要的事,因此,怎样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就成了重中之重。
好友林爽女儿今年高三,性格开朗,爱好广泛,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在被问及“教育秘籍”时,她只回答了两个字:陪伴。对于这样的回答,很多家长表示困惑。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家长的陪伴下长大的,这有什么好稀奇?
林爽分享了自己的几个小故事:有一年夏天,我和女儿娜娜一起做了各式各样的小船,我带着她到公园把小船放进河里时,娜娜特别开心。”林爽回忆道。
林爽家有许多本厚厚的“成长笔记”,翻开厚厚的笔记本,里面的点滴分享,无不凝结着一位母亲对孩子满满的爱:与孩子的谈话,孩子成长行为的描写,对孩子教育反思的心得……这些简单的文字,记录了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青春期的过渡再到现在的学习成长过程,每一句话都让人感慨。
如今的林爽,与女儿的关系亲密无间,堪称“亦亲亦友”。女儿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总会第一时间向林爽求教,有了高兴的事,也总要与林爽分享;同样的,林爽遇到问题,女儿就变成“私人顾问”,积极出谋划策帮助林爽解决困难。“所谓陪伴,不是简单的照顾,而是与孩子共同经历,做到理解、了解,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林爽说,孩子的许多成长首先是从模仿身边人做起的,有质量的陪伴,应该将好的习惯、正能量的思想和方法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陪伴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记者 马 越)
学生减负亟需社会合力
新闻回放:日前,自治区教育厅等9部门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具体措施》,共有10条具体减负措施,让学生减负再次成为广大家长热议的话题。
如果对近几年的基础教育进行盘点,“减负”绝对是一个高频词。以宁夏为例,这几年我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多个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文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依然存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问题,社会反响强烈。
学生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减负”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让全社会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本质,不走捷径,坚持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学生负担的除了学校,还有校外培训机构和家长。要成功减负,必须厘清各类主体的责任,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只有让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四方主体统一思想、认领责任,形成多方齐管的态势,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负担只减不增,学习效果只升不降。
再看这次我区出台的“减负十条”,相比以前教育部门的“零打碎敲”,此次自治区九部门联手印发减负措施,明确并强化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方面的责任,从建立健全落实中小学减负措施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体现了为学生减负的决心。
“减负”是一场持久战,要想摆脱“打怪升级”的困境,必须多管齐下,精准发力。此次减负措施效果到底会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李志廷)
创新素养 家校共育
近日,在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心理咨询师为家长作了生动的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和生活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是该校第11期家长学校培训会的内容。
诚然,自己的孩子刚入学,如何给小学生当好家长,这是一门学问。“通过培训会,让我们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学生家长朱耀国说。
从2018年至今,一场关于创新素养教育的“变革”正在二十一小悄然上演。学校每期培训会都设置一个主题,通过加强家校共育创新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培养家校共育专业队伍、开展家校共育专题活动等举措夯实学生创新素养。
今年7月,“一场险象环生的旅行”在一(4)童星中队班的课堂上进行着。这天,“家长进课堂”童星中队特别邀请了刘淑萌同学的妈妈常青女士来给孩子们上课。常青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注册环境教育讲师。此次,她带着她的拓展课《自然与我》和同学们见面,她以“海龟”作为与孩子的超级链接,
“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见过或者想象的大海是什么样子?”“我们人类在大海中都可以做哪些事情?”“大海是不是只属于我们人类?它还属于哪些生物?”
常青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模拟体验海龟的生命旅程,让孩子们明白,海龟的生存处境受到严重威胁,要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而这只是二十一小“创新素养 家校共育”中的一个缩影。
“通过家校共育的创新素养,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创新也是方法、效率、认知,孩子们体验到快乐时,我们也有很多收获。”二十一小教导处副主任闻静说。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学科综合主题教学,加强人工智能、机器人、合唱团、舞蹈队等课程、社团的教学。
今年12岁的马楚洋,除了爱好踢足球、阅读,编程也是他的“挚爱”。“我接触编程,是因为学习编程可以提高思维逻辑和分析问题能力,并且学校也开设编程课,从那时起编程就点燃了我的‘小宇宙’。”他说。在第十六届中小学NOC活动全国决赛上,马楚洋获得小学组一等奖,这样的成绩正是源于创新素养的大环境下兴趣点的激情燃爆。
“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摒弃唯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的错误评价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科学育人观,提高家长参与学校创新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与有效性,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银川市二十一小校长马恒燕说。(记者 张 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