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手痛可能都是病
手部钻心的疼痛,时刻提醒马白莲,不能再拖下去了,要尽快找医生关上疼痛“开关”,不能任由其白天黑夜在身体里做乱。
10多年前,48岁的马白莲跟随女儿来到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安家落户,手是她谋生的唯一“工具”。谁料想,一切美好的憧憬因突如其来的病痛被打破。
“左手手腕像被人紧紧攥住一样动弹不得。刚开始只有几根手指麻木,后来症状逐渐加重,握拳和抓物都变得困难。”长年的负重劳作,手病了,这让马白莲既惊慌又懊恼。
今年5月,马白莲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西门桥头分院手足和重建显微外科看病,诊断结果为双侧腕管综合征(重度)。经过手术,马白莲手麻、手痛症状缓解,她又能干活了。
“腕管是腕关节掌侧的一个狭窄管道。腕管狭窄后会压迫正中神经,正中神经控制拇指、食指、中指的运动和感觉。腕管变狭窄后,会产生手掌麻木、无力、疼痛的感觉。发生腕管综合征后,需要手术松解压迫。”宁夏手外科、显微外科学科带头人赵飞教授表示,腕管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卡压性疾病,发病率高。相关调查显示,每100人中就有5人至10人不同程度地患有腕管综合征,其中文案、记者、老师及其他长期使用鼠标、键盘者及长期手工劳动者为高发人群。此病症易发于30岁至50岁这一年龄段,女性患此病的几率为男性的5倍至9倍,手腕双侧发病者约占发病者总数的1/3至1/2,双侧发病者女性与男性比例为9:1,必须引起大家重视。
治疗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腕管综合征以手麻、痛,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为主要症状,大部分患者还会半夜手麻、痛致醒。
近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发病年龄明显降低,中学生也时有发病。腕管综合征已经逐渐成为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受压综合征之一。许多人出现骨科问题先想到拍片子,而腕管综合征拍片子看不出来。有类似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应该做的项目是肌电图,这是确诊腕管综合征的科学标准。
“大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是无效的。”赵飞教授介绍道,因为神经一旦被压迫后,很快就会有症状表现出来,且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加重,而肌腱的抗压能力要远远高于神经,所以当出现腕管综合征后要积极治疗。否则神经长时间被压迫,不仅麻、痛感会越来越强,而且手术的肌肉会发生萎缩,而这种肌肉萎缩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腕管综合征分为轻、中、重度三型,对轻度腕管综合征临床上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中度、重度患者需要手术干预。
非手术治疗无效,且麻木和疼痛感加剧时,则需要手术治疗。
据悉,近8年,自治区人民医院手足和重建显微外科通过腕管综合征微创治疗及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已经治疗腕管综合征患者700余人。
【名词解释】
腕管综合征
腕管由U形排列的腕骨和桥架其上的腕横韧带围合而成,它是一个三面骨性、一面韧带的骨纤维管。在这个管道内,有一条正中神经和九条屈指肌腱。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是很常见的疾病,易发于30岁至50岁这一年龄段,尤其是女性。(记者 高菲)
腕管综合征症状图。(资料图片)
感冒是大家十分常见的疾病,感冒时,总会有人说应该多喝水、多吃维生素C,甚至有些药店店员会直接指出多吃维生素C预防感冒或有利感冒康复。真的是这样吗?
银川市中医医院内科张医生介绍,维生素C有维持免疫力、促进铁吸收帮助治疗贫血、预防牙龈萎缩出血等作用。但这些作用多是在人体缺乏维生素C的前提下或是体外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对于健康人意义有限,只要不缺乏维生素C就没必要吃补充剂。平时经常服用维生素C,在普通人群中预防感冒的作用也并不显著。定期服用可能会缩短感冒的持续时间,但已经出现不舒服症状再开始服用维生素C则没有这种效果。医学界验证维生素C对于感冒的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都无法证明其疗效,目前尚无有力的证据说明维生素C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大部分普通感冒都是自限性疾病,不治疗也会自愈。
补充维生素C首选蔬菜水果,如果不能经常吃到蔬菜水果,那可能维生素C会摄入不足,这时候可吃一些维生素C补充剂。(婉婷)
在宁夏阅海老年服务中心医药康复部,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药品。为解决老人就近看病问题,该中心医药康复部长年配备2名医师坐诊,常备700余种中西药,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服务中心 大病帮转诊”。记者 王洋 赵婷婷 摄
如果把人比作蜗牛,安全感就是蜗牛的壳。如果壳太薄或是裂了,蜗牛就会感到不安全,因此会把世界解释为不安全的。我们的安全感,就是来自这样一个无形的壳,世界本身是否安全,其实并不重要。
小傅张着一双充满质疑的大眼睛,开始反驳:“没钱、没地位,没有有权有势的老爹罩着自己,也没有一个真心爱我的人出现……这些,明明都是客观存在的……”
安全感就是钱包的厚度吗?就是升职加薪?美国科学家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中了乐透大奖的人,一年后幸福指数就全部回到了之前的水平;得到升职加薪的人,3月至6个月之后幸福指数便回到之前的水平。人在青春期都要经历一个象征性地取代权威的仪式才能长大,父母太有本事,孩子就会绝望,因为无法逾越那个玻璃板,就会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寻找虚假的平衡。安全感就是有人爱吗?这个逻辑反了。我们要先拥有安全感,才能拥有顺畅、幸福地亲密关系。
所以,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得不到所以没安全感”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因为在得到之后会习惯已经得到的好,认为好是应该的,还有很多不好的是不能忍受的。安全感不等于安全,就像前面说的,世界本身是否安全,并不重要。
那么,我们的安全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什么造就了蜗牛的壳是足够坚硬,还是太薄或是裂了呢?安全感的载体,是幼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的缺失,或是给与的反馈不对,都会导致缺乏安全感。婴儿时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决定了基础安全感;原生家庭的家庭亲密度,比如被关注、被认同、被需要、被接纳、被包容,以及及时的情绪反馈等,决定了人际安全感。
今天的我们,一直背负着从出生开始的所有情绪体验。我们一激动,就会闪回到小时候,那些令我们愤怒、悲伤、恐惧的对象并不是当下的对象,而是和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曾经的对象发生了叠加。这期间,我们是没有觉知的。但在行为上,“蜗牛”因为感到不安全,便会从心里长出刺,像一只刺猬一样,在受到假想的伤害之前先刺伤别人,或者竖起一块“切勿靠近”的警示牌,由此,便加深了痛苦感、孤独感,以及不安全感。可以说,人在成年后遭遇的所有问题,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变体、外化和泛化。
“那我咋办,不能回到母胎重活一遍吧……”小傅说着,流出委屈的眼泪。的确,过去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安全感的分值。但成年之后的我们,是具备疗愈能力的。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安全感状态,试着去解释自己的问题,最好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取得最大程度的支持、陪伴和反馈,毕竟,心理上的疗愈深入、细微和持久。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你倾听自己内在的喜悦和噪音,这些噪音往往来自曾经的不愉悦事件,尘封已久,隐隐作痛。你越能觉察自己,越能深入地了解自己,也就越能接受自己、尊重自己、欣赏自己,不是因为自己优秀,而是,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罢了。
然而,要实现最终的疗愈,都要恢复和父母的连接,或早,或晚。(李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银川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
11月12日,在宁夏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区,一名视觉障碍患者正在阅读书籍。该中心的运营,对不断创新和完善盲人康复、就业无障碍服务均起到了推动作用。(婉婷 摄)
相关链接: